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政策出炉,补习班将无“用武之地”,家长们:孩子学习咋办

补习班本身是为了辅助孩子学习而产生的,结果如今的补习市场“本末倒置”,家长和孩子开始不在乎学校教授的知识,反而将很多的心思都放在了补习班的“名师”“名校”上。

一部分孩子在补习班的“磨砺”下,自身的成绩的确是有所上升。但是校园+补习的模式让孩子们苦不堪言。没有休息的时间,放假的日子里都塞满了补习班。孩子们也没有了儿童的活泼好动与天真烂漫。

正是因为这样,教育部为此下发了很多的政策进行学生减负,其中对于教育机构的限制尤为严重,希望可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家长们可不会就此放弃,家长们操心孩子的学习,总是会做出一些“奇怪的事”。

教育新政策出炉,补习班将无“用武之地”,家长们:孩子学习咋办

补习班无“用武之地”,一对一家学费暴涨,教育部对此正式回应

在各类政策的推行、限制下,导致补课班的“士气”大跌。政策规定了补习班的学科类专业,在普通的节假日都不能够进行补课,而且对于补课班的资质、老师的资质都进行了重新审核。

严查资质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是好事,可以让自身得到的教育更有质量保证。但是有一些家长,则是开始担心没有补课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不会受影响,所以迅速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一对一家教。

教育新政策出炉,补习班将无“用武之地”,家长们:孩子学习咋办

由于大家都想到了这个办法,导致大批的教育机构老师成为了家教老师,不仅没有失业,反而工资变多了,由一对多变成一对一,省心又挣钱。但是老师就是这么多,所以这种供需关系让一对一家教的费用暴涨,不利于学生和家长的发展。

所以针对于这点教育部很快就推出了相关的通知,认定一对一家教补习,也在管理的范围内。

虽然很多的家教教育比较隐蔽,一般在学生家,但是要是在机构查处中发现提供类似的服务,会受到处罚。

教育新政策出炉,补习班将无“用武之地”,家长们:孩子学习咋办

学科补习班“生意泡汤”,孩子该怎么做

其实很多孩子成绩差,补了再多的课依旧没有效果,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孩子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了再多抓不住知识和没学是一样的。要学会从错题中总结经验,学会拓展相关的知识,把学到的知识点串起来

虽然每一个孩子掌握的学习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让学习轻松起来,孩子才会有动力学习。

教育新政策出炉,补习班将无“用武之地”,家长们:孩子学习咋办

不要一味地强制自己进行学习,要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对于不同的科目,可以去看与之有关的博物馆、纪录片等,从中找到有意思的部分。让孩子对于学习重燃兴趣 ,成绩就会上升。

兴趣大于一切,如果孩子只是死记硬背,虽然当时记住了,但是很快又会忘记,而且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心理。

教育新政策出炉,补习班将无“用武之地”,家长们:孩子学习咋办

学习是一件需要独立完成的事情,而不是每时每刻都要家长或者老师监督,这样的孩子根本没有领悟到学习的真谛。

毕竟没有人可以一直盯着孩子,而且自我独立的性格对于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有用。孩子要理解,学习是对于自己负责,不是为了其他人进行学习。

教育新政策出炉,补习班将无“用武之地”,家长们:孩子学习咋办

面对补课班竞争,家长要保证清醒

其实有些家长让孩子补课的真实想法是,大家都补了,我也要跟上,不然孩子就落后了。这是一种从众心理,也体现出了家长的焦虑心理。家长要明白的是不是每一位孩子都适合补课,要学会因材施教。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者 ,所以更需要明白自己的重要性。对于孩子要适当地给予压力,不要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而且家长自己也要明白实际情况,不要让教育压力破坏家庭消费平衡,不然会导致孩子以及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多。

教育新政策出炉,补习班将无“用武之地”,家长们:孩子学习咋办

总结:如今的孩子压力越来越大,家长让孩子从小就开始补课,认为娃娃应该从小抓起,但是却让孩子感到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孩子连周末、寒暑假都不能休息,对于身心发育不友好。

所以教育部的政策也真是及时雨,让孩子的学习压力小了一点。希望家长们也不要焦虑,要用正常的心态看待这种问题。家长们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乱投医”。

【今日话题】

孩子一定要补课吗?如何看待教育部发出的关于校外教育机构的政策以及通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补习班   孩子   教育部   用武之地   学习方法   焦虑   新政策   资质   家教   家长   兴趣   成绩   压力   老师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