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国产综艺一直有个坏毛病,是爱给明星立人设。


通过大起大落、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套路,来制造噱头。


既视感是,“明星上个节目就经历了大磨难、彻头彻尾地改变”,看起来无比有效。


但这种桥段,观众一看就知道是剧本需要,一个人真实的改变哪有这么便捷迅速。


前段时间在网上刷到《五十公里桃花坞》的片段,发现终于“整了点新活”。


没有想象中狗血,即便是冲突对峙,也有一种微妙的平淡感,让我这种社恐患者会心一笑。


多看了几集后,我发现不论光环多大的明星,往人际交往的环境中一放,都能出点新花样。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01

谁不想围观明星“社会性死亡”呢


一个月前,我和朋友闲聊时调侃说,要给当时的《五十公里桃花坞》颁个奖。


就叫,“最佳包工头节目奖”。


因为刚看前两期时,看着明星们僵硬社交的场面,脚指头忍不住地抓地、抠出三室一厅。


当时的名场面是张翰与宋丹丹。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宋丹丹号召大家自我介绍、说一两个代表作,但张翰并不乐意。


宋丹丹坚持要张翰说出代表作后,他直接扔出了一句“我没有代表作”“我没名”。


还是汪苏泷出来开玩笑打了个岔,说“我们都是纯帅”。


“因为太帅了,大家说起我的时候只能记住帅,记不住作品。”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光是见面破冰环节,这节目就上了好些个热搜,大多是明星“社死”集锦。


最开始,我以为既然是“明星社交”,按照惯例,那估计又是一场互相掐架的抓马大戏。


后来在网上零星地刷到几个片段,发现倒不太一样。


相比于想象中的“闹心狗血大戏”,它更像是“人际关系大全”。


明星们看似应当在名利场上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可把他们真扔进一个陌生、必须彼此交流的环境后。


他们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的状态,和普通人相比也没特殊到哪里去。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社交场合里粗略地分,有三种人。


一种是永远不会让话落地上、会主动炒热气氛的捧场王;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一种是完全不可能主动出击、安静等待被注意的社恐人;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一种是有必要交流需求时会外向开朗,但更多时候选择不主动不被动的中立者。


在《五十公里桃花坞》里,这三种都有典型范例。


辣目洋子,捧场王的典型。


节目里举行派对玩游戏,结果年轻人玩的前辈们不会,反之亦然,大家坐在桌子边上各玩各的。


这时候辣目样子跳出来,顶着一头假发,吆喝着放张蔷的歌,上场开始扭迪斯科。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恰好是男女老少都听过的老歌,再顺势把分开玩的两派人都带动起来。


班上或宿舍里只要有这么一号人物,那基本不愁尴尬。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彭楚粤,社恐的典型。


第一期大家必须自我介绍时,他内心已经“十分恐惧”,但表面上还是得强撑着自然说“hi”。


有新嘉宾到场,大家都走上前打个招呼的时候,只有他“下意识”地退了半步,晃荡到了人群边缘。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节目里的周也,最常见的中立者,在内向与开朗中间慢慢转换。


和大家还不熟时,会尽可能地表现外向、努力融入,譬如积极讲解集体游戏规则。


自己落单时,会觉得尴尬不安。


但等到大家都熟络了起来,就也不再强行成为“社交达人”,觉得一个人待着也很舒服。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02

综艺要拍多少期,

才能让人看到“真明星”?


大约是因为,社交天赋在如今的确可以称之为一种有些稀缺的能力。


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舆论中,都倾向于追捧或夸赞“捧场王”。


因为人际交往里的确需要这类人的存在。


《五十公里桃花坞》里的郭麒麟,就时常从一个场地被喊去另一个。


上一秒在这和大团体玩行为艺术,下一秒被小团体叫去拍宣传片,按他的话说,是“家家户户都有能用得着我的地方”。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在这样的倾向下,许多人哪怕不擅长或畏惧社交,也会被期待着去表现成一个外放的姿态。


并对“无法融入圈子”这件事,产生本能的不安。


好几位嘉宾在前几期的表现都有些“用力过猛的外向”。


以舒适圈之外的尺度,去尽可能地社交,最后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让自己疲惫。


彭楚粤建烘焙坊后,发现烘焙体验过程中需要等待醒面一小时。


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空等这一小时,决定出去玩一玩再回来,这本是一件无伤大雅的事。


但他却焦虑地把这件事扩大化了,误以为这一小时的空档会让大家体验太差,“留不住人”。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他最初一直陷在“自己不被关注”的担忧里,其实最后的“现印象”证明这是过度紧张。


大家都注意到了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帮忙,封他为“桃花坞第一大善人”。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不止是他们,其实节目中的大多数明星,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们,在群体交际的初次见面时都容易“用力过猛”。


譬如大学开学、宿舍舍友刚彼此认识时,都希望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善意友好。


相处久了后,就变成了互喊“爸爸”“儿子”的关系。


当大家都太急切地想融为一体、套近乎,便会催生出摩擦与尴尬。


宋丹丹号召大家自我介绍、询问有没有谈恋爱,本意是破冰,但却有些越过了初次见面的边界感。


但在多相处一些时日后,她再次操心年轻人吵架怎么和好的事情时,就先找来了汪苏泷郭麒麟询问意见。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了解到不用过多干涉后,也就干脆撒手不管了。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这里头有位“默默无闻”的艺术家陈陈陈,第一次见面时主动提出要竞选坞长。


他的出发点,是担心自己如果不是坞长,可能会被所有人忽视不见。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但陈陈陈做坞长时,气场有些弱,都是通过告知节目组、节目组告知艺人的方式组织行为艺术。


导致不少人都觉得,活动安排得太突然、关系也一度僵硬。


毕竟谁都不想一觉醒来,自己的安排被打乱,突然多了没有心理准备的工作。


反倒是主动卸任后,陈陈陈为艺术馆布展、捐出自己的作品也好,再一次组织行为艺术前、自然地和所有人提前商议细节也好。


都获得了大家的夸赞与支持。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李雪琴就看出,陈陈陈当坞长时太紧绷了。


“他是一个艺术家,怎么可能是最开始表现出来的那种严肃性格。”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当一群人在交往中逐渐融合为一个群体,靠的绝不是催促所有人都进化成张扬活力的捧场王。


而是每个人都放松下来,找到一种舒服的、与他人碰撞交流的方式。


结成一个个小圈子,又最终凝聚成一个大圈子。


这个彼此变熟悉、舒适的过程,会消解掉许多初见时的刻板印象。


到节目后期,这群嘉宾或多或少,都已经表现得和观众在第一期认识的形象不太一样了。


更立体,或是个性更鲜明了不少。


节目组让嘉宾们填了一份“初印象现印象对比表”,对比表里,嘉宾眼中其他人的形象都在相处中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


这份变化,也会鲜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李雪琴刚认识周杰时,觉得他的“精致生活”有些好玩。


洗菜时,周杰非常认真地强调“泡点小苏打、去农药”,逗得她和辣目洋子笑成一团。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但等到多相处一段时间后,李雪琴在“现印象”里写下的是“手冲咖啡yyds!(永远的神)”。


尝过周杰的“精致手冲咖啡”后,发现真香。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与此相对应的是,集体生活里你也有可能与一些人因为兴趣偏差、没有过多接触。


郭麒麟对陈陈陈的现印象,就诚实地写下了“无过多交集”。


OO对赖冠霖的现印象,也是“还不太了解”。


这也是社交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大家在摩擦融合中彼此重新认识,抛开第一天初见时的刻板印象。


这不仅对明星个人来说是一种成长。


这种展现明星间真实社交变化的模式,对国产综艺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03

在国产综艺里

寻找“人物弧光”,可行吗?


文学评论领域有个概念,叫做“人物弧光”。


源自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指的是“在讲述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


简单而言,是人物形象逐渐丰富立体的过程。


我一直觉得这个概念应该打印出来,贴在国产综艺剧组的摄像机上。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综艺节目里,“标签”“人设”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工具。


坏人、好人、娇娇女、吃货、大力男、社交女王……大多数时候,明星只会在综艺里呈现某一种特定的人设。


方便观众记忆,挑喜欢的去喜欢,也挑不喜欢的人设去谩骂。


而现实生活中,初次见面时的性格标签,往往会在长期的朝夕相处重构或消解。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刚见面时觉得水火不容的人,最后成了交心好朋友,也是常有的事。


这是因为人性的复杂与个人的闪光点,往往都需要在相处中慢慢呈现。


而第一印象或许是强撑的外向活跃,或许是保护自己戴上的面具。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张翰宋丹丹名场面吗,一个不乐意说代表作,一个又觉得说出来可以彼此了解。


乍一看,两人是没法好好沟通了。


本来按照常见的综艺套路,他们该分别以前辈代表与年轻人代表的方式、掐上一架了。


但结果不但没有,这两人在节目后期还开始谈心。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因为一边,是宋丹丹在询问过郭麒麟、汪苏泷的意见后,开始消化年轻人的处世方式。


虽然集体活动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吆喝所有人动起来,但不再会强制地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思路做事。


而另一边,张翰也卸下了自己“慢热拽哥”的面具。


刚来时,他不愿配合做自我介绍,对着镜头一脸冷漠地说“我是来工作的”。


大家都以为他不好惹、会是独行侠。


结果到了第八期,张翰最后一期录制时。


他不仅和同宿舍的几个嘉宾已经打成了一片,调侃孟子义唱歌难听,说“你唱的挺幽默的”。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又转头答应给李雪琴做造型。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让李雪琴开心得咧嘴笑,说以后要是去理发店、Tony们都是这个水平,那可真是——


“想得美。”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而在他离开之前的采访里,张翰甚至表示,如果有机会希望当初能好好地做一次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张翰,很开心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认识你们。”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人对人的认知,会在相处中加深。


人对人的戒备,也会在相处中放下。


张翰一直强调自己是个慢热的人,但或许就像节目里分析的,他的慢热相比于性格、更像一种矜持的戒备。


在刚见面时,摆出一副“不好惹”“我一个人就行”的姿态。


后来同宿舍的几个明星,恰好都是比他小的弟弟妹妹、个性不较真,算是被动地让他进入了“大哥”的身份里,开始照顾别人。


接触到后期,宋丹丹觉得张翰其实没有那么固执。


张翰临走前,还特意嘱咐赖冠霖照顾好同宿舍的女生们。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唯一和最开始“独行侠”形象相联系的行为是,张翰还是选择了一个人离开,没有和每个人一一道别。


不擅长离别时的抒情话语,只是把告别的话留在了心里。


对他来说,这也是最舒服的方式。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五十公里桃花坞》这档节目有些特殊的是:


没有把个别明星的固有标签作为话题噱头,而是把镜头对准了他们与朋友社交过程中的标签。


这才让张翰身上的人物弧光,在与小圈子的交融、大圈子的碰撞中完整了起来。


正如大家在印象表里对他描绘的,以为是霸总,现在发现是仗义、有头脑、爱笑的“大哥”。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五十公里桃花坞》作为一档社交观察节目的独特优势就在这。


它能尽可能地让明星放下包袱、生活在一个没有多少人围观的村庄里,展现自己,呈现出真实社交相处的可借鉴样本。


明星个人,在其中慢慢展露出让人有些意想不到的一面。


众人刻板印象里的“知心大姐姐”舒淇,其实和李雪琴这种年轻人一样,不喜欢大家聚在一起的“谈心场景”。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而整个集体,也从最初的“八个CEO管一个人”,融合为无需多言、彼此配合的关系。


第八期节目里,举行赛车比赛前,大家甚至不用商量、就达成了分工共识——


“郭麒麟负责对接,OO与陈陈陈负责场地,李雪琴负责主持词,周杰舒淇负责主持。”


“人设崩塌”才是这综艺最大爽点


所有人都觉得人性复杂,难以表现。


但其实,只需要《五十公里桃花坞》的这种朝夕相处。


人物弧光,将在人际碰撞中真实展现。


那比所有狗血情节,都要有意义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多相   麒麟   弧光   综艺   代表作   社交   嘉宾   桃花   所有人   主动   印象   年轻人   节目   人物   明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