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陈平,都是喝酒不干正事的丞相,为何一个被责怪一个被纵容?

汉高祖病危前,他与吕后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据说曹参知道后,便催身边的人赶紧收拾行李,说了一句“我要入朝做相国了。”就是这么自信。

曹参做了3年左右的相国,于惠帝六年去世。接替他的是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这一切都无出如高祖生前所料。但高祖没想到的是,“少憨”的王陵没做上几年右丞相。孝惠帝过世后,就是否立诸吕为王,“任气,好直言”的王陵,两个字“不可”得罪了吕后,被撸了官职坐上了冷板凳。耿直的王陵气不过,躲进家里不上班,没过几年就去世了。而面对同样的问题,陈平一个“可”字,成功地接过了吕后递来的橄榄枝,帮自己获得了右丞相的至高上位。一个不字,命运的两个方向。

曹参陈平,都是喝酒不干正事的丞相,为何一个被责怪一个被纵容?

来源于网络


都是喝酒不干正事的相国

都是天选之相,曹参和陈平都因为喝酒不干正事上了《史记》。

因为这喝酒不干正事的事,孝惠帝对曹参有点不满意,他跟曹参的儿子曹窋说:“你得空旁敲侧击问问你爸,他当个相国,天天喝酒,无所事事,也不干点正经的,难道是瞧不起我吗?”末了,他还叮嘱了一句“千万别说是我说的。”

谁也没想到的是,替皇帝传话的曹窋被老子打了板子,曹参说到“该干嘛干嘛去,哪里轮得到你来讨论这国家大事。”孝惠帝听了不落忍,忍不住挺身而出,“放开那个孩子,是我让他干的。”曹参一本正经地脱帽谢罪,他反问了孝惠帝几个问题,听完,孝惠帝松了口“去吧,你去休息吧。”

那几个问题是:“你是不是比不上你爹?”“我是不是比不上萧何?”孝惠帝自然说是,曹参便说“既然咱俩都不如,他们制定的法令又好使,你、我就老老实实执行就行了,别费那个脑子整新花样了。”

曹参挨了批,陈平也因为喝酒不干正事被人给举报了,他不仅没挨批评,还获得了吕后会心满意地微笑,说“看看你的表现,不用怕他们告状”。说不定吕后一高兴,还拍拍他的肩膀,赞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再顺手赐他几坛子新丰酒。

曹参陈平,都是喝酒不干正事的丞相,为何一个被责怪一个被纵容?

来源于网络


一样的做派,为何君主的态度迥异呢?

曹参被孝惠帝数落,是因为孝惠帝真心希望曹参能做点什么。而曹参不干,是因为他真心觉得不用干。

曹参明白萧何之前干得好好的。

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要知道,俩人曾经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上位后趁机把萧何做的一切都推翻,再趁机查出点什么问题,把萧何从棺材里翻出来鞭挞一番,也不是不可能,毕竟萧何可是夺了他好几次头功。

那是在大汉建国事成之后各位兄弟分猪肉的时候。高祖直接分给萧何最大的一块猪肉,其余人都不服,说:“我们这枪杆子还不如萧何的嘴皮子笔杆子吗?”高祖的回话很气人,“打猎的话,萧何发现猎物,你们跟着追。人家萧何是功人,你们最多算个功狗。”曹参作为最大最凶猛的“功狗”估计内心有点受伤。

结果还有更憋屈的,分完实实在在的物质,接下来排虚位子。

一群排不到第一的人纷纷都说“曹参军功显赫,应该排第一。”这回就是有心再给萧何第一的高祖也要考虑平衡了,曹参在堂下估计心中暗喜,准备好一念名字他就出列,说不定脚都偷偷伸出半个了。然而,一个叫鄂君的又出头,说“曹参这样的少几百个也没啥了不起,萧何这样的人一直殚精竭虑,上下谋划的才是万世之功”。结果正中高祖下怀,临到嘴的肉又被萧何叼走了。

但是,曹参没有这样做,他认可萧何的做法。他明白自己守好成就行了,不是所有的变动都叫创新和开拓,有可能叫作死,不作死就不会死。曹参虽然是个军旅粗人,他却深知这一点。所以在保证国家大事规则已定的前提下,保持政策延续性,让整个社会自行顺畅地运转,反而比过多的人为干预更好。

曹参陈平,都是喝酒不干正事的丞相,为何一个被责怪一个被纵容?

来源于网络

陈平不干还被表扬,是因为吕后确实希望他最好啥也别干。陈平不干,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干。

记得当初,陈平取代王陵当上了右丞相后,他并不开心。因为他知道自己可能会比王陵还惨。王陵当时只是有个比他聪明的自己搭班子,而给自己搭班子的审食其,据说是吕后的“情人”,这活怎么干?

在吕后手底下,活不好干,从他这个右丞相怎么得来的,就知道了。彼时,孝惠帝过世。吕后也就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开始大肆弄权,巩固自己的地位。她立诸吕为王之前,试探右丞相王陵。王陵谨遵高祖“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自然是不同意,吕后不死心,转而问陈平和绛侯周勃,两个人说“这有啥不行的,哪个姓当君主,就封哪个姓的当王,没毛病。”把吕后说得高兴的,就把王陵的右丞相赏给了陈平。

放任吕氏为王,就等于彻底放出了吕氏家族这头恶虎。当王陵气呼呼地质问陈平、周勃俩人时,二人义还正辞严地说自己是为了保全刘氏子弟。但事实上,如果吕后活到99,陈平二人会在什么时候反戈一击帮刘氏子弟夺回统治权吗?很难说,也许这辈子都“雄起”不了。所谓的保全社稷,也可能只是他羞愧的托词而已。

左丞相辟阳侯审食其仗着吕后的“宠幸”,常年居住在宫中,百官都看清楚了局势,大事小事自然是都通过他来决定,陈平已经完全被架空了。这个时候,陈平除了喝酒,除了真真假假的“韬光养晦”还能做啥呢?

曹参陈平,都是喝酒不干正事的丞相,为何一个被责怪一个被纵容?

来源于网络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

曹参是军人出身,豪爽、不拘小节。在那次“分猪肉”的时候,无论是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曹参世家都没有找到曹参对于当时的任何反应,更别提反对。他既不虚伪地替对方恭贺,也不追着高祖打抱不平。即使他内心可能还是计较的,但是至少当时,他是一个磕绊都不打,维护了君主的决定,也维护了君主的威严。

但他绝非一介莽夫。“心有猛虎细嗅玫瑰”说的就是他。

他是一个务实、兼容并包的人。对官吏的选拔,专门挑选不善言辞忠厚有德的,对于巧言令色、务虚不实的官员则斥退。提出对于监狱和市场不要轻易干涉,维护其善恶并容的生态,维护社会的安稳;对于别人细小的过错,他也是不以为然甚至帮忙打马虎眼,绝不死扣细节不放。

他是一个有想法有担当的人。当他开始担任齐国的相时候,他请大家议政,依靠“民主”的力量找到能安抚百姓的办法。当发现“民主”半天不出结果的时候,他又“集中”了一下,采用了胶西盖公的道家黄老学说。当时秦苛政,再加上多年战争,百姓贫苦不堪,道家的无为而治,涵养生息之法最合适。这与刘邦、萧何治理汉王朝的思路是一样的。所以在他的治理下,齐国形势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不以私人恩怨来代替公心,一心为国。曹参是这样的人,萧何是这样的人,而且他们深知对方也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延续了萧何的法度,也就是“萧规曹随”。

曹参陈平,都是喝酒不干正事的丞相,为何一个被责怪一个被纵容?

来源于网络

在萧何病重的时候,孝惠帝问他谁能接替他的时候,萧何嘴上不明说,只说“了解臣的就是君主了。”等孝惠帝问“曹参咋样?”萧何赶紧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而陈平,陈平可不是那种“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莽汉。他是一个聪明、机灵,以保全有生力量为最大己任,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当初他被人诟病在魏国干不下去跑去投奔楚王,跟楚王干不下去了才来投奔汉王,就是一个投机分子。对于这点,虽然当时用人用所长的高祖并不介意,但是他说过“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为什么说他难独任?因为高祖知道,陈平虽然足智多谋,但他是个趋利避害,明哲保身的人。要指望他来保全刘家王室,推动西汉的平稳发展比较难,陈平身上少了点高祖最欣赏的直爽、侠义之气。

陈平半路跟了高祖,算不上亲信嫡系,一路兢兢业业,靠着一路给高祖出的“世莫能闻也”颇秘的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

其实,无论是高祖也好,吕后也罢,谁能让他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大体现,那就是他所要追随的君主。到后来,吕太后驾崩后,陈平和周勃设计除掉了吕姓诸王,成了拥立孝文皇帝的首要功臣,将相位又安安稳稳地坐了下来。

所以,陈平饮酒作乐,都是做给审食其看的,也是做给吕后看的,且让他们都放了心,先保得自己一时安稳。然后呢?再伺机而动,顺势而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曹参陈平,都是喝酒不干正事的丞相,为何一个被责怪一个被纵容?

来源于网络

都是喝酒不干正事的丞相,曹参被责怪,却赢得了千古美名;陈平被纵容,却留下了毁誉参半。何故?公心?私心?自在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丞相   正事   汉王   公心   相国   楚王   齐国   高祖   上位   道家   君主   猪肉   百姓   自然   美食   网络   陈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