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引 言

人们对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印象来自第三帝国的新闻纪录片和历史照片,他们是一群身穿黑色制服,扎着白色武装带的威武士兵。他们像大理石雕像一样守卫在帝国总理府门前,在各种公众活动中保卫着希特勒的安全,也在外国首脑来访时充当仪仗队,尤其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当中,他们更是向外国人展示纳粹德国全新风貌的窗口。他们是当时德国公众心中的偶像,在各种阅兵和集会中吸引着眼球,以至于在著名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描写纽伦堡集会的杰作《意志的胜利》(Der Sieg des Glaubens)中都要分出宝贵的镜头给他们特写。警卫旗队笔挺的军装,威严的仪容和潇洒的正步都吸引着无数年轻人从军报国的热血和激情。在走向战场之前,这就是警卫旗队给人们的印象,要追溯这支黑色精锐部队的来龙去脉,则需要在一战后混乱动荡的德国,来到喧嚣的广场和流血的街头…….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20世纪20代初,德国表面上逐渐从战败的混乱中开始恢复,魏玛政府的控制力也开始增强,但实际却是暗流涌动,这种不稳定实际上从战败之前就开始延续。自从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退位逃往荷兰以来,形形色色的政治势力急于填补这个权力真空。战败之初,德国各地的政府都被推翻,由各种“革命委员会”和“临时政府”来取代,共产党和社会民族党人都成立了自己的共和国,而传统的德国容克和贵族们也在等待时机复辟帝制。而被形容为“任何国家都无法接受”的《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更在德国掀起了愤怒和仇恨的浪潮,民众开始把开始战争以来所受的苦难发泄在魏玛政府身上,国家一度处于内战的边缘。

战后初期的动荡形式催生出各类激进的政治团体和准军事组织,纳粹党的前身“德国工人党(DAP)”就是这个时候建立的,创立者是锁匠安东·德莱克斯勒(Drexler),一个作为政治侦探的前陆军下士(希特勒的军衔并不是下士,此处我们就普及的来,不影响理解就好)改变了这个当时只有几十人的小党的命运,希特勒有着非凡的煽动力,很快掌握了该党的领导权,并在1920年4月把党名改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即我们熟知的“纳粹党(NSDAP)”,从此一个世界性强权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纳粹党早期历史中,充斥着街头暴力、各种械斗、群殴和暗杀成出不穷。在这种危险时期,为了保护首脑人物的安全,在1923年,纳粹党成立了本部卫队(Stabswache)。这支卫队最初只有两个人文具店老板约瑟夫·贝希托德(Joseph Berchtold)和司机加酒鬼尤里乌斯·施雷克,他们两个实际上就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镖。他们逐渐从慕尼黑的党徒里吸收了一些人,大都来自中下阶层的劳动者和工人,其中有拳师、屠夫、钟表匠和车夫。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尤里乌斯·施雷克,所谓的希特勒的第一任贴身保镖

不久后这个小规模的保镖组织扩充为阿道夫·希特勒突击队(Stosstrupp Adolf Hitler),成员都来自著名的自由军团“埃尔哈特旅”(Brigade Ehrhardt)。一战结束以后,大批德军官兵回到家乡,很多人已经无法适应平民的生活,于是自发地聚拢到一起,在一些军官的领导下组成自由军团。自由军团由德国军方秘密资助,提供装备,最初负责驻守漫长的东部边境,以解国防军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在魏玛共和国的体制里,军队属于国家,不允许参与国内党派政治。德国一战以后政局动荡,左翼党派领导的工人革命风起云涌,自由军团于是为政府和军方代表的保守势力所倚重,披挂上阵大打出手,血腥镇压了各地的革命运动,其实就是使用皮鞭和刀子械斗的打手组织,后来这些人成为了冲锋队(Sturmabteilung 简称SA)的主要成员。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早期的希特勒突击队

他们的指挥官是恩斯特·罗姆(Ernst Rohm),前陆军少校罗姆把这个组织发展成为冲锋队,最初人数有2000人,其使命就是全力对付各种敌人,并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希特勒,警卫旗队后来也有相同的使命。由于不久后埃尔哈特和希特勒闹翻了,他召回了突击队中的自由军团成员,希特勒不得不重新建立这个组织,有鉴于这个事件,希特勒特别强调了卫队成员对他个人的忠诚。这个新建的阿道夫·希特勒突击队包括了“警卫旗队”未来的领导人约瑟夫·泽普·迪特里希(Josef Sepp Dietrich)。1923年11月9日慕尼黑的“啤酒馆暴动”失败,导致希特勒本人以叛国罪被判处5年监禁。他在兰茨贝格坐牢期间,在暴动中损失了12个人的冲锋队也被列为非法组织,群龙无首的冲锋队产生了分裂,各派系为了争夺领导权争斗不休,更严重的是脱离了希特勒的控制。出狱后,他决定建立一个精干并更强有力的保卫组织。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1925年4月,成立了新的本部卫队,他有着一个日后令人胆寒的名字——党卫队(Schutzstsffel,简称SS),最初就8个人,他们都对希特勒绝对忠诚,由于这个新组织在冲锋队的领导之下,发展很缓慢,而且随时有被冲锋队兼并的危险,直到1929年一个新领导人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到来。作为一个养鸡场的农场主,他的兴趣全部集中在了玄学和如何净化德意志种族上(纳粹那一套种族理论以及玄学,星座等是一个非常庞大和有趣的话题)。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作为党卫队圣殿的韦韦尔斯堡存放了大量的希姆莱和手下弄来的各种法器、玄学、占星物品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城堡一处穹顶上的斯瓦斯蒂卡标志现在依然保留着,但是传说中的宝藏却在大火中消失了

这个外表文质彬彬的人有着非同一般的野心和能量,在他的成功领导下,党卫队的规模迅速膨胀,他接手的时候只有280个成员,1930年底增加到3000人,到1933年1月纳粹党执政的时候,已经达到了30000人。希姆莱以自己的理念管理党卫队,使党卫队在冲锋队中日益独立起来,而他本人也取代了罗姆,越来越受到希特勒的信任。关于党卫队,希特勒说:“我在1922年创建的‘阿道夫·希特勒突击队’从各方面来说都可以称得上精英。他们是一群这样的人:下定决心随时进行革命和面对艰苦的考验。但当我离开兰茨贝格监狱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被打乱了,我的周围布满了敌人。我对自己说需要贴身警卫,这些人可以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必须是自愿的,他们亲如兄弟,每个城市有20个人……。这些人交给希姆莱来管理,党卫队要成为一群特别忠诚的人,他们愿意为理想献身,为忠诚而死”。这番话的很好的预言了后来警卫旗队成员的奋战生涯。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野心勃勃的希姆莱一心打算构建其的SS帝国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党卫队的一些专有符号,包括“SS”双闪电标志、由髑髅和交叉的骨头组成的标志和尖翅版党卫队鹰徽。“SS”双闪电标志通常是使用在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以下级别的右领章上。这个标志是由沃尔特·赫克(Walter Heck)在1932年设计的,作为党卫队的标准标志。两道闪电实际上是古代北欧的文字鲁内文,本意是太阳,象征着胜利。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许多人把其理解为变形的党卫队名称缩写字母SS,这是一种误解。除了双闪电外,髑髅标志就是党卫队最著名的标志了,这一标志通常以帽徽的形式 佩戴在党卫队成员的军帽正中,有时也出现在某些特别的党卫队组织成员的右领章上,如党卫军“髑髅”师,集中营看守部队等等。究其含义,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常常把这个恐怖的标志和党卫队在战争中的暴行联系起来,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无关联。

在普鲁士及德国的军事传统中,髑髅标志意为“战斗到死”,源于1740年普鲁斯国王弗雷德里希·威廉一世的葬礼上使用的髑髅旗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王,普鲁士近卫轻骑兵团的官兵们在自己的黑色皮帽上绣上了髑髅标志。从此,这一标志就成为了德军中精锐部队的象征。一战之后的混乱时期,一些右翼组织也把这种标志画在钢盔和车辆上,使得它也具有了保守主义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意味。因此,在党卫队选择标志时,理所当然的选中了这个代表精锐和充满神秘死亡气息的标志。党卫队高级官员阿洛伊斯·罗森温克对髑髅标志有过如下解释:“我们在头上的黑色帽子上佩带髑髅标志,借以警告我们的敌人,并向我们的元首表示,我们随时准备用生命来实现他的理想”。党卫队鹰徽是为了和其他组织的鹰徽相区别,双翅两端呈尖状,通常佩戴于军帽正中顶端和左臂衣袖处。作为党卫队的一部分,“警卫旗队”也使用了上述符号,来表明他们的特殊身份。

1933年

1933年1月,入主总理府的希特勒出于对国防军的不信任,感觉有必要建立一支绝对可靠的警卫部队,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一名老战士和他以前的贴身保镖迪特里希,泽普·迪特里希1895年5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士瓦本的一个小村。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只上过8年学,后离家外出游历,到达过意大利北部,曾在一家旅馆作过几年杂役,然后一边打工一边流浪经过奥地利和瑞士,在1911年19岁时回到家乡,在一家面包房做工。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泽普·迪特里希,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1914年一战爆发,迪特里希应征入伍,在巴伐利亚王太子指挥的德国第6集团军里当一名炮手,曾两次负伤,并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一战是以堑壕机枪为主的静态战争,交战双方都为怎么突破堑壕防御体系而绞尽脑汁。后来英国人发明了新式武器坦克,而德国则侧重依靠组合传统的兵种,编组精锐的暴风突击队(Sturmtrup)以求得突破。一个典型的暴风突击队营编有步兵、战斗工兵、伴随步兵炮、堑壕迫击炮等等,当时每个西线的德国集团军都至少编有一个营的突击队。迪特里希就是在战争后期加入突击队担任炮手,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又加入德军中很少的坦克兵,成为一名坦克炮手。

这段经历足以让他自豪不已——德国在一战中坦克部队规模非常小,后来二战中德国的著名坦克将领,没有有几人在一战中就在一线坦克部队服役,就连德国闪电战的鼻祖古德里安,一战时也仅是通讯军官而已。德国战败以后,迪特里希复员回家,当了一名警察。与纳粹党后来的宣传相反,迪特里希其实并没有在希特勒身边参加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馆政变”,因为正如上文所说,直到1927到1928年间,迪特里希才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从他的党徽号是89015号,党卫队编号1177号也可以看出来,迪特里希不能算第一批的纳粹党员或党卫队成员。但是迪特里希一加入纳粹党,就被希特勒所倚重,担任了希特勒的司机兼私人保镖。其中的原因很多,迪特里希本人贫寒的出身,直率而不失幽默的性格,以及一战中的经历,都决定了他对纳粹党的意识形态有一种朴素的认同,而且迪特里希没受过多少教育,智力也不出众,希特勒反而对其更容易信任。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1933年时的泽普·迪特里希,作为柏林特遣队的指挥官,他佩戴着党卫队地区总队长的衔级

1933年3月17日,迪特里希向希特勒报告,他组建了一支全由忠诚的党卫队员组成的高级卫队——党卫队柏林本部卫队(SS-Stabswache Berlin),这支部队有117人,主要成全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党卫队,此时他们仍然穿着同冲锋队一样的褐色上衣,但是为了以示区别,这支私人卫队换上了黑色领带,黑色领章,黑色的裤子和靴子。这117人都是党卫队理想的典范:25岁、身高180cm、无犯罪记录。这支部队有四分之一成员常驻在帝国总理希特勒身边。柏林本部卫队的驻扎地点是弗雷德里希大街的亚历山大(Alexander)兵营。1943年4月底,这支柏林本部卫队转入他们此后的永久驻地——里希特菲尔德(Lichterfeld)兵营。

与柏林本部卫队一起驻扎在当地的还有一个普鲁士警察大队(营):Wecke特战警察大队。所以训练柏林本部卫队的任务就由这支警察大队协助完成,武器啊,装备什么的,都是找Wecke特种警察大队要的。

而柏林本部卫队的任务就是守卫帝国总理府,执行安保任务。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最初的那117人

4月8日希特勒在柏林体育场出席冲锋队集会的时候,本部卫队第一次以贴身警卫的身份出现。而后在5月,柏林本部卫队改名为党卫队柏林特遣队(SS-Sonderhommando Berlin)。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1933年4月8日,在柏林体育场上首次亮相的柏林特遣队

柏林特遣队编制有一个队部(指挥部),1个突击队(相当于步兵连),1个摩托化突击队(相当于摩托化步兵连)。

而后迪特里希离开了柏林一段时间为柏林特遣队招募新兵,他的职务由突击大队长奥托·莱希暂代,下属两个突击队的突击队长分别是科尔罗泽尔(Kohlroser)以及雅格拉(Jagla)。柏林特遣队正式登场时间就是5月8日,总理府的内廷。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暂代柏林特遣队指挥官一职的奥托·莱希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马丁·科尔罗泽尔,柏林特遣队第1突击队的队长

为了向柏林特遣队提供兵员,又成立了两个训练单位,分别是党卫队措森特遣队(SS-Sonderhommando Zossen)和党卫队于特堡特遣队(SS-Sonderhommando Juterbog)。

5月10日,措森特遣队成立于措森镇附近的陆军训练场,之前提到的奥托·莱希也从柏林调了过来担任这支新部队的指挥官。这支新单位的教官大多来自陆军和警察部队。措森特遣队共下辖第1、第2以及第3共三个教导突击队,每个突击队都是由资深警察士官带领。到了当月月底,就有31人从措森特遣队完成了训练课程,调入柏林特遣队执行戍卫任务。

1933年6月中旬时,柏林特遣队和措森特遣队加在一起,合计有588人。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1933年时,身着作训服的党卫队措森特遣队的队员(他们虽然持枪,但不是士兵,只能用队员来称谓)

1933年7月8日,稍晚一点在北柏林陆军训练场建立的于特堡特遣队由来自普鲁士第9步兵团第14连的贝克尔上尉负责管理,同样下辖3个教导突击队,每个突击队由一名中尉带领。就像大学军训一样,怎么都需要找军人来完成的。这两支特遣队是整个普通党卫队中唯二接受准军事训练的单位。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于特堡特遣队由于受陆军训练,军事素养更高,弗里茨·维特就出生该特遣队,后为“希特勒青年团”师首任师长

1933年8月2日,措森特遣队抵达柏林里希特费尔德军营后,并入柏林特遣队。当时柏林特遣队的指挥官就是党卫队区队长泽普·迪特里希,下属的第1突击队和第2突击队的队长分别是科尔罗泽尔和蒙克(即后来的威廉·蒙克)。

从1933年10月起,德国中央政府批准这支SS特遣队的薪资由国家财政支出,因此后者的各级军官和士兵也开始按照衔级按月支领薪水,成为国家公务员。

从1933年7月初到10月,第1警卫分队开始在贝希特加登的上萨尔茨堡的希特勒居所执行警卫任务,而这支小卫队的首任队长就是突击队长特奥多尔·威施,后来的第二任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师长。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希特勒正在同威施带领的第1警卫分队成员握手

早期这些人员训练是以仪仗和警卫工作为主要内容,并辅以对希特勒个人绝对忠诚理念的灌输,每个人都以成为卫队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当然只有经过迪特里希的认同,训练的成果才能体现出来。

1933年9月3日,在著名的“纽伦堡”大会上,吸收了措森特遣队的柏林特遣队正式更名为“阿道夫·希特勒旗队”,他们成为全德意志当时唯一以元首名字冠名的单位。9月3日夜,60多名身着M32黑色制服,手握利剑的强壮党卫队员围绕在主席台四周,17时,希特勒在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和党卫队保安处处长莱因哈特·海德里希的陪同下来到会场,面对着台下6000名希特勒青年团团员,他像以往一样发表了一个小时的冗长演说,主题是党卫队对他的绝对忠诚。而作为对这种忠诚的回报,希特勒把最高荣誉授予党卫队——“用他们元首名字命名的不可磨灭的称号”。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1933-34时期,佩戴作训帽,身着黑色M32常服的两名不知名的阿道夫·希特勒旗队队员

1933-34时期,佩戴作训帽(也就是Kratzchen,前帝国陆军的战地帽,也称为便帽),身着黑色M32常服的两名不知名的阿道夫·希特勒旗队队员

这个“特殊荣誉”用一条绣着元首名字的袖带表现出来,这种袖带佩戴在制服左袖口上方10厘米处,用黑色缎带制作,宽约28-30毫米,在上下边绣有银色的镶边,中间用哥特体绣着“Adolf Hiter”的字样。1934年之后使用了第二版袖带,将哥特体改为手写字母,并且一直佩戴到战争结束。士兵使用的袖带,山下镶边和希特勒的名字是用银灰色或者白色棉线机绣而成的,军官使用的袖带则用铝线手工绣制。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最初版本的带有阿道夫·希特勒名字字样的袖标

1933年11月4日,泽普·迪特里希宣布他的阿道夫·希特勒旗队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虽然属于党卫队,但仅听命元首一人。11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离开驻地从柏林前往慕尼黑,准备参加一场“著名”的纪念仪式。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阿道夫·希特勒旗队的Schellenbaum(金玲,也就是铃铛树),旗手仍佩戴着老式的M16式钢盔

1933年11月9日,慕尼黑统帅堂战争纪念堂(Feldherrnhalle War Memorial)隆重举行“啤酒馆暴动”10周年纪念仪式,因为纳粹党已经上台,所以这个仪式具有特殊的意义,来自“阿道夫·希特勒旗队”的835名党卫队员向希特勒宣誓效忠。时值午夜,街上的灯火全部熄灭,只有党卫队员手中的火把随风摇曳着,营造出一种类似瓦格纳歌剧的神秘气氛。零点的钟声敲响,希特勒、希姆莱和战争部长维尔纳·冯·勃洛姆堡将军在迪特里希的陪同下来到会场。

由希姆莱首先宣读党卫队的誓词:“我向阿道夫·希特勒宣誓,忠诚于你,服从于你,为你献身”。接着由党卫队员重复,参加这个仪式的埃米尔·黑尔费里希回忆道:“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严肃的面孔,井然有序的人群,人类中的精英!成千上万人同时高声朗读誓词的时候,火光的映衬下,我的眼中充满泪水,好像在做祈祷……。”在宣誓仪式结束后,“阿道夫·希特勒旗队”正式更名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简称LAH)。这个名称据说是希特勒受旧巴伐利亚王国警卫团的启发而提出的。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11月9日宣誓仪式上的阿道夫·希特勒旗队

警卫旗队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警卫”进行,全权负责守卫帝国总理府和希特勒在威廉大街的私人住所,柏林的三个机场,各政府部门(包括党卫队总部)和希姆莱的私人住所。由于受到希特勒的特别信任,迪特里希对他名义上的上司希姆莱并不买账,两人之间经常争吵,愤怒的希姆莱常说警卫旗队“有自己的法律,不知变通而且只听来自最上面的命令”。迪特里希则给予回击:“我的职责是保卫元首,不允许你指责他们的品德。他们是我的,而我们都属于希特勒。现在回到你的办公室去吧,让我们继续工作”。在警卫旗队最重要的守卫目标帝国总理府,任何一个想进入拜访希特勒的人都要经过三道党卫队员组成的岗哨,然后由穿着白色制服的年轻侍者引入会客厅,他们也属于“警卫旗队”。希特勒出行时,“警卫旗队”更会派出最精干的警卫,将他的轿车团团包围起来。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警卫旗队”最核心的单位是元首卫队(Fuhrerbegleitkommando,简称FBK)。这支部队由40名特别挑选的官兵组成,包括10名军官和30名士兵。他们的工作包括日常警卫、传令兵、贴身侍者这类角色,这些官兵都是从在军队中服役过一段的人员中选出的。从警卫人员的回忆中来看,战前的希特勒更类似一个和蔼的普通人,一个慈父,他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很少斥责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很少有警卫被开除的事情,因为他担心会影响到“警卫旗队”对他的忠诚。


元首的贴身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画传(1)+(2)

1933年时,元首卫队FBK的成员

1933年11月24日,在慕尼黑的宣誓仪式结束的两周后,希姆莱任命泽普·迪特里希为党卫队东方地区总队(SS-Gruppe)指挥官,而这个地区总队的编制随后易名为党卫队大区(SS-Oberabschnite),因此迪特里希身上还兼任着党卫队“东方”大区指挥官的职务。希姆莱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想强调阿道夫·希特勒旗队(尚未更名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是属于他党卫队帝国的一部分,隶属于普通党卫队。

迪特里希显然不鸟这一安排,并且坚持自己跟希姆莱属于平起平坐的关系~~~

时间即将进入1934年~~“长刀之夜”中,党卫队即将向元首证明他的忠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希特勒   卫队   元首   警卫   纳粹   慕尼黑   髑髅   特遣队   泽普   突击队   帝国   德国   本部   贴身   标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