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高山仰止,致敬中华10大师德

教师节:高山仰止,致敬中华10大师德

1

因材施教


优秀的老师,会针对孩子不同的天赋秉性,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的学生子路脾气暴躁,所以孔子告诫他三思后行;而冉有性格柔弱,经常犹豫不决,孔子就鼓励他临事果断。


好的老师不搞一刀切,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孩子可以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发展。



2

言传身教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真正的教育就是树立榜样,而不是一味说教。


曾子杀猪的故事家喻户晓,就是因为曾子懂得,想要教育孩子,就必须以身作则。


教师节:高山仰止,致敬中华10大师德



3

有教无类


孔子门下三千弟子,无论高低贵贱,无论民族国家,他们都聚在孔子的门下学习。


孔子一视同仁,倾囊相授。


《三字经》里讲:性相近,习相远。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其实本性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后天的教育让他们变得截然不同。


所以先天的地位高低和他们是否可以成材没有关系,只要肯花费时间教育,就一定比不教育好。


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公平。


4

寓教于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乐于接受知识。


兴趣是唯一的老师,只有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才能让孩子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


一味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孩子心生厌烦,好的老师寓教于乐,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孩子爱上学习。


教师节:高山仰止,致敬中华10大师德



5

教学相长


《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不断学习的人才知道自己知识的匮乏,在教学的过程中,才知道自己那些知识没理解清楚,学习和教学结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


时代在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好的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儒家的教育者从来都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们不固步自封,勇于追求新知识。


所以,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也一般都是大学问家。


6

安贫乐道


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对于收弟子,无论地位高低贵贱,也都一视同仁。


教师的职责贵在传道授业,本身就不是谋利的职业,教育不会考虑利益,更不会考虑学生的地位。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师生共同努力,火尽薪传,才能把文化和文明传承下去。


教师节:高山仰止,致敬中华10大师德



7

修己慎独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为人师表,往往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修己慎独,在独处的时候,也坚守自己的本分,不断修炼自己的人格。


孔子南下陈国,被匡人包围,子路拼死护卫老师的周全。但是孔子在包围中却没有半点畏惧之色。


孔子说:“匡人是误把我当成阳虎,我们今天只能按礼仪来消弭这场误解,你来抚琴我来歌唱吧。”


于是子路抚琴,孔子歌唱,琴声歌声和谐优雅。


孔子的高尚的品质,坚定的心智,令学生心折不已。



8

克己为公


克己为公,意思是克服私利,先公后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每一位教师都如同春蚕、蜡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多少教师放弃了自己的休息、自己的享受,他们废寝忘食,只为了不辜负自己的使命,不辜负家长的期待。


教师节:高山仰止,致敬中华10大师德


9

笃实宽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百年大计,每一步都需要踏踏实实,为孩子夯实基础。


所以务实是教师的重要美德,他们笃实踏实,诚实求实,让孩子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同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犯错,需要老师用心包容。


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一味惩罚可能只会造成相反的后果,用心去感化他们、接纳他们,才能让这些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10

勇毅力行


“勇”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担当,是恪守信念,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毅”是不辞艰辛,坚守岗位的执着。


教师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繁琐枯燥,如果没有勇气和毅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正是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教育工作者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能够负重前行,不断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笃实   有教无类   孔子   慎独   教学相长   高山仰止   寓教于乐   因材施教   师德   贵贱   教师节   中华   弟子   毅力   老师   孩子   教师   知识   时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