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极致,一定是朴与拙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朴与拙

  《菜根谭》中有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朴,是本性;抱朴,即恪守初心。

  拙,是愚拙;守拙,亦韬光养晦。

  抱朴守拙,是一以贯之的道,也是处世为人的术。人活到极致,一定是朴与拙。

  01

  抱朴是一种选择

  恪守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老子》中提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素是未经漂染的丝线,朴是未经加工的原木。老子借“见素抱朴”劝诫世人要像璞玉一样,永远保持朴实的本性,摒弃复杂的心念,回归最原始的本真。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但人生海海,无论遭遇多少浮沉,他都始终不忘,造福百姓的赤子之心。

  苏轼初入仕途,任职陕西凤翔府通判。有一年,天降大旱,许多庄稼颗粒无收,黎民忍受饥馑之祸。

  看见路旁饿死的小孩尸体,苏轼嚎啕大哭,他积极组织慈善募捐,兴建了一所孤儿抚养所,并且救回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留在家中抚养。

  神宗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政,提高税率。很多百姓欠债过多,卖儿卖女,有的甚至被逼投河,民不聊生。苏轼为民请命,上书朝廷,却惨遭弹劾,可哪怕丢掉官职,他依旧不后悔。

  被外放至杭州,苏轼开创公共卫生方案,打造了一套清洁供水系统,还建了一座公立医院。

  流放徐州,洪水肆虐,苏轼几十天不回家,住在工棚里与百姓一起抢救城池,用了四十五天,将黄河引回旧水道。

  流放惠州,他改善民生,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流放黄州,他大兴慈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孤儿院;

  被贬至海南,他抄经教书,大力发展教育,在他逝世不久,海南就出了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苏轼一生对自己的本心坚定不移,即使遭遇职场生涯的三起三落,他也始终不改初心,不谄媚权贵,只想为百姓造福。

  也难怪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赞:“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电影《道士下山》里,何安临走前师傅赠他一句话:“不择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不改初心,成就的是自己,造福的是世人。

  抱朴是一种选择,是不管经历多少困苦,不管面临多大诱惑,都能恪守初心,不坠青云之志。

  02

  守拙是一种智慧

  涵养内敛,方能安身立命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守拙是一种难得糊涂的智慧,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才以拙长,事以拙进。守拙藏晖,低调进取,臻至成功。

  《红楼梦》中,最聪明、最机巧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反倒是“冷美人”薛宝钗得以善终。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荣国府人口众多、人际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但薛宝钗却在其中左右逢源,赢得了荣国府上下的交口称赞。

  第二十二回,贾元春从宫里送出一个灯谜,除了迎春和贾环,大家都猜出了贾妃的灯谜,可见灯谜之简单。可宝钗却故作思量状,表示灯谜“难猜”。

  在她看来,一下子猜着显得娘娘出的谜语没水平。于是她经过一番“思量”,遵太监之嘱,暗暗将谜底写在纸上让娘娘自验,这样即给足娘娘面子,又让娘娘感知到自己的聪颖。

  第四十四回中,贾母和众人喝酒,行令时,黛玉不小心说出《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两句诗。作为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在这种场合中说出了“不正经的闲书”中的诗句,是一种相当不得体的行为。

  宝钗当时就听了出来,但是她并没有声张,而是事后悄悄地提醒了黛玉。黛玉听了,“心下暗伏”。

  足以可见,宝钗守拙内敛、韬光养晦的智慧。

  《终身误》中,曹雪芹把薛宝钗喻为“山中高士”,隐士品行最为高尚,虽身处喧嚣环境,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

  书中更有多处评判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是赞誉,更是肯定。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聪明的人,但聪明却能收放得体、敛藏适度、懂得守拙,实在难能可贵。

  守拙是一种智慧,众处时“冷”眼旁观,不盲目表现;独处时,修炼自身,不断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璞玉   菜根谭   神宗   西厢记   见素抱朴   红楼梦   初心   供水系统   韬光养晦   灯谜   海南   娘娘   极致   聪明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