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1.正在消失的徽州小调


当你路过安徽歙县的新安小学的时候,或许还能听见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跟着老师哼唱着徽州小调,领唱的老师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新安小学

他是凌志远,从2008年开始,为了尽可能保留徽州小调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就主动与学校联系,义务地给孩子们上关于徽州小调专题的音乐课。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凌志远(右)正在唱徽州小调

凌志远是安徽歙县人,他的家离徽州只有二十几公里。在爷爷和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爷爷在唱戏时总把凌志远抱上膝头,他是听着徽州小调长大的。

1986年,国务院提出抢救民间艺术,包括民歌。当时就在文化站工作的凌志远,毅然决然地加入到抢救民间艺术的活动中去。

他遍寻乡间田野、农家小院,把散落在民间的徽戏、目连戏、徽州民歌等全部都记录起来。

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传唱并且走街串巷地收集着这些流动记忆,他还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徽州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4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一年,为了记载更多曲目,凌志远去盛隆村采访一位老年民歌手。

老人会唱小调,二胡也拉得好。只是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牙齿掉的差不多,也拿不动二胡了。

安徽方言复杂,十里不同音。见面之后,老人尽力地唱,凌志远一句一句地记录歌词和曲谱,回去整理的时候,他发现有几处歌词还是理不清晰。

凌志远决定再去一次,过了几天,他又来到这,推开老人家门的时候,才知道老人已经过世了。

凌志远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表情凝重,他说,正是这件事,让他明白了像徽州小调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再不“抢救”,它们就随着这些老人永远的消失了。

这是一段正在走向终点的倒计时。

今年,凌志远也73岁了,他的收集工作越来越力不从心。

会唱徽州小调并且致力于传承它的人越来越少。

以前哄小孩的时候人们会唱,婚丧嫁娶也唱,纤夫在拉纤的时候也唱。现在,老人想唱也凑不齐人。年轻人都走出去了,孩子们更不可能立志于学习这些“奇技淫巧”,顶多知道有过这么一种曲目就算完成任务了。

徽州小调只是众多正在走向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普通的一个,像徽州的游艺叠罗汉,目连戏,祭祀舞蹈《游太阳》、《打湘莲》等,传承人都已经缺失。

冯骥才曾说过“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一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责任,但肩负这种责任,往往意味着要固守清贫。

像徽州的目连戏,内容已经有了时代的局限性,并未有人继续深加工。唱腔古老难学,仅存的两个演出队伍都在交通闭塞的祁门县,旅游团不爱来,祁门县的老艺人们也不能撇家舍业地走出去,剧团的经费始终吃紧。

多数演员都是一边在家务农,一边用热情支撑着无人问津的老戏曲。

仅仅靠少数老人的坚持,是不能促进非遗有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


2.传承之难


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看完一本书都显得很困难。

更何况是听或者学老艺人晦涩难懂的唱腔。

仅仅以记忆、口传心授的方式,给传播也造成了困难。旅游资源或许能给想要表演的人打一针强心剂,但呈现出的内容也往往变了味道。

像摩梭人青年男女相亲的篝火晚会,早都变成了流于形式的肤浅表演。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泸沽湖景区常见的篝火晚会表演

年轻的男女在T恤外面套上粗制滥造的民族服装,拉起手来面无表情绕着篝火跳舞,假意抠对方手心,以此“暗送秋波“,早已失去了舞蹈背后鲜活的文化意义。

想要追赶时代,却被商业化弄得变味,想要固守根本,却在群山腹地安静地等待消亡,这就是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处境。

除了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对此也有很大影响。

为传承而传承是不现实的,传承人需要生活保障。没有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能吸引来诸多投资,也不可能挽留年轻人以此为生的。


3.新的保护非遗理念也应该随着技术发展而变革


在甘肃环县的魏宗富老人,从小跟父亲学习环县道情皮影戏。

他表演的皮影叫做道情皮影,常用到二胡、四弦、竹笛等弦乐器,配合翅板鼓、三岔板、碰钟、梆子这些打击乐器。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魏宗富和老伴表演皮影戏

节奏清脆,琴声悠扬,西北的民风,全都杂糅在唱腔里。

道情皮影,一部分的文化起源来自于道教。道情皮影有很大一部分关于祈雨,祈福的曲目,除此外,还有不少像《土台救主》,《十劝世人》这些歌颂忠孝仁义的曲目。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土台救主片段

道情皮影与其他皮影不同,其他皮影可用驴皮羊皮做。

环县的老一辈传下来说,道情皮影戏的皮影人演戏是敬神的,只能用牛皮。

牛皮结实又不易褪色,魏宗富现在用的一些皮影,还是从祖父那里一辈一辈传下来的。

道情皮影被称为皮影戏中的活化石,现存道情皮影戏的老艺人,包括魏宗富在内,只有寥寥数十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皮影戏浴火重生。老艺人纷纷复出,在皮影戏的辉煌时期,环县有五十多家戏班。

然而短暂的复兴终究难敌时代洪流。从九七年以后,新世纪要来了,皮影戏却渐渐没人看了。像魏宗富这样,把表演皮影戏当做职业的人几乎没有了。

魏宗富无力回天。在讲述民间音乐艺人的纪录片《大河唱》里,他一边修理皮影,一边哀叹“艺人死光,皮影灭亡”。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魏宗富感叹皮影戏濒临灭亡

不过,虽然嘴里说着绝望,但魏宗福在行动上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好让更多人了解皮影戏。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魏宗富正在后台准备表演皮影戏

2009年,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乔建忠教授,邀请魏宗富去北京表演。皮影戏登上了音乐厅,观众们纷纷为他起立鼓掌。

皮影戏走向庙堂,魏宗富走出了第一步。但非遗的真正存续,关键并不在庙堂,而是要仰仗大众。

这中间隔着一道鸿沟,怎么让皮影戏被更多人看见,让魏宗富发愁。

2017年,魏宗富的儿子开始玩快手,录下了魏宗富唱皮影戏的视频,一群人迅速被这种古早的艺术吸引,原本留不下人的戏班子,现在已经有了11万粉丝的关注。11万老铁吸引更多人涌进魏宗富的直播间里,看这门小众的光影艺术。

魏宗富因此接到了不少的演出邀请,一年的演出场次从130多场增加到了180多场。

随着商演增多,甘肃环县土生土长的皮影班子终于有经费走出大山,去北京、上海、四川等许多地方演出,魏宗富第一年就赚了15万,他现在的收入已经达到了从前的七八倍。

魏宗富有个朴实的梦想,收十几个徒弟,把皮影传下去,最好还能给徒弟发得起工资。

再通过唱皮影戏多挣点钱,好给在外地的儿子买房娶媳妇。

魏宗富的最近的视频里,儿子开着车,魏宗富和妻子在车里且歌且行,一家人欢天喜地,想必他朴实的小梦想,已经通过快手变成现实了。

曲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保存,这样看来,像雕刻一类有实体的艺术似乎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凰玥是一个江南姑娘,她的老家苏州舟山是“中国核雕之乡”。明朝文学家魏学洢文章《核舟记》,就曾经描写过核雕,径寸之木里的人物都能各具情态,这就是核雕的迷人之处。

凰玥的母亲把做核雕当做爱好,爷爷也是做核雕的手艺人,她爱人的父亲,是古建筑类的专家,在全家匠人的熏陶下,也奠定了凰玥对手工制作核雕的坚持。

近些年来,核雕这门手艺也受到了数字化的冲击。

从创意稿到雕刻打磨,都能用电脑设计,机器打磨。这样的方式,让核雕价格变得更加低廉,从物质上留下了核雕的工艺品,但却再次让核雕这门手艺变得岌岌可危。

批量生产的机雕产品千人一面,但价格便宜,对于老手艺人来说,独特的匠心以及细致的做工,在低价面前变得不值一提。

当核雕从手工变成机雕时,就已经完全摒弃了非遗的艺术性和人文性。

凰玥做一串简单的手串或是一个精致的单件昼夜开工,也需要雕刻两周时间。

从视频里看到,她的拇指指甲非常短,留下了长期打磨核雕的痕迹,但她甘之如饴,并且在核雕里注入了很多巧思。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凰玥正在制作核雕

从她母亲那一辈往上数,老手艺人都喜欢一生只做一个物件,把一个艺术品做到极致,一辈子有一个代表作足矣。

但凰玥不这么认为,她觉得一直做一样东西,手艺不会精进,而且年轻人不喜欢。到了她这里,她把肖像,卡通人物等元素都加入到核雕里。

2018年,凰玥在快手上展示制作核雕的过程。引来了数万人的围观,玩玉的,玩手串的,都知道了原来这么精美的物件也能拿来把玩。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凰玥展示做了半个多月的“敦煌飞天”

现在凰玥已经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巧核”,还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通过快手,凰玥召集了更多对核雕有兴趣的手艺人。许多对核雕感兴趣的,以及本身就从事核雕的人,在快手上看到她的视频后,便想更进一步,跟她学习提高技术。

凰玥的收徒弟标准也很简单,首先要有绘画基础,其次要坐得住板凳,最重要的是,一定是发自内心喜欢核雕。

凰玥的徒弟有90后也有70后。像70后的一名学员,虽然之前做了很多年核雕,但却不懂如何对核雕进行新的改良。凰玥耐心指点,也帮徒弟们宣传,普通人在快手上看到核雕,开始对此感兴趣,也带动了核雕的销量。

据凰玥介绍,徒弟们的月收入已经可以达到八九千元。

凰玥通过这种方法,传承了这门手艺。

除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门手艺能让人吃饱饭,这才是让非遗存续的最佳方法。

自觉传承苗绣的王丹青,尝试让更多老手艺走进年轻人生活。

王丹青的大学四年,是在贵州民族大学度过的。贵州的苗族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苗绣,大到衣服,小到鞋帽配饰,都是用苗绣的技法一针一线自己绣出来的。

她在大山里潜心钻研刺绣的手艺,创建了苗绣品牌“王的手创”。王丹青开了一家淘宝店,自己采购设计,自产自销。她制作的香囊布偶很快就供不应求。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王的手创店铺中的钟馗布偶制作过程

2014年开始,产量已经跟不上订单。如何找到更多人来一起做苗绣,成了王丹青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聚集区,有许多技艺精湛的绣娘,但却收入微薄,常年挣扎在贫困线生存。

为了带动这些绣娘脱贫,也为了让更多人加入“王的手创”,王丹青萌生了带领更多贵州乡亲一起致富的想法。

苗绣有很多种技法,比如马尾绣,就是用马尾做线来勾边。锡锈,就是将锡融化再做成细线,点缀绣品。既要保留绣娘们的传统手艺,又要融入新的设计,王丹青组织绣娘统一培训,让她们的作品都达到标准,不但降低了废品率,也让绣娘的手艺得到了提升。

这些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又要务农的绣娘们,终于找到了不用离开家又能赚钱的工作。现在全职绣娘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七八千元。

2019年末,“王的手创”入选国务院扶贫办“企业精准扶贫综合50佳案例”。

在帮助老手艺这件事上,王丹青与快手有着很深的契合度。在快手上的中国乡村,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过去一年,全国从快手平台获得收入的用户超过2500万人,其中650多万人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区。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焦点访谈》曾对快手的扶贫创新实践 进行专题报道

快手让无数人看到真实的乡村,也一直致力于促进贫困地区资源转化。比如“幸福乡村带头人”就是快手推出的扶贫项目,旨在寻找那些有能力的乡村创业者,成为“领头雁”带领更多人脱贫。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幸福乡村带头人”王丹青 正在指导绣娘制作绣品

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本来不被人所知的手艺人们,通过快手在乡村的普及而获益。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他们的手艺可以被记录下来,被更多人看见,从而拓展市场,实现收入的提升。

“王的手创”背后的绣娘们,就是受益于这种新变化的典型。去年,王丹青成为了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现在她手下的绣娘有1397名,预计今年之内能够突破2000人。

为了活化非遗,王的手创开发过很多联名产品。自2016年开始,陆续与《大鱼海棠》《大护法》《大闹天竺》《你的名字》等团队合作,推出电影周边产品,很受年轻人热捧。

王丹青接下来的计划是寻找108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像蜡染一类能与苗绣结合的手艺,可以直接用在王的手创里。

像苗族银饰等产品,王丹青希望能像打造王的手创一样,继续打造出新的文创产品,带领更多人脱贫致富。

端午节将至,王的手创与快手合作,推出了一款联名香囊。香囊是一条憨态可掬的东方青龙,上面还有通过手工刺绣绣上去的“快手扶贫”字样,显然承载着许多美好憧憬。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别看只是一只小小的玩偶,但一针一线都蕴含着绣娘们的辛勤劳动。融合了盘线绣、缎面绣、穿珠绣、立体绣等等手工技法,再加上植物染工艺,每款东方青龙最少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

就在前几天,王的手创上传了绣娘们手持玩偶的短视频。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绣娘,今年已经74岁了。

面对镜头,几位绣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能看出苗绣这门手艺被实实在在地延续着,制作苗绣也改善了她们的生活。

手艺人的脱贫故事:被看见,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保护非遗的本质,是在保护人文价值和劳动价值,保留住文化的内核。但更关键的,是让非遗的手艺人们拥有坚持下去的物质条件,拥有让更多人喜欢上自己的精神动力。​

而快手与非遗的碰撞,可以让这些手艺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得以展现,被人了解。

任何热爱的第一步,都是从了解开始的。

当更多人开始在快手的平台上遇见这些非遗手艺人,那些濒临被人们遗忘的美好,就有了继续发光发热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手艺人   徽州   环县   道情   皮影戏   快手   小调   手艺   徒弟   文化遗产   乡村   艺人   物质   老人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