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课堂」一作区、二作区马铃薯高产技术,一文说透

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包括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为科学指导马铃薯绿色生产,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马铃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北方一作区

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46%,又分为东北、华北和西北一季作区。东北一季作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北部,华北一季作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西北一季作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北部。北方一作区播种期为4月下旬到5月中下旬,以旱作为主,除黑龙江和吉林以外,都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干旱是制约该区马铃薯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品种选择及种薯处理

1、品种选择

北方一作区适合种植晚熟或中晚熟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搭配早熟品种和加工型品种。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选择抗病、高产和优质品种,无灌溉条件地区还应注意品种的抗旱性。东北地区要特别注意选择抗晚疫病的品种,华北和东北地区以中晚熟品种为主,西北地区以晚熟品种为主。华北、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品种选择上要优先选择抗旱、耐瘠和优质的品种。

2、种薯处理

采用脱毒种薯。播种前10~20天出窖(库),逐渐提高温度至15~20℃下催芽,芽长0.5~1厘米,散射光下壮芽。切种应切成立体形状,切忌切成片状,切刀用75%的酒精或0.3%~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消毒。每个切块重25~35克为宜,保留两个以上完整芽眼,种薯生理年龄老、播种地块地温低或者阴湿不宜切块播种。切块用杀真菌剂和杀细菌剂拌种。

「马铃薯课堂」一作区、二作区马铃薯高产技术,一文说透

(二)选地及整地

选择沙质土壤,且轮作倒茬三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的地块,前茬作物未使用过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甲磺隆、异噁草松等除草剂。

清理前茬根茬、残膜等杂物,机械深耕30厘米以上,整平磨细。随耕翻整地亩施充分腐熟农家肥2~3吨或适量商品有机肥作基肥,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等。

(三)适期播种

通常在晚霜前30天左右播种,华北(内蒙中部和河北坝上)以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为宜,西北甘肃和青海4月中旬至5月中旬,陕西榆林5月下旬至6月初,东北地区一般4月中旬至5月中旬。华北和西北具备浇水条件地块提倡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

根据品种、土壤肥沃程度和种植目的确定密度,一般早熟品种每亩4000~4500株、晚熟品种3000~3500株、中晚熟品种3500~4000株为宜,肥沃土壤种植密度适当小一些,贫瘠土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淀粉加工品种植密度适当大一些,以每亩4000~4500株为宜;薯片加工品种控制薯块直径5~9厘米为宜,一般密度每亩4500株;薯条加工品种要求大薯率高,一般密度每亩3500~3700株为宜。一般亩茎数控制在9000—12000个为宜。

(四)田间管理

1、除草

除草剂分为苗前和苗后使用两类,播后出苗前可使用二甲戊灵、砜嘧磺隆等,出苗后可使用23.2%砜?喹?嗪草酮等。严格按除草剂使用说明使用,必须做到“两个准确”,即田块面积准确和计算药量准确。有机质含量高的黏土对除草剂有吸附作用,用药量要适当增加,反之瘦田和沙性土壤用药量要酌情减少。北方风大的地区,可在除草剂溶液中加入1%—2%洗涤剂或洗衣粉,以提高除草剂在地表的吸附力,减轻除草剂损失。

2、中耕培土与水肥管理

可机械化灌溉作业的地块,一般在萌芽期中耕培土时铺设滴管,生长期视降雨情况滴灌补水4~6次,灌水量视当地降雨情况而定。华北和西北干旱少雨通常需补水4~5次,东北地区降雨量较多,土壤保水性好,一般灌水2~3次。通过水肥一体化作业施肥,采用少量多次施用的原则,以减少化肥流失。前期为了促进植株生长适当多施氮素肥料,钾肥应早施,高产田根据土壤微量元素情况,适当补充镁、锌、钙肥。所有肥料应选择水溶性化肥,防止毛管堵塞。

无灌溉条件旱地建议覆膜,膜上盖土播种,以减少田间蒸发,不覆膜地块一般中耕培土两次为宜,第一次在苗高5~10厘米时进行,培土厚3~4厘米;第二次在现蕾前进行,培土厚6厘米以上为宜。

3、病虫害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策略,东北晚疫病发生较重地区,除了选择抗晚疫病品种外,可采取大垄栽培措施,将垄距扩大到90厘米,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加厚培土层,可减轻晚疫病危害。根据降雨情况进行化学防治,预防性药剂主要有代森锰锌、丙森锌等,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喷药,视降雨情况确定防治次数,一般间隔7~10天防治一次,不同种类药剂轮流使用效果较好,切忌一种药剂连续使用。

内蒙古中部和河北坝上由于种薯调运不科学,土传病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可通过轮作和使用洁净种薯措施,结合药剂拌种、播种沟施药和生长期根外施药等化学方法防治。常用药剂如咯菌腈等。

地下害虫通过药剂拌种、沟施或与肥料混合施用效果好,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地上害虫可采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等进行防治。虫害严重需要多次防治时要注意不同药剂轮流使用。

「马铃薯课堂」一作区、二作区马铃薯高产技术,一文说透

(五)适期收获

北方马铃薯都是在初霜后植株受冻枯萎时收获,机械收获需在收获前一周进行机械杀秧,促进薯皮老化。收获时避免机械损伤、风吹雨淋、暴晒和受冻,并剔除病、烂薯,以利贮藏运输。

(六)科学贮运

入窖前清除上年残存在地表的渣滓,地面喷施杀菌剂,窖内药剂熏蒸以彻底消毒杀菌,密闭一周后进行通风。马铃薯应在入窖前预贮10天左右,使薯皮老化,降低薯块温度,减弱呼吸作用,剔除病薯烂薯。贮藏量应控制在窖(库)容的2/3。入窖初期应迅速将窖内温度降到10~13℃,并维持15~20天,之后窖温应逐渐降至2~4℃,相对湿度保持在85%~93%。贮藏过程中要适当通风调节库内二氧化碳浓度和温、湿度,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挤压和冻伤等损害。


「马铃薯课堂」一作区、二作区马铃薯高产技术,一文说透

二、中原二作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以及辽宁、河北、山西和陕西的南部,湖北、湖南的东部等区域。区域内马铃薯一年两季种植,以春季为主,秋季为辅。

(一)优选良种

根据品种熟性、茬口安排、上市时间合理确定种植时间。该区种植品种最好选择中早熟抗病毒病品种。选购种薯时,选择优质脱毒种薯。

(二)整地施肥

播种前,每亩撒施商品有机肥100公斤+100公斤三元复合肥(17-10-18)+20公斤硅钙肥,耕匀耙细。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提倡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马铃薯课堂」一作区、二作区马铃薯高产技术,一文说透

(三)适期播种

1、种薯处理

药剂拌种:选用适合药剂拌种,拌匀晾干,堆放。

切块催芽:每亩需种薯150公斤左右。播前20~25天将种薯置于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晒种2~3天,剔除病薯、烂薯,然后进行切块。切块时螺旋式向顶端斜切,最后按顶芽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确保每块种薯有1~2个芽眼,重量25~30克。切块后晾干伤口,用适合药剂拌种,在18~20℃的室内采用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2厘米左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播种。

2、适期播种

中原二作区跨度大,播种时间有差异大,种植模式多样。从南到北播种期为1月下旬到3月中旬,各地要根据温光条件、种植茬口等合理确定播期。

(四)田间管理

1、及时破膜放苗

及时放苗,避免灼伤幼苗。推荐采用“膜上覆土技术”,即在马铃薯芽距离地膜2~3厘米时,覆土3厘米左右。

2、加强设施栽培温度管理

块茎膨大最适土温是17~20℃,达25℃时块茎生长受阻。中原二作区后期气温上升快,应根据棚内温度,决定通风口的大小和通风时间的长短,同时也要注意倒春寒的影响,注意防寒。

3、强化水分管理

出苗后尽早管理,看天看地看苗浇水。推荐浇水采用膜下滴灌。齐苗后浇水一次,团棵期浇水一次后稍微控水,促使由茎叶生长转入块茎生长,落蕾后采取小水勤浇,保障薯块快速膨大对水分的需求。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排水。收获前10天停止浇水,促使薯皮老化,减少损伤。

4、及时追肥

团棵期叶面喷施海藻肥或腐殖酸肥促进发棵,马铃薯落蕾后分两次各冲施10公斤高钾全水溶肥。结合防病喷药,可每次添加磷酸二氢钾100克,防止叶片早衰。

5、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控晚疫病,自团棵期开始,每隔7天喷施1次药剂防治晚疫病。发现病株后,立即将病株除掉,远离田间深埋,并在周围撒施生石灰。

「马铃薯课堂」一作区、二作区马铃薯高产技术,一文说透

(五)适期收获

早春马铃薯要结合市场行情合理安排,分级、包装销售。以高产为目标的地块,待马铃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块茎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块茎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色泽正常时收获。

(六)科学贮运

二作区马铃薯一般是放在冷库中贮藏,贮藏前要严格挑选,去除病、烂、受伤及有麻斑和受潮的不良薯块,在冷库中堆藏或装箱堆码,温度控制在3~5℃,相对湿度85%~90%。早春马铃薯一般采用纸箱包装或塑料袋包装,运输时注意防止强光、潮湿和高温。

END

来源:农业农村部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马铃薯   药剂拌种   晚疫病   东北地区   水肥   块茎   华北   中原   除草剂   地块   药剂   土壤   为宜   高产   中旬   课堂   品种   美食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