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从不回头看,就往前跑。

遗憾这个词可以说,

后悔这个词不要说,

因为你已经为事业做了最大的努力。”

郎平卸任后首次接受采访时,

用短短几句话,

总结8年艰难且珍贵的执教生涯。

2013年,郎平成为中国女排主教练,

8年里她率队夺得2次世界杯冠军,

和1次奥运金牌。

从排球场上无所不能的“铁榔头”,

到观众席里运筹帷幄的“指挥官”,

郎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这个“传奇”,

不仅仅在于其耀眼的排球成绩,

更在于她的眼界、胸怀和精神。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故事得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说起。

那时国内有几件大事,

改革开放;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乒乓外交”叩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经济、科技、文化……

方方面面都在摆脱落后的面貌。

但凡有能为国家争光的领域,

国人无不是斗志昂扬,

倾尽全力去争取国际话语权,

体育就是其中的一环。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那个时候,

中国与国际体育界已隔绝20多年,

除了乒乓球,再难拿出有排面的项目。

那年头,有人断言:

“中国人只能在小球上取得成绩,

在大球(足球、篮球、排球)项目中,

要走向世界是不可能的。”

你说不行,我们偏要为之。

1974年6月,

已经退役的袁伟民站了出来,

因为有着充足的经验,

担任起了新一届女排的主教练。

在他严厉的筛选和培训下,

12名女排球员的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在赛事中排名也慢慢靠前,

但离翘首以盼的第一,还缺了进攻的力量。

要想战胜体格健壮的西方人,

必须培养身材高大的强攻型选手。

这成了袁伟民的头号烦恼。

正当他焦灼之时,

一场比赛中,

一个17岁女生引起了他的注意。

身高184,孔武有力,进攻迅猛,

这,就是国家女排队需要的人。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此后,17岁的郎平开始为国效力。

在袁伟民的认真指导和郎平的刻苦训练下,

那个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

1981年,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在过五关斩六将后,

中国女排终于迎来了世界杯最后的对决,

对手便是日本团,

亿万中国民众的心全系在了这里。

在第五场一决胜负的对决中,

赛点来到了中国14 : 日本15,

日本只要再赢下一个球,

就将取得全场比赛的胜利。

关键时刻,郎平一个快狠准的拳头,

扣下了世界冠军,

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战绩,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夺冠的第二天,举国欢腾,

人民日报更是将女排与振兴国家联系在一起,

刊发了文章——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

上面写道:

“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

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此后,中国女排高歌猛进,

一次又一次站上最高领奖台,

郎平也获得了更多的荣誉,

先后获得1982年秘鲁世锦赛,

1984年洛杉机奥运会,

1985年日本世界杯三大赛事最佳球员。

然而,1987年,

郎平因长期扣杀、拦网,

膝盖严重磨损,像六七十岁老人一样,

多次手术后,不能剧烈运动,

否则就会骨头碰骨头,疼痛难忍。

于是在26岁的时候,郎平宣布退役,

同时放弃国内高官职位,

选择自费去美国留学,

“我希望自己能学点实在的、

科学的、真正有用的东西。”

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退场了,

但同时,一个伟大的教练慢慢登场。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初来乍到,郎平语言不通,

钱包瘪瘪,没有工作签证,

只能寄住在洛杉矶朋友家。

白吃白喝一段时间后,

她心里过意不去,

于是移居到了墨西哥州,

一边攻读管理硕士,

一边做排球队助教赚学费。

学费的问题解决了,可生活依旧艰难。

午饭时她总舍不得去食堂,

就自己买两片面包夹点蔬菜,

花五六美元就饱餐一顿。

吃到后来,她看见三明治就想吐。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幸运的是,1989年,

她被意大利一家排球俱乐部聘用了,

并很快成为了队里的主力。

但不幸的是,赛季打到一半,

她的右膝关节严重受伤,还崴了脚,

不得不动手术,必须休息一个月。

这一个月,共有四场比赛,全输了。

赚不到钱,老板自然不开心,

于是经常状似关心地问一句:

“你的膝关节怎么样?”

但郎平心里明白,他是在说:

“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好?”

为了按时拿工资,

郎平咬咬牙,上场了,

在吞下四片朋友从美国寄来的止疼药后。

后来软骨碎了,膝盖四周都是积液,

郎平每次上场前,

都得先让医生把积液抽出来,

多疼、多麻烦,都得卖力打,

因为不打就没钱。

令人欣慰的是,

就这样勤工俭学8年,

她拿到了工作签证,办了美国绿卡,

以560分托福成绩过了语言关,

成为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研究生。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1994年11月,

郎平带八佰伴世界明星队打完最后一场比赛,

突然接到了中国排协的电话。

回到北京的当天晚上,

恩师袁伟民找她谈了女排的情况,

郎平才知道,自1986年,

中国女排主力球员相继退役后,

女排成绩一路下滑,失去冠亚军,

甚至沦为二流队伍,

接连换了好几位教练,都无力回天。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郎平不忍看着中国女排一蹶不振,

但自己又处于艰难时期,内心纠结万分。

此时,她的家庭面临破裂,

正在与丈夫协议离婚,分割财产,

商量女儿抚养权等问题。

如果回国,

她在美国8年的奋斗将化为泡影,

三百多平方、带两个院子的房子,

亲手带出来的多支队伍,年薪20万,

还有不到两岁的女儿。

但最终,郎平还是放弃了美国的一切,

只因为一句话:

“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1995年回国,

郎平领着每月500多元的工资,

开始担起中国女排教练的重任,

重新调整阵容,改变训练方法。

1996年,

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女排赢得亚军,

交出了国人满意的答卷。

这一年,国际排联破例,

将“世界最佳教练”的荣誉授予郎平。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令人赞叹的成绩的背后,

是郎平的拼尽全力。

“整个髌骨都被拿掉了,

一活动就是骨头碰骨头,疼得要命。”

“全身的关节没有一处是好的,

晚上睡觉时,

身体和床之间所有缝隙都要塞紧,

否则会疼得难以入睡。”

“医生说我的心脏就像老人一样无力。”

1999年初,

屡次昏厥的郎平,终于还是退了。

“继续做,是对中国女排的不负责。”

在告别会上,郎平泪流满面。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但郎平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静养一年后,

因为热爱,她又复出了,

先后在意大利、美国和土耳其执教。

每一支积弱已久的队伍,

在她的带领下,

无论是在国家级的联赛,

还是在世界级的赛事之中,

都进入了前三甲。

意大利排协甚至向郎平抛出了橄榄枝,

以500万年薪和三个月年假聘请她。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然而就在这时候,

郎平再次接到了中国体育总局的电话。

此时的中国女排再次陷入低谷,

不仅爆冷输给了泰国,

还输给了30年都没输过的日本女排。

但这一次,郎平没有立马答应,

她提了一个条件:

“必须保证我对女排选人用人的话语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郎平想给国家队留下一套科学训练的体系。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2013年,拥有残疾证的郎平,

再一次临危受命,回国执教女排。

在她大刀阔斧的改革下,

中国女排雄风再起,再度进入国人的视野。

2015年世界杯,冠军;

2016年奥运会,冠军;

2019年世界杯,冠军。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一个多月前,

女排在奥运会失利,无缘8强。

那是主教练郎平的谢幕之战。

尽管有些遗憾,

但郎平依然可以昂首离去。

因为她留下的科学训练体系——

“大国家队”方针、以人为本关怀、

培养运动员个性,

已是她给予中国排球队最有价值的东西。

赛后现场的中文广播响起:

“我们永远支持中国女排,

郎平指导谢谢您,我们永远爱您。”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再见了,郎平!”你的一句话,刺痛了14亿国人的心


从球员时代到教练时代,

郎平几乎为中国女排奉献了全部,

虽然属于郎家军的女排时代谢幕了,

但郎平始终还是鼓舞一代代女排人,

不断前行奋斗的榜样。

曾有人问郎平:

“夺冠精神到底是什么?”

她回答说:

“夺冠精神不是赢得冠军,

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

也要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然走得摇摇晃晃,

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

依旧眼中坚定。”

女排精神,

也可以说是每一个普通人,

为自己的信仰付诸血汗,

义无反顾将它落实,

并享受其中拼搏的过程。

郎平卸任,或许是一代传奇的谢幕。

但我想,郎平的人生永远没有谢幕。

61岁,她也许不再万众瞩目,

但她依旧会奔走在热爱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女排精神,将鼓舞更多的人,

山高水长,让我们后会有期!

文章来源:北驿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排球队   球员   世界杯   日本   女排   美国   排球   刺痛   中国   中国女排   骨头   国人   奥运会   教练   成绩   冠军   精神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