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中国的孝文化和国家非遗传承精神,诠释得非常打动人心

——访《要活着去天堂》导演李京刚

2018 年,由李京刚执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艺电影《要活着去天堂》荣获第 15 届圣地亚哥国际电影节“世界文化传承奖”、 好莱坞国际电影节金影奖“最佳新人奖”等奖项,引起电影及媒体业界广泛关注。近日记者荣幸采访到了李京刚导演。

他把中国的孝文化和国家非遗传承精神,诠释得非常打动人心

记者:李导,您好!据我了解您的这部《要活着去天堂》是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题材的影片,您有没有考虑过像《要活着去天堂》这类以传承非遗文化为主的电影其实会存在一些“叫好不叫座”的处境,您没有像一般院线电影会选择爱情、动作这类比较商业化的题材,您是否有自己的考虑?

李导:从一开始想做电影一直到后来的创作,其实你问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一直也在纠结的问题。现在中国包括世界上的,都是以商业元素为主的,但总要有人去做中国文化,总要有人去开辟这条路,就像当年我看的“百鸟朝凤”吴天明导演,他那个时候是我的一个开始,作为导演总是要有自己的作品风格,我觉得在我眼里的电影,不分商业和故事片之分,故事好老百姓喜欢,能够给人带来启发,能够得到一些更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一剧之本。商业电影可能说大家在当时看完之后有娱乐性,在一两小时里有一种自身可以解除对繁杂的社会给的一些释放,但是这种故事片会给人一生或者很长远的心理的一种影响。

记者:选择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是什么?

李导:我可能跟别的导演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我就想让我的作品里面,我作为一个导演,可以让作品流传得更远,可能它不是让大众都喜欢的故事题材,但是我感觉这个故事讲好了,可以打动他们的心,可以一样拥有商业电影的观众来去支持参与。坚持文化自信并不是口号,为啥选择国家级非遗这样的题材,因为要有人去传承它,那怎么去结合让老百姓觉得不枯燥,只能靠故事,目前为止点映了1064场,进到电影院里的人至今还没有人差评。都是开开心心走进电影院,出来的时候都是带着内心的一种反思,感悟。

他把中国的孝文化和国家非遗传承精神,诠释得非常打动人心

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分享一下?

李导:好像每天都有深刻的事,比如说传承里面肯定要有孩子,这四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地方,南昌、长沙、广州和江西 这四个十岁的孩子,一月份晚上在拍摄中现场淋雨将近七个小时,现场所有人都哭了,水落地成冰啊,甚至把我也拍哭了,最后忍不下心让他们拍了,真的是很让人感动,摄影师也全是泪,朱老师七十多岁,他演了很多日本人的角色,我找他的时候他说我就想演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片酬无所谓,而且这个题材又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秧歌,每天都汗流浃背。还有一个老戏骨,他拍我的戏时,腰病正非常严重。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就差观众能否走进电影院!

记者:片中演员的表演都很自然,想知道您在现场是如何指导演员的,或者给他们做了哪些功课?

李导:秧歌都是找国家级的传承人来指导,所有演员都经过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指导吧,孩子们指导了将近两个月。现场的时候,我对表演细节特别苛刻,可能是拍广告拍习惯了,就因为演员们的走步问题,基本上前四天就拍了一个镜头。大家都比较努力,都是一块商量,互相的去修改,团队意识非常强,大家共同的创作。我们剧组每天都很快乐,拍的时候他们都很怕我,我这人比较强势,完事了后会赔礼道歉鞠躬。

他把中国的孝文化和国家非遗传承精神,诠释得非常打动人心

记者:您觉得拍电影和广告哪个比较严格?从预告片中的一些镜头以及海报画面上,看得出您作为导演的一些美学偏好,镜头设计,场面调度都十分吸睛,这是否也与您长期的影视广告从业经验有关?

李导:电影更严格,因为电影面对的观众更加挑剔,这种严格可能是在剧情上的连接性,每句台词上,每个细节动作上。广告和电影严格不一样,广告就几十秒钟达到要求就行,电影就那一场戏,要让这场戏拨动观众心弦,能够自然,我们当时比较揪心着重的。对于广告导演去做电影还是有很多差别的,也有优势。好多观众都评价说是迄今为止故事片里面镜头最美的,这就是拍广告的一些优势,影像嘛美感一定要有,我坚信我的电影里镜头都很美,对于以后教会了我怎么样去刻画镜头,刻画人物,毕竟人总是在进步,《要活着去天堂》是要不断研究不断进步的起点。

他把中国的孝文化和国家非遗传承精神,诠释得非常打动人心

记者:您从业以来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现在看来觉得怎么样?

李导:我经常会拿一些广告来批判我自己,批判当时,也会拿着一些无法超越的广告去研究,标准是怎样。广告一直是我们的主产业,就是如何从广告的经验上转到电影,把电影的故事讲好,把电影拍好,是我们在研究广告如何和影视结合的主要的起点。我是属于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我只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其实公司一直反对做这种故事片,应该去做商业片,做商业片有好处,大家都蹦着票房走,总是想45岁之前能留下什么,这种故事片尽管看了无数次,仍然可以打动我。

记者:一部片子上线后会希望获得的评价是什么?最大的成就感来自?

李导:最成功的是可以把中国的孝文化和国家非遗的传承精神,诠释得非常打动人心。任何电影在没上映之前,任何导演应该都不会有满满的信心,担心还是比较多,故事题材不是票房类的题材,尽管故事真实性和动人点很足,最担心的是没人走进电影院去看这个片子。我们很多工作人员也在说,这个影片只有走进电影院才知道他的好。这两天我一直在琢磨给观众带来什么,我们活着去天堂是针对心灵上的。每个影片都在努力宣发,对于故事片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宣发不起,好多影院都是钱不够多少他们就不会接,这就是社会的病态,所有我们创作的电影也是在治愈和治疗人心里本身产生的价值观的扭曲,我们影片正能量很足,如果说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秧歌这种题材本身就很难把握,因为秧歌分很多很多种,像陕北的东北的等,现在的秧歌变成了广场舞那种,拍的就是真正的老派秧歌,就是想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给呈现出来,它不光是秧歌这种艺术形式,还有它的精神在里面,这个影片主要体现中国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精神,还有孝文化。秧歌三部曲的第二部是讲述中国人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第三部讲红色精神。当你真正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和故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和每一个时期每个朝代年代息息相关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秧歌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里面也有商业元素,观众评价是堪比一场心灵上的《战狼2》。这也是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大的心里安慰,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我的团队,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成长,还有就是身边的朋友,像现在帮我宣发的团队,没有他们难以想象会遇到什么,怎么去克服。

他把中国的孝文化和国家非遗传承精神,诠释得非常打动人心

记者:下一步的拍摄计划是什么?还会以像留守儿童、民族、孝道这样的人文关怀题材为主吗?

李导:我们公司从2017年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国家非遗类的要做三部曲,第一部就是《要活着去天堂.》,第二部是8月15号开机,讲的非遗人的国家民族精神。明年五月是第三部,讲中国文化传承人的红色精神。我们要跟别的团队不一样,我们要献礼70周年的三部曲。

记者:有什么话想对观众说的吗?

李导:《要活着去天堂》不是一部你们每天都能见到的商业大片,但是他是一部和你的孩子或者您的父母都可以受到感动的一部影片,更可以让你的孩子懂得感恩的一部电影,希望他们可以走进电影院,可以承诺的是,走进电影院一定不会后悔,尤其带着孩子的父母进去更不会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精神   秧歌   人心   故事片   中国   电影院   题材   导演   观众   镜头   影片   记者   天堂   故事   国家   商业   广告   文化   时尚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