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吴谢宇的AB面

6岁,瘦小的孩子已经在家里开始练毛笔字。他坐姿端正,极其专注。家里的客人来了,他的眼神也从没有从纸笔上挪过丝毫。他有着惊人的专注力和意志力。

小学初中高中,从不需要父母催促,自觉自律,所有的学习成绩几乎都是全校第一。文理科都是拔尖的优秀,在当地一中直接保送北大。在全国学霸集中的北大,他也是学霸中令人惊羡的神级人物,年年获得奖学金,GRE成绩全球位列前5%。

他开朗、热情,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活动。每个和他接触过的同学,都被他阳光温暖的性格所感染。

他几乎是完美的。

25岁。他正在逃亡。换了十几张身份证,在夜场做男模。游走在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世界里,他有时笑的很开心,有时突然沉默。夜深人静,他会点开自己制作的网站,给被自己亲手杀害的母亲上个“线上”的香。希望她早日上天堂。从亲戚那里拐骗来的几百万元,已经因买彩票、嫖妓、赌博挥霍得差不多了。他想娶一位妓女,彩礼也给了,可是那女的是个骗子。他很恨她。

他活在永不见天日的深渊里。

你很难想象这两个人的生活会重叠在同一个人身上。

然而这就是吴谢宇的AB面。

一个活生生的,穿行在现实生活里的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他是天才,也是疯子。


吴谢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几年前我就开始关注吴谢宇的弑母案。现在还能记起那种震惊的感触。

就在前几天,北大吴谢宇弑母案一审以“严重违反人伦道德,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严重伤害社会情感”的评定判处其死刑。

这个刑罚是得民心的。

然而杀人偿命最简单不过了。一命呜呼,随风带雨。

但是如果不去探讨吴谢宇为何会成为吴谢宇,不能够抽丝剥茧去深挖背后的成因的话,那么悲剧依旧有可能再次重演。这是我们值得警惕的。

吴谢宇的例子是很极端的孤例,但孤例之后反映出的共性才是我们应该真正要关注的问题。



吴谢宇的杀人动机

在庭审过程中,吴谢宇对弑母的罪行供认不讳。但是在长达八个小时的庭审中,他对杀人动机闭口不谈,却一直在谈人生的价值。唯一能捕捉到的只言片语是他觉得“父亲死后,母亲活着没有意义。”

好,我们就顺着这句话来讨论。

吴谢宇觉得母亲活着没有意义,他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曾经看过母亲的日记,里面写满了对死去丈夫的思念。他觉得母亲是痛苦的。所以想杀了母亲,让他们在天堂相聚。

这个思路我们是可以跟上的。

那么,怀着这种“深切”的感情,我们设想下嫌疑人会怎么做。

应该会选择下药、煤气中毒,或者推下楼等等稍微不那么“血腥残暴”的,不让受害人感受到巨大痛苦的方式去了结他人生命,对吧?


但是,吴谢宇是怎么做的呢。

他先是重锤其母的后脑,然后砍杀其面部数十刀,最后想把她的头砍下来。在其供述中,他原本是想碎尸的。但是怕动静太大,于是头砍了一半就放弃了。

这就很惊悚了。

你不是想让父母相聚吗?又是毁容又是斩首又是碎尸的。全尸都没有,怎么个相见?

所以这种杀害的手法和他的供述动机是不相符的。

并且,我们可以在极其残忍的手法里,不得不质疑,吴谢宇对其母有着巨大的憎恨。

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是一位历史老师。兢兢业业工作执教几十年,同事对她的评价是认真温和,友善,非常传统,从不与人争执。其亲戚对其评价是“人很好,但是有些清高,有些道德洁癖。”她的感情生活也很简单,与丈夫恩爱,直到丈夫因病去世。

我们面前的形象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人,传统的老师,传统的母亲。温柔和善,简简单单。

在网友深扒吴谢宇的网络痕迹后,吴谢宇曾在社交媒体隐晦的抱怨过,其母在外都很阳光,只把最差的一面带回家。

有人抓住这点可能会说,你看,他妈妈就是个双面人。所以扭曲了吴谢宇。

可是在我看来,无论是清高、道德洁癖、最差的一面带回家。这些属性我们所有人都多多少少会有。这不是畸形的也不是罪大恶极的。我们日常生活里有些父母其实做的还不如谢天琴。

所以其母本身,我并不觉得是病态的。甚至她的高知,简单的生活,恩爱的夫妻感情,对家庭和孩子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优势。

但是,其母的教育应该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些细枝末节里推断出来。

第一,吴谢宇和其母的日常交流。

据吴谢宇的同学介绍,吴谢宇在宿舍每天都会和其母打电话,是每天。通话内容从学习考试,到食堂花费,精确到几元几角一一上报。平日里,吴谢宇还会刻意收集一些笑话和段子,记下来,为了晚上讲给母亲听。

“就像写作业一样认真。”他的同学说。

这句话其实细思极恐。

我们设想日常与父母的交流,会不会如此一丝不苟?会不会事无巨细?会不会精心准备?会不会每天固定?

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对照一下,在外求学或者工作,想打个电话回家是一时兴起,通话时间超过五分钟就觉得无话可说。每周能有一两次的电话来往就很“顾家”了。也许我们对待恋人都做不到每天搜集每天记录般得沟通讲述。

但是吴谢宇和他的母亲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在沟通的。

是孩子天生就学会这样和母亲交流的吗?还是母亲无形要求的?

我个人倾向后者。

如果是家长方面的要求,那么我们从这样的对话里,是能够窥见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是拥有强大的主动权和控制性的。

而且这样的沟通方式是持续的。尤其在母亲失去丈夫后,情感交流的沟通通道已经堵死,可能会变本加厉的施加在孩子身上。

作为母亲,她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作为孩子,他身上既承担了爸爸对妈妈的关怀照顾,又承载了母亲对孩子的沟通期待,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是否存在长期的精神压迫呢。

“像做作业一样认真”地和妈妈交流时,这时候已经不是一种交流了,而是一种任务,一种压力,是敢怒不敢言的。

第二,其母对吴谢宇的高要求。

在庭审上,吴谢宇说“我只有成绩好,我妈妈就会高兴。”

学习成绩是其母对吴谢宇情感认可的重要指标。所以吴谢宇为了让妈妈高兴,一直争做第一。甚至在其父亲死后,他更加发奋学习提高成绩,以这种方式让妈妈开心。可见在吴谢宇的认知里,成绩优异是获得母亲情感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见,吴母亲对儿子一直是严格要求的。另外从吴谢宇的身边同学经历来看,其母对其交友也是“有要求的”。据这个同学介绍,他有次去吴谢宇家玩,他妈妈见了他,第一句话问的就是“你学习成绩怎么样?”,他回答“还行。”之后其母又悄声问吴谢宇,再三确认,这个同学成绩好不好。这样的小事,可以看出吴谢宇的世界是绑架在学习成绩上的。包括吴谢宇身边的朋友,也一并绑架了。


第三,吴谢宇和其母亲情感交流的缺失。

据吴谢宇的供述,他只有通过去看母亲爱看什么书来推测母亲的想法。

这是正常的吗?这会不会太小心翼翼了呢?

我们普通人会去悄悄追寻父母的日常痕迹来了解父母的看法吗?

我们从不表达的吗?

从这一点看,吴谢宇和其母亲的情感交流是非常膈应的,非常空洞贫乏的。

孩子想知道母亲的想法,不敢问。母亲心里有情绪,从不说。

试问,这样的环境怎么去发育出良好的,亲切的,温暖的家庭情感。


这种交流,对应大学里的每日电话。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亲子模式——有对话,无交流。

看似话很多,但是彼此内心隔着冰山万座。


指责完其母亲的一些不恰当教育方式。你可能觉得我又要甩锅给原生家庭了。

不,我并不认为吴谢宇之所以是吴谢宇,他的母亲他的家庭是主要责任。


我们剖析了吴母的教育行为,发现其母亲并不是什么大变态,大恶人。相反,我们可以看见,他的母亲其实很普通很平凡,我们每位母亲都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一部分。


无论是对孩子的日常关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严苛,对孩子朋友的要求,甚至对孩子的鲜有的情感流露。这些都是每位平凡的母亲或多或少都会做的事情。

所以,吴谢宇之罪,并不全在其母。

也在于自身。


他有聪慧的头脑,有优秀的教育资源,他的生活社交非常日常和简单。他有父有母,他不极端贫穷,更不极端自卑。

所有外在的资源对他来说甚至是优渥的。



吴谢宇的精神世界

贫乏的是他自己的内心。

他内心的无力。

这让我想到了台湾一部电影《阳光普照》里的大儿子阿豪,一位俊美优秀的男生,对谁都温文尔雅,对谁都温柔体贴。他优秀正直,全家都赋予他希望。但他却说自己始终都曝晒在阳光下,这个世界没有一处阴影给他可以栖息喘气。他的痛苦就是这样简单又复杂。于是在毫无征兆的夜晚,他洗完澡,收拾好自己的房间,便跳楼自杀。


吴谢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我想吴谢宇的内心是否也是这样毫无遮蔽。

在外人看来他是完美的。他需要这种发自于母亲,扩散至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的肯定。

他不想破坏这种完美。所以他一直要求自己完美。所以他在太阳底下一直晒一直晒。

他的母亲是他完美的最坚实的见证者。他对她的感情复杂。

他需要他,又憎恶他。

正如他需要自己完美。却又憎恨自己的完美。

所以他带着这种极其复杂的感情杀害了母亲。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如果他只是简单地恨母亲,却不选择逃离她出国留学,而是一定要杀掉她。也解释了他为什么杀完母亲却不逃跑远走高飞的原因。

因为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恨。

而是一种叠合了母亲对他的期待的一种深恶痛绝的留恋,以及自己对完美的极其严苛的追求的憎恨恐惧。

他只有杀掉这个一直照耀着自己的刺眼太阳,他才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处阴影。

逃,他永远逃不出一片自由精神地。

这也解释了,他杀了母亲以后所有放纵的行径。

他释放自己的性压抑,去嫖娼,去做男模,去买彩票,去赌博,去做所有的离经叛道的事情。做那些与完美格格不入的污秽的阴暗的事情。

没有了太阳,遍地都是可以栖息的阴影。

他放纵,他快乐,他得到前所未有的心理自由的快感。

直到戴上镣铐。



孤例中的共性


吴谢宇的人性极其复杂,但复杂的背后也有最简单的成因。

一个是家庭,一个是他自己。

他的家庭要求他完美,他对自己苛求完美。

再揉合了无处宣泄的情感拥堵,夹杂了冰冷的母子关系,混合了对外界肯定的情感需要。

久而久之,他的内心成了病态。

他的故事是极端,但从他极端的故事里,我们却能寻着大众寻常又普遍的影子。这对我们是有启发警醒意义的。

第一, 当代家庭的教育。

鸡娃成风。每个父母都费尽心力希望培养出一个“宇神”般的超级学霸。

父母不断给自己和孩子都灌输“社会竞争”意识,让现在的孩子的童年少年都奔波在竞赛考试中,只有成绩才能让父母看见实实在在的回报。我们对孩子的高要求,是不是也像“谢天琴”一样呢。

正如吴谢宇说的“只有好成绩,才能让妈妈开心。”在母亲的严苛要求下,吴谢宇认为,爱与成绩是成正比的。只有成绩才是妈妈的爱的给与标准。

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的家长也是这样表现爱的。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隐性而又巨大的误导。

如今吴谢宇案子一出,大家都在讨伐原生家庭。但是讨伐的时候也希望社会对照对照自己,是不是也在做“谢天琴”一样的事情?

如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抑郁率,自杀率节节攀高。其实都可以一窥当代家庭温暖的缺失。


只看教育成果,不注重教育的精神培养。是我们如今社会家庭教育的巨大漏洞。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精神发育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温床。父母一定要在这个温床里给足孩子的精神关怀。

只有成长的土壤是健康的,一个孩子的长足发展才是健康的。只看成绩,只看结果,而忽略孩子的精神发育。再优秀的天才,也容易被逼成疯子。



第二、社会单一的评判标准。

一个人成绩好,就觉得他什么都好。

一个人挣了钱发了财,就觉得他什么都牛逼。

同样的,反过来也如此。

这种愚蠢的“晕轮效应”,每时每刻都发生我们什么身边。

吴谢宇就是被绑架在成绩好,什么都好的十字架上,伤痕累累。他的母亲用成绩去要求他,他的朋友老师只看到他闪闪发亮的排名。他优异的成绩成了他内心空洞的最好的掩盖。谁也不会细想,谁也不会觉察。

我们能否克服这种心理,去正确客观评判一个人,不要唯“金钱论”、唯“成绩论”。

在与他人相处或者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能否允许不完美,允许自己残缺,允许自己是真实的。

如果他的母亲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不那么优秀,让他能停一停,如果吴谢宇自己能够接受自己可以放轻松一些不用事事第一,让自己喘口气。如果吴谢宇身边的期待没有那么期待,让他顺其自然。也许瞬息间,所有的事情都会改变。


如今,吴谢宇坐在审判庭上,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但听其供述,你会发现,他是如此冷静。他对审判长的问题视而不见,他并不为卑劣的行径辩解,他一个劲地在探讨人生的意义。

他又是如此孤独。

他有他的理由,但他自己也许都不能够明白。是什么促使他走到了今天。

他逃不过死刑,他也必将死刑。带着他极其聪慧的头脑,带着他短暂一生的光鲜耀眼又阴暗不堪的经历。


他坐在那里是如此瘦小,坐姿端正,战战兢兢。

正如6岁那年母亲陪他在家练习毛笔字时一样,一笔一划,认认真真。

他不想让母亲失望。

他想,他应该是完美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疯子   天才   内心   母亲   父母   成绩   同学   妈妈   优秀   精神   完美   简单   方式   孩子   家庭   美食   情感   社会   谢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