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的“过期蜂蜜”,到底伤了谁的心?


同仁堂的“过期蜂蜜”,到底伤了谁的心?

同仁堂的“过期蜂蜜”,到底伤了谁的心?

同仁堂的“过期蜂蜜”,到底伤了谁的心?

12月15日晚,媒体曝光了同仁堂蜂蜜生产商江苏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将回收的过期蜂蜜倒入“原料库”。对此,同仁堂16日早晨发布声明称,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

记者获悉,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即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过期食品回收后又回到生产环节,这引发了消费者对于过期食品处理的担忧。记者调查发现,过期食品下架后,主要靠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自觉”处理。不少商家表示,会先通过促销减少过期损失,如仍过期则会退货给厂家或者自行销毁。

事件回顾

回收过期蜂蜜 “倒蜜”后送原料库

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节目播出了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回收过期蜂蜜,撕标签,“倒蜜”后送入原料库的报道。一时间,老字号“同仁堂”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在“零距离”的播出视频中,知情人爆料,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回来。对于这种回收行为,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表示是“退给蜂农养蜜蜂使用”。然而记者发现,回收来的蜂蜜被工人撕掉标签后,一瓶瓶地挤入大桶,然后贴着“倒蜜”字样的过期蜂蜜桶被送入工厂的原料库。画面展示了蜂蜜的日期为2016年和2017年。

据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食品科科长李清华介绍,该企业处置这些不合格产品确实是不规范的。该局表示,他们已经发现该企业存在多次类似的操作。通过重点监控,还发现该企业存在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将2018年3月的生产日期更换成了2018年6月的生产日期。目前,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正在对过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进一步调查。

事件进展

大兴食药对同仁堂蜂业展开调查

同仁堂蜂业的注册地为北京市大兴区。12月1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了解到,针对媒体报道的盐城金蜂公司涉嫌使用回收食品原料为北京企业代加工蜂蜜及虚假标注生产日期的问题,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委托企业要对其委托生产的食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制度,珍惜品牌荣誉,对消费者负责。

北京市金朔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学明律师告诉记者,《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禁止生产经营“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违反规定,则面临被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物品的处罚。此外,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事件进展

网店称买家可无条件退款

记者16日从同仁堂蜂业蜂益堂天猫官方旗舰店了解到,店方表示事情还在调查中,如果消费者对该店铺中已售的蜂蜜产品质量有异议,可以选择无条件退款,损失由该公司承担。

目前同仁堂蜂业蜂益堂天猫官方店在售的将近40款蜂蜜中包括洋槐蜜、枸杞蜜、百花蜜、五味子蜂蜜、椴树蜜、党参蜂蜜等多个品种,其中大部分蜂蜜保质期是18个月,并且是委托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

该店客服人员除了向淘宝顾客提供官方声明以外,还称他们的蜂蜜没有质量问题,特请消费者理性选择。“问题批次的产品并没有流入市场,如果退货的话,需要把蜂蜜寄回江苏省盐城市,运费由我们承担。”对于该品牌蜂蜜的相关检测报告,该店客服人员称不针对个人提供,需要联系天猫客服索取。

此外,同仁堂集团旗下同样出品蜂蜜的另一家公司同仁堂健康旗舰店客服人员则紧急撇清关系,称“新闻报道的是同仁堂蜂业集团的问题,与我们同仁堂健康集团的蜂蜜没有任何关系。同仁堂健康蜂蜜有严格的质量检验和品控,二者生产企业、地址和瓶子外形都不一样。”该客服透露,同仁堂集团高度重视此事,已启动调查工作,涉事公司也对初步调查情况发出致歉声明。

事件进展

同仁堂蜂业致歉:已封存相关产品

12月16日,针对这一蜂蜜事件,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发表声明称,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并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同仁堂蜂业表示,经初步调查,由于公司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同仁堂蜂业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目前,同仁堂蜂业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

马上就访

过期食品商家如何处理?

这次“过期蜂蜜”事件让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那就是商家的过期食品该如何处理?

关于超市该如何处理过期或临期商品,记者走访了北京市的几家超市发现,在过期前进行促销是食品经营企业的普遍做法。京客隆便利店告诉记者,对于普通食品,在保质期还有1/3的时候,就会进行促销。

北京利民恒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莉华告诉记者,在食品进入商超前,厂家和超市都会进行事先约定,如商品保质期已过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时,就开始进行促销,减少过期的损失。

沃尔玛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品下架后进行彻底销毁和登记。“一种是临期商品直接退回厂家,由厂家进行处理;另外一种情况是在超市彻底销毁,像标签这类的包装都会捣烂销毁”。

对于过期食品的处理,有哪些法律要求以及如何监管呢?2015年9月起实施的《食品召回管理办法》中指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因停止生产经营、召回等原因退出市场的不安全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处置措施,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销毁不安全食品”的责任。

“多数企业都知道不能销售过期食品,在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监督下,基本上不存在故意销售过期食品的行为。但是过期食品下架后,如何处理和监管,这块怎么样形成一个闭环,是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位食品安全监管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基层食药部门会对超市等食品经营企业提出过期食品处理规范的要求,例如退回厂家的产品,要留下凭证,确保有记录可循;如果是自行销毁,则应注意把食品进行破坏后再进行废弃,避免出现被人拿走再流入市场的现象,同时需要拍照留存。

意见领袖评述

同仁堂的“过期蜂蜜”丑闻伤了谁的心?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先知

近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

12月17日,受“过期蜂蜜”事件影响,同仁堂(600085)开盘一度大跌4.33%,至28.71元,市值也一度蒸发16.59亿元。

同仁堂的“过期蜂蜜”,到底伤了谁的心?

为此,北京同仁堂发表致歉声明表示,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看到这个消息后,笔者为之一震,作为一个消费者,彻底伤心了,连数百年的老字号都靠不住了,消费者还能相信谁?“过期蜂蜜”事件不仅值得同仁堂自身反思,也值得众多老字号集体反思,这样的丑闻未来还会发生吗?

大家先来看看北京同仁堂的官方声明,具体如下:

1.盐城金蜂是北京同仁堂公司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

2.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北京同仁堂公司于2018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我公司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我公司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3.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我公司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4.在委托生产过程中,我公司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我公司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我公司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笔者读后,感觉北京同仁堂有甩锅的嫌疑。

北京同仁堂第一条声明先说出事的公司是委托加工生产单位,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本身也是受害者;第二条声明,同仁堂还是给自己解脱,比如声明说北京同仁堂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明确规定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这事和我没关;第三条,北京同仁堂继续为自己开脱,并指出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第四条,北京同仁堂终于才承认自己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言下之意并不是有意为之。

客观的说,笔者对北京同仁堂的这则声明并不认可,同仁堂的甩锅声明,消费者不会买账,因为外界并没有看到一个老字号的痛定思痛,反思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没有系统的整改方案,很难从根本上杜绝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回顾一下同仁堂的历史,确实很牛掰。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

目前,北京同仁堂集团为国有独资企业。截至2017年末,北京同仁堂集团拥有药品、保健食品等六大类产品2600余种,36个生产基地,105条现代化生产线,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团系统共有零售终端2121家(其中,海外140家);医疗服务终端(含中医医院、诊所)488家(其中,海外80家)。

在同仁堂的官宣中,作为老字号品牌,他们先后荣获了中国质量奖、北京市政府质量管理奖;同仁堂商标获得了“中国商标金奖-商标运用奖”和“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特别奖”。

虽然同仁堂的官宣冠冕堂皇,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有媒体曾公开报道称,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老字号,近几年其旗下企业屡次因质量问题上“黑榜”。仅去年一年,因各种质量问题,北京同仁堂旗下企业10次被曝光,其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上“黑榜”次数高达7次。

好吧,原来同仁堂是个“惯犯”。

同仁堂的“过期蜂蜜事件”,不禁让笔者想到了去年发生在全聚德身上的一个丑闻。2017年7月份,一段全聚德后厨的监控视频遭到曝光,冷菜间里,厨师挠头、抹脸、不洗手就抓菜,边玩手机边备餐,不戴口罩、偷吃菜等行为让消费者瞠目结舌、大呼恶心。

对此,一些网友痛心地表示:“全聚德百年老字号的招牌毁于一旦”。

同仁堂的“过期蜂蜜事件”以及全聚德的“后厨事件”不仅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也连累了老字号同行们的声誉,以后消费者咋再信任老字号们?

不仅如此,在消费升级的市场环境中,许多老字号们的经营方式和高高在上的服务态度,让它难以成为“接地气”的大众品牌,再加上偶尔曝光出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或者产品质量事故,使得一些老字号距离消费者越来越远,最终被市场淘汰。

有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有1128家,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上海最多,有180家;北京次之,有117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这1000多家老字号经营状况普遍不佳,急需通过变革谋求活力与发展。

这些年,有关老字号衰落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不乏遗憾、惋惜之声。许多老字号历经战火和岁月的洗礼,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见证了社会的变迁,有的慢慢被人们遗忘,有的通过创新发展再次焕发活力。

在笔者看来,老字号虽然是民族的珍宝和骄傲,但是在新的商业环境下,老字号企业不能指望依靠“情怀”倚老卖老,而应该主动求变,向可口可乐、华为、联想、伊利、小米、格力、阿里巴巴、腾讯等比较好的品牌学习,不断革自己的命,给老字号注入新的活力,让品牌焕发第二春。

具体到食品行业的老字号,企业首先要确保产品安全,这是底线,否则一切都是扯淡。因为食品安全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食品安全风险,防范食品安全事件,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满意度,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对于已经醒来的老字号,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一定要做“中国制造”的榜样,不要倚老卖老,利用消费者的信任赚昧心钱,在发展上可以“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最后再提醒一句:没有质量的安全,老字号是没有未来的。

(综合自:北京青年报、新浪财经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同仁   全聚德   蜂蜜   原料库   盐城   老字号   食品安全   北京   消费者   声明   事件   标签   美食   食品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