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少年不解其中味,读懂真意已中年

骆宾王的一首18字短诗,句句明白如话,为何能成为千古名作?人生必背的第一首古诗,为何是骆宾王的《咏鹅》?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字字明白如话,读懂其中味人生已中年!

“遇见”人生第一诗

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少年不解其中味,读懂真意已中年

还在咿呀学语的小孙女,就开始了“学诗”之旅,而她接触的第一首古诗,就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咏鹅》是骆宾王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只有18个字,却能将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从而将鹅的形神逼真地传递给广大读者。 骆宾王也因《咏鹅》一诗,而享有“神童”之誉。

相信骆宾王的这首《咏鹅》,不仅仅是俺小孙女在成长岁月中“遇见”的第一首古诗,大多数人接触古诗词,肯定也是自骆宾王的《咏鹅》始的。古代诗人灿若星辰,古诗词也浩如烟海,人们“遇见”的第一首诗,为何就是骆宾王的《咏鹅》呢?

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少年不解其中味,读懂真意已中年

有人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咏鹅》是出自于年仅7岁的骆宾王之手,是标准的儿童写的“儿童诗”,与儿童的“心意相通”,易于为人接受。

黄庭坚的少年祈愿

其实,六七岁的孩子能写出传世名作的,并不仅只骆宾王一人,比如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7岁时也即兴创作了一首令人称道的好诗——《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黄庶之子。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还是是个大孝子,他的“涤亲溺器”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

据《桐江诗话》记载,黄庭坚7岁时的某一天,黄庭坚父亲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诗友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 !”这时,黄庭坚想起了村前的吹笛牧童,便以牧童为题,挥笔写就了这首饶有理趣的警世诗《牧童诗》。

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少年不解其中味,读懂真意已中年

在诗中,诗人选取了牧童、短笛、老牛这三个非常普通的景象,构成了一幅清新悠闲朴实无华的田园风光。但是,年仅7岁的黄庭坚,却有着普通孩子所无法趋及的成熟与理智。由眼前景,生发心中情,将诗的主旨一下拓展到成人的世界——“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用牧童生活的纯朴率真、无忧无虑与现实中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黄庭坚的《牧童诗》虽然也是出自一位7岁的儿童诗人之手,但是,诗中的内涵,却是一般小读者所无法理解的。等到能真正读懂诗中味时,往往已是人生中年。

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少年不解其中味,读懂真意已中年

为什么是骆宾王的 《咏鹅》

骆宾王创作《咏鹅》,与黄庭坚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少时的骆宾王已是才名不浅,他7岁的那年春天的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对聪明伶俐的骆宾王非常器重,便有心试一下他的文采。他们相遇在村口池塘边,当时,有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为题作诗,骆宾王略一思索,便吟诵出这首名垂后世的《咏鹅》。

相较于黄庭坚的《牧童诗》,骆宾王的《咏鹅》就“单纯”多了,诗人在诗中只是描写了眼前景,他并不倾注更多的人生思考,所以,更易于为小读者们所理解与接受。

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少年不解其中味,读懂真意已中年

除了内容上的“单纯”之外,《咏鹅》在静与动、景与物以及色彩的调配上,诗的开篇,连用了三个“鹅”字,这里既是描写“鹅”之形名,或“鹅”之数量(可理解为一群鹅在那里嬉戏),另外,“鹅!鹅!鹅!”也是摹声词(鹅的叫声即为“鹅!鹅!鹅!”),同样又写出了鹅的声响美,起篇就以声夺人。

紧接着,诗人又详细描写“鹅”的形态与动作:“曲项向天歌”,是写其弯着脖子对天长鸣。最后,诗人又调用色彩与动作元素,给人描绘了一幅诗意白鹅戏水图:“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色彩映衬,“浮”与“拨”的轻重相间,每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诗人眼中的情景,被逼真地推送到读者眼中心里。

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少年不解其中味,读懂真意已中年

骆宾王的《咏鹅》虽然在思想深度上,不如黄庭坚《牧童诗》深邃,但是,其在色彩调度、动静结合、声形搭配上,有略胜黄诗一筹,加之其不用“过于解读”的“单纯”,所以,才能成为幼儿古诗启蒙的必读诗,因而流传千古,成为古今儿童诗中的经典。

令人欷歔的结局

给后世留下经典诗作的大诗人,不论是写下清新灵动《咏鹅》的作者骆宾王,还是创作了理趣深邃的《牧童诗》的黄庭坚,其结局都令人欷歔。

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少年不解其中味,读懂真意已中年

虽然,年少的黄庭坚无意功名,一心想过恬淡的田园生活,但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无不被科举所绑架,想逃都难,所以,黄庭坚没能守住“初心”,最终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也走上了“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艰险仕途——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22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后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

黄庭坚虽然学识渊博、见识过人,但是,他的仕途却是一条充满挫折的泥途。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后来新党执政,黄庭坚又屡遭贬,最终病死于宜州贬所,享年61岁。黄庭坚病逝3个月后,元祐党人禁令遭废除,朝廷才诏令黄庭坚官复原职。这样的结局,是黄庭坚当初创作《牧童诗》时,所无法想象得到的。

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少年不解其中味,读懂真意已中年

骆宾王的命运与黄庭坚相比,骆宾王的人生结局更迷幻、更凄凉。骆宾王的父亲曾做过青州博昌县令,但是,在骆宾王还未成年时,其父就死于任所。父亲死后,骆宾王过着流浪式的生活,在贫困落魄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骆宾王的第一份工作,是为道王李元庆的府属。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贬谪从军,长期守卫边疆。后入蜀,进入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僚,平定蛮族叛乱的文檄多出于其手。

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时,他多次上书讽刺,又获罪入狱。含冤入狱的骆宾王,在监牢中创作那首著名的《在狱咏蝉》,以抒悲愤: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借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黄庭坚7岁时写的一首诗,少年不解其中味,读懂真意已中年

入狱一年后,骆宾王才遇赦被释放。其后,出任临海县丞。骆宾王是在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后,以长安主簿的身份被贬谪为临海丞的。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是年九月,英国公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武。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骆宾王结局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空门,骆宾王到底魂归何处,至今成谜。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黄庭坚   诗友   长安   牧童   真意   名作   北宋   文学家   古诗   敬业   诗人   不解   中年   结局   色彩   读者   少年   儿童   人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