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从昨晚到今天,全网关注#河南暴雨#


从小视频到文字记录,敏姐看了一天,揪心又感动。


很感慨的是,甭管网上多么乌烟瘴气,各个阵营互相对立,现实中的中国人,遇到灾难,始终是守望相助,善良而坚韧的,这就是辜鸿铭老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温良”


灾难还未褪去,希望河南的朋友可以平安。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和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


前不久,主编在b站冲浪时,看到一则热门视频。


up主@二二酸酸 《语文课本里那些“已删节”的原文到底有多厉害?》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播放量将近900万,弹幕非常厚,一时间成为爆款。


她提到,我们学过的课文,大部分都是“有删节”,而那个很多人都习以为常的“有删节”三个字背后,背后是占比很高的删减文章,以及对原文的破坏。

视频一出,引起的争议也较大。


有人在吐槽编者,感慨自己没有童年。


还有很多人在抨击up主攻击编者、攻击教育工作者,攻击教育体系,骂她带节奏,故意挑起对立。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究竟这些原文在改编成语文教育的时候,为什么被删除?这些删除可不可惜?


了解语文背后的删改,当然是件好事,值得讨论。


语文教材删改,可惜吗?


大家都知道,语文课本收录了很多名人作家的作品,在收进课本的时候,很多都会进行一定的删改。

有些,是将成人的作品,改成青少年更容易理解的语句。

比如把文字从生动准确,改成了容易理解的,符合汉语言的文字规范。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燕子》,作者郑振铎。


原文: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课文: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劲俊,有力且俊朗,很生动;俊俏,形容长相好看,相对来说就抽象许多,但是更符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个标准的形容词。


不是她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五年级下册语文——摘取自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文: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课文: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其他的例子,还有萧红的《火烧云》,从少儿口吻的“红堂堂”改成了标准形容词“红彤彤”。


对需要打基础的小学生来说,这些改动也可以理解。

另一些,则是为了防止学生学坏,改成了更符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语句。


比如贾平凹的《风筝》就把“撕作业本”改成“找来几张纸”。


此外,很多人都后知后觉的七年级语文——《口技》。


其实里面有一段房事描写,画面很生动,被删掉了。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红框内的被删


有些是将原作的风格和特点,完全修改了。

七年级的语文课文《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删改的部分,看起来没什么影响。


原文:

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漫天。


课文:

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漫天。


但老舍本人是个语言大师,文字追求一个节奏韵律感,遣词造句都有深意,删改之后就缺少了韵律感,显得普通了。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二二酸酸


对于文学大师来说,文字不会写废话,有的充满了地域特色,有的则是必须读起来才有意思,这也是文字本身的魅力所在。


老舍是北京味儿,萧红是东北味儿,就像金宇澄的小说需要用沪语来读更妙一样。


作家们本身肯定是不愿意自己的文章被删改的,老舍对出版社说过:“改我一字,男盗女娼”。

萧红曾经也交代过端木蕻良:“保护我的作品,不要叫人随意修改”。


但似乎,一定的修改避免不了。


老舍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尤其是,作家们写作时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字背后定有复杂的含义,这些中小学们能不能吸收,要不要他们去吸收,就是一个常常被讨论的问题。


比如林海音的《窃读记》,放进课文里的时候,就被大刀阔斧删减了很多内容。原本是一个没钱买书的小姑娘狼狈、畏缩地走进书店“窃读”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小姑娘爱上读书的故事。


减少了故事背后的“悲剧性”。


原文的结尾是: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中长大的。


而删改后的结尾是: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更正能量了,更简单了,复杂性的确被消解了。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如果这样来看,文学大家们写出来的精妙生动的文字,被改成了标准统一的词汇,文学的魅力丧失,趣味性也丧失,这是很可惜的。



删减无处不在,文化鸡精可还行?

除了课本之外,还有很多名著都会出青少年版,文学性降低,易读性增加。

比如各大名著,都有青少年版本。


剧情简化,删掉那些复杂的草蛇灰线,细枝末节。


但名著的魅力大抵也就在那些复杂和细节之中。


青少年版的《红楼梦》读完,你可能会讨厌薛宝钗,只喜欢“官配”贾宝玉林黛玉,人物形象更加扁平化,那些各有特色的丫鬟,那些幻境、诗词、美食佳肴等等,都会被忽略。


只有读过原著,才能理解其中的鲜活的女性,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尤其不可替代性。

一个只读过青少年版本的人,自然不能算是读过红楼梦。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如果说中小学生的认知浅,接受能力有限,那来到成人世界,一些删节和简化的事情,现在还在延续。


无数的简写充斥在我们的社交网络。


最开始,简写是因为饭圈,不想打明星的名字引流引战所以采用人名缩写,直到后来,一些成语、日常用语,也变成了缩写。


yyds,srds,nsdd,xswl,nbcs代替了成语,xq、xd、mj、lj等词汇代替了社会事件。


因为敏感,大家习惯了缩写,到后来,慢慢迷上了缩写。


因为简单,小学生已经开始用“yyds”、“我giao”、“奥利给”来写作文。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看客


一句“卧槽”走天下,成为了年轻人的常态。


一些简单粗暴的“再生词”出现,让人怀疑是不是忘记了成语。


比如,“累丑”成为新的热词,形容因为熬夜和工作,整个人呈现丑感。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有人就纳闷了,这不就是“憔悴”吗?


从憔悴到累丑,究竟是文化水平的丧失,还是想象空间的收窄?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现在,用词简化、知识简化、作品简化几乎已经成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大趋势。


几分钟看完一本书,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几分钟学习一门技能。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放弃深度思考和复杂命题的人,习惯了靠情节冲击眼球的小视频,已经看不下去3个小时的《指环王》了。


电影届在抨击快餐电影的行为,但不可避免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喜欢“X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这样的文化鸡精


渗透到整个互联网的打码、简写、简化。


看似让世界“干净”了,也可能是更迷惑了。


复杂的文字和表达,生存空间还有吗?



我们不需要复杂的文学?

有很多网友都会认为,语文教育不是文学鉴赏,把一些超出青少年认知的词汇和知识删去无可厚非,他们只需要能认字会写范文就可以。


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是高学历、注重文学内涵的中文系学生。


给小学生读适合他们读的内容,这叫因材施教。


有人甚至建议,课本要删掉鲁迅的作品,因为背景过时、文风太晦涩,内容太黑暗。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前段时间,还有一篇文章《多读这些书,孩子容易得上抑郁症》引发讨论,有人把村上春树、芥川龙之介等著名作家的书列为禁区,不准自家孩子看。


老师们不爱讲艰深的作品,因为难度大,一番抽丝剥茧学生还不一定能听进去。


而一般那些从小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则会被人称为“早慧”、“早熟”,家长并不鼓励。


语文教育和文学鉴赏是两回事,但文学审美的培养,真的只是文学从业者们的事情吗?

如今,很多人即使读完了大学本科,写下一段完整准确通顺的文字都很难。


现在明星网红们发表小作文,闹过多少笑话,偶尔出一篇公关团队代笔的通顺文字都会被夸赞。


代表人物郑爽,北电本科毕业,出过《郑爽的书》,写微博还是需要一批人做注解的爽言爽语。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演员不读文学,遑论能演绎得好复杂的角色。


而普通人不读文学,对文字缺少审美,又会失去多少乐趣。


语文教育中将文学作品删减,帮助中小学生建立大众标准的文字体系这无可指摘,但是若要真正培养有文字审美,能理解中华渊博的文字文化的学生,自然需要更多超越于课本的阅读体验。


这个可能来源于老师生动的讲解补充,也可能来源于课外对于名著的阅读吸收。


能沉下心来去领略原文,去重读那些小时候读过但读不懂的作品,那带来的精神震撼感,绝对是超越于考满分的。


如今《觉醒年代》大火,鲁迅的《狂人日记》创作过程惊心动魄,朗读现场也妙趣横生。


它曾经出现在课本中的时候也许只带着应试目的,但如今,而学过却没有认真读过鲁迅的年轻人发现,它的每一个字词竟然如此振聋发聩。


小时候读过的书,长大后在某个时刻忽然得到回响,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程门立雪”这样的词汇,被一一表现为画面时,观众能感受到中文博大精深之美。


把文学搬到影视离,源于导演良好的文学修养。


读者能够领略,接着发出赞叹,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的储备。

就这点尺度,也要删减?


很多人不喜欢语文,甚至看不起语文。


也许是因为过于规范的课本和教学,过于刻板的答题套路,让人感觉提不起兴趣。


导致大家产生的一个错误认知便是:语文嘛,“贝多芬”就完事儿。


但很多人不知道生动浩瀚的文学,其实很有趣。


主编并非抨击规范化、简化中小学语文,只是不希望语文教育变成一门程式化、有标准套路的应试科目,因为它产生的影响,实在很深很广。


小时候嫌某些课文太无趣,长大后便把它遗忘在脑后,连深究的欲望都没有,这太可惜了。


能有更多人尝试读一读生动的、艰深的作品,多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那是文化之幸。

高考语文结束的那一刻,语文对人的影响还在继续。


语文不只是一门应试科目,更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人性,提升审美的道路。


文学不只是单纯的文字,它是对文字的尊重,对文化的敬畏,它能对人的生命产生意义。




你小时候上学,怕过谁?(单选)


语文课本的周树人


​英语课本的李华


窗户外面的班主任


​都怕,除了抽屉里的周杰伦


​我学霸,就没怕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老舍   鲁迅   都会   课文   缩写   尺度   课本   生动   原文   青少年   语文教育   语文   文字   作品   文化   时尚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