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脱贫的凤翔路径

凤翔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凤翔人都有一股倔劲,就是干什么都不愿落后于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凤翔县牢牢牵住产业脱贫这个“牛鼻子”,依托县域特色产业资源,创新模式,拓宽路径,千方百计把贫困户带入产业发展、融入生产环节和利益分配链,并建立政府引导、财政补助、金融支撑“三重保障”机制,让贫困户一心扑在发展致富产业上。县、镇、村三级制定了五年产业发展规划和当年发展计划,通过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激活其内生动力。全县形成了人人谋产业、户户求发展、村村有作为的良好氛围,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的产业脱贫路子。如今在凤翔农村,矮房子泥瓦屋已寥寥无几,几乎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或平房,村庄规划布局合理,乡村道路及村里大街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旧貌变了新颜。由于整个乡村街宽巷净、花香草绿而显得玉润珠圆、光彩夺目。

优势产业,稳步推进

苹果产业一直是凤翔县的主导产业,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全县矮化苹果面积占到全省的20%。凤翔县为省政府确定的优质苹果基地县,属国家级苹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也是全国矮化苹果生产大县。按照苹果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现已建成以范家寨镇、柳林镇为核心的双矮优质苹果基地21.6万亩,拥有国家级苹果标准园2个,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15个,5万亩苹果通过了绿色果品基地认证。苹果种植已成为广大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的首选,苹果产业带动了不少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全县5000多户贫困户种植苹果超万亩。苹果种植企业、合作组织在园区务工方面优先招聘当地贫困群众,部分合作社还吸纳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成为股东,共享苹果产业发展红利。

产业脱贫的凤翔路径


陕西金苹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南指挥镇白家凹村流转807亩土地发展苹果产业,该村贫困户为其流转土地达200亩,每亩每年900元。平时在该园区务工的贫困群众不下10人,农忙时有20多人。公司还通过激励机制鼓励贫困户多出工,月干够16天奖100元、干够22天奖200元、够28天的奖300元。

凤翔县简氏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彪角镇李家塬村、柳林镇郭家沟村、横水镇三井村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5600亩,主要种植黄芪、甘草、党参、桔梗、防风,所用地全为当地流转土地,每亩每年800元。当地村民既能得到土地流转收益,又能在基地务工挣一份辛苦钱。贫困户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家住彪角镇三龙村的豆新侠,因丈夫有病家里贫困,自简氏中药材彪角基地建成后,她一直在基地除草,每天有40元的收入,去年,如愿脱贫。在贫困户较多的郭家沟村,许多贫困户通过给简氏中药材基地流转土地、在基地务工以及自己在承包地里种植中药材而脱贫。

该合作社采用的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三种方式带动农户750多户,其中贫困户160多户。一是“土地+劳务”模式。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多,农村大量土地无人耕作的具体情况,合作社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由合作社自营,每亩每年支付给农户流转费用800元。吸纳30名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二是“入股”模式。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以土地入股进行分红。合作社提供药苗、肥料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自己的承包地种植,合作社统一收购成品药材时扣除成本费用再按股分红。三是合作社“托管”模式。合作社结合精准扶贫工作,重点面向无劳力贫困户,贫困户自己投资,托管给合作社种植,年底药材销售后进行决算,扣除成本后就是贫困户的利润。有50户贫困户在产业托管中尝到了甜头而参与其中。

新兴产业,全面发力

流火的七月,丰收过后的土地尤为干瘪、蛮荒,在乡村旷野行进,从车上下来冷不丁抬眼一望,有一片广袤的绿意盎然的草坪映入眼帘,你会顿觉如入旅游胜地,让人心旷神怡。在凤翔县南指挥镇西村,记者就遇到了这一幕。由于当天下午看的点多,陪同的镇政府干部还没来得及介绍,当一望无际的草坪出现在我面前时,我还是有点意外。一台剪草机正在草地上剪草,趁机器调头的机会,我上前采访了司机。他叫赵录让,是南指挥镇西村人,家里五口人,因缺技术缺资金致贫。自从宝鸡绿之茵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在本村流转土地植草坪以来,他在基地开剪草机,一年能干七个月,月收入千元,加上妻子在本地打零工,已于2016年脱了贫。绿之茵公司老总王永奇说:“我们在这的300亩草皮基地全是流转当地村民的地,每亩每年800元,有12户贫困户的地,有的10亩、有的8亩、有的5亩多。在这儿经常务工的贫困群众有5人,我们一天给开60元工钱呢,比当地其它地方雇工都高。”说这话时,这位西安老板眉宇间洋溢着自豪感。

产业脱贫的凤翔路径

杨宝林是陕西栖凤御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站在该公司建的600亩葡萄基地里告诉记者,该公司投资建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占地5000亩,经常有10个贫困群众在地里务工。公司建的葡萄酒及果酒生产线更能吸纳当地群众就业,生产期间,150名群众在企业就业,贫困户就业人数达62人。

南指挥镇西村的桃园基地是扶风县种植能手毕春社流转200亩土地建的。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在一颗树上为网上预定的客户摘桃子。知道了记者的来意,他停下活娓娓道来。他说他流转的200亩地有50多亩是该村12户贫困户的,每亩每年800元。在他这基地里上班的贫困群众每天可得50元工钱。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两项收入使该村8户贫困户现已脱贫。

位于南指挥镇高社村的恒硕猕猴桃园区600亩土地全是流转该村村民的承包地,其中有70多亩是20户贫困户的承包地,每亩每年流转费800元。通过土地流转、在园区务工以及出外打工,到去年底,这20户中已有18户贫困户脱贫。吕来忙家里4人流转3亩,每年固定收入2400元,加上儿子在西安打工挣的钱,全家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已于去年脱贫。贫困户王海龙家里两人,给恒硕流转了2.56亩地,每年可收入2048元,王海龙出外打工,其母亲在恒硕园区打工,每天挣45元,2016年就脱贫了。

南指挥镇党委书记雒恩雄说,南指挥镇根据凤翔县南部产业经济带战略规划要求,立足镇域资源实际,将建设农业园区、发展新兴产业作为镇域发展和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经过几年努力,现已建成72个规模化基地。

产业脱贫的凤翔路径

农业园区发展过程中,镇村以园区基地为载体,着眼培养贫困户内生动力,镇上牵头,园区组织黄牛养殖、苹果种植、花卉种植、手工艺品制作、畜禽疫病防治、电商、猕猴桃种植等培训百余场次,培训贫困户和群众近2000人次。

全镇328户贫困户向园区流转土地650余亩。作为产业增收的一种,使40.4%的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增收。

要求每个基地都必须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目前在园区基地长期务工的贫困户有110余人,人均收入8000余元。

在基地带动下,全镇277户贫困户发展了种养殖产业,有劳力的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发展全覆盖。

南指挥村飞跃魔芋合作社、西村常乐中药材基地、铁黄塬巨泰桃园、河南屯丰中公司吸收36户贫困户资金入股,每年分红,为家庭无劳力贫困户开拓了新的增收渠道。

产业脱贫的凤翔路径

凤翔县推广的“示范园区+贫困户”模式,使全县15个省、市级农业示范园吸纳贫困户1183户1635人稳定就业,实现户均增收过万元;推广的“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让县域内30户龙头企业带动176户贫困户发展加工业,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528人;推广的“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9个,发展社员1.6万人,带动贫困户700多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多元。

责任编辑:清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凤翔   凤翔县   柳林   产业   贫困户   中药材   农户   全县   合作社   路径   贫困   群众   土地   苹果   模式   美食   基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