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地下核工业基地,号称“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现已开放

在祖国的大地上,有着一些隐藏的工程,它的伟大是需要隐匿,不能公开的,今天要说的就是规模庞大的“816工程”,在建国初期因为自身实力相对弱小,由于强国关系斐然,不得不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防日后矛盾激发,没有周旋的能力,816工程是直接由周总理批准建设的项目,可见其重要性。

60年代的地下核工业基地,号称“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现已开放

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后,在重庆涪陵白涛镇选址。为严格保密,从此白涛镇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并在此建造中国第二个核工业基地——816军工洞,自此此地被列为军事绝密单位。

60年代的地下核工业基地,号称“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现已开放

次年,第54师3个团及相关部门单位人员近6万余人入驻于此,为了在山体中打一个巨大且安全的核原料基地,付出6年时间才完成洞体建设,又因复杂的地形,交通阻碍等原因。用时9年时间才完成设备的安装,在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至此工程也只完成了其中的85%。可以想象工程之浩大,任务难度之高,被后人称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

60年代的地下核工业基地,号称“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现已开放

2010年起,被废弃的816工程人工洞调整为旅游项目,自此这座神秘的洞穴终于被世人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它是最具有特殊魅力和象征意义的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也堪称离我们最近的特殊红色旅游资源。著名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将其比喻为深埋山间的和氏璧,并称其堪与三峡大坝争锋。

60年代的地下核工业基地,号称“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现已开放

重庆涪陵区白涛街道附近的816地下核军工洞体,虽然已经被旅游开发,但现在可参观地区还相当有限,且洞内湿冷,以安全考虑,需要要坐电瓶车进入。在洞中,讲解员满怀感情地讲解从三线论证,建设过程,牺牲奉献等多角度地叙述那段富有奉献精神的火热年代。

60年代的地下核工业基地,号称“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现已开放

洞区共分大型洞室有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达到130条,其中,最大洞室高达79.6米,侧墙开挖跨度为25.2米,拱顶跨度为31.2米,面积为1.3万平方米。在设备落后、环境恶劣的艰苦条件下,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硬生生地用一把把铁锹挖空了一座山,完全靠肩扛人挑手工作业,将整座山体挖空移走,填平了乌江的支流,书写了军工建设史上震古烁今的传奇。

60年代的地下核工业基地,号称“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现已开放

60年代的地下核工业基地,号称“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现已开放

在洞中,可以让参观者体会到历史厚重感与现代科技感的完美融合,在充满光电的通道内,犹如穿梭时光一般,将参观者带回当初那个年代,回味历史的辛酸与不泣的精神文明,洞内主体部分冬暖夏凉,常年恒温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主要设施有104核发电厂房、9号引水洞、105堆工热工回路厂房、3楼反应堆锅底等,随处可见的大字标语,激励着那一代的人。

60年代的地下核工业基地,号称“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现已开放

建国初期,中国经历着很长一段艰难时期,抗美援朝战争、和苏联的决裂、对印自卫反击战、两弹一星的研制等,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崛起的顽强意志,才有了今日的长久和平。816工程虽然最终未得到使用,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到当年前辈们的身影,对此,你是否能感受现有生活的来之不易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和氏璧   乌江   大洞   西南地区   涪陵区   涪陵   年代   核工业   参观者   山体   跨度   年时   重庆   军工   中国   地下   基地   工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