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楼,民族兴衰的一面镜子

赫鲁晓夫楼,民族兴衰的一面镜子

斯拉夫人的苏联对华夏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遍布大江南北的那种六七层没有电梯的楼房,其实是起源于赫鲁晓夫楼,当年,斯拉夫人的建造方式是模块化,速度很快也很轻松,而我们则是一块砖一铲土垒起来,可把先辈们累得够呛的。

这种楼房的历史背景发生在美苏争霸期间,尤其是在厨房辩论之后,在有核无法开打的前提下,双方转为民众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比拼,这么一来,安居乐业及人人有房住被提上了各自的首要议程,小平房模式的赫鲁晓夫楼自然而然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产物。

赫鲁晓夫楼,民族兴衰的一面镜子

这种楼对住在顶层的老人很不友好,爬得很费劲,所以到了今天,国内江浙沪富裕地区为了老人能够轻松点,时不时会给这种赫鲁晓夫楼加装电梯,说实在话,挺浪费的,发挥不出电梯的最大化效能,因为一部电梯的应用对于二十几层楼和几层楼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另外,赫鲁晓夫楼深刻影响了华夏人今天的厕浴布局。当年的楼房面积一般都比较小,三四十平米的一房一厅居多,至今在西伯利亚许多城市仍然能看到一家三口居住在这类的楼房里面,父母住卧室,儿女住客厅的沙发床。

赫鲁晓夫楼,民族兴衰的一面镜子

华夏大地这边会设置一个比较小的卫生间,洗澡房则是公用,九十年代富裕了一点之后,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又在卫生间里面隔开了一个洗澡房,这样面积就很小了,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无法体验到厕浴分离的高质量生活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也接受过日本人建议的厕浴分离建设格局,但不知为何后来也没有采纳。

今天的华夏大地仍然有很多赫鲁晓夫楼,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华夏民族踏入工业社会之后懵懂初学的产物,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社会人类学的奥秘,也是民族兴衰的一面镜子,多个民族竞争的情形之下,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它的大众能否享受到这个世界美好而又正面的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赫鲁晓夫   兴衰   西伯利亚   苏联   民族   华夏   楼房   产物   富裕   卫生间   一面镜子   电梯   当年   老人   面积   轻松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