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春节的记忆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到了,外孙们放了寒假从京城回了老家。我高兴的忙着准备年货,可孩子却说:“过不过年有啥?不要弄很多,吃什么也不新鲜。”是啊!什么都不新鲜了!从什么时候,孩子们对过春节都失去了兴趣?我愣愣的坐在沙发上:想起了我小时的过年……。

我几乎与共和国同岁,可以说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与祖国共同经历了七十年的风雨历程。

我们的童年是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新中国初建,国家一穷二白,可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却过得那么有滋有味充满乐趣。对于常年吃不到肉,穿不上新衣的我们来说,对过年充满了期盼。

从下半年开始,就会不止一次问大人,什么时候过年?爷爷会告诉我:“等你穿上棉袄棉裤时就快过年了。”小学三年级以后,我就开始同爷爷奶奶一起进行春节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这天爷爷会给我和弟妹们买来糖瓜儿,告诉我们到小年了。从那天开始,我就一直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

儿时春节的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

我会同爷爷奶奶一起打扫房间,整理院落。然后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奶奶后面,去推碾子,磨粘饽面,磨白面。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妈妈和奶奶在灶台上蒸馍馍,蒸包子。爷爷在院内宰杀养了一年的唯一的一只大公鸡。我饶有兴趣的跟着爷爷奶奶打下手。一会儿在院内帮着捡爷爷薅下的鸡毛,留到晚上刨掸子。一会儿看到奶奶蒸的白面馒头出锅了,赶紧跑过去,抢着给白馒头点上漂亮的大红点。到了晚上,同爷爷一起用捡起的漂亮鸡毛刨掸子。这些事我干得高高兴兴,有来有趣。

除夕到了,我和弟妹们会早早地等在胡同口,盼着在通县工作的爸爸早点回家。爸爸每年的除夕会很早起来,骑着那辆半旧自行车,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回到家。除夕中午爷爷会用买的几斤肉给我们做出各种好吃的节日菜肴。有米粉肉,四喜丸子,拔丝红薯……,这些菜肴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是很罕见的。中午吃饭前爷爷会用那种土黄色的包装纸折叠出几个大大的信封,信封中间再贴上一条红纸,让我在信封上写上已逝先辈的姓名和尊称,然后郑重地摆到墙柜上进行祭拜,寓意把老祖宗们请回家过年。

除夕的饺子要等到夜很深了才吃,谓之“交子",一家人围坐在炕上,一边嗑瓜子,一边听爷爷讲古事。饺子端上桌,爷爷奶奶在炕桌前坐好,爸爸妈妈在当屋地下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一直到吃完饺子,午夜十二点开始放鞭炮。谁家的鞭炮放得响,谁家来年日子就红火。寓意为红红火火,辞旧迎新,喜迎财神。同时辞送祖先重返仙界,保佑子孙后代平平安安。那时不像前些年有那么多种烟花爆竹,就是两把二踢脚,两挂鞭炮。除夕午夜时分放一把二踢脚,一挂鞭炮。初一早晨再放几个炮仗和一挂鞭。爱玩鞭炮的男孩一挂小鞭都拆着零星放,舍不得一次都放掉。除夕夜叫“守岁”。初一早晨叫“迎新”。

儿时春节的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

在吃饺子之前,父母亲忙着做饭,我和爷爷会用高梁杆扎灯笼。扎好之后,爷爷让我在灯笼上写上大大的福字。然后点上蜡烛,挂到胡同里自家门前。胡同里的孩子们这时聚到一起,挨家串,故意把每家铺在门前的芝麻秸杆踩得嘎嘎脆响 ,意为踩碎,岁岁平安。初一的早晨爸爸会早早起来放鞭炮,迎接新岁的到来。妈妈给我们都换上新衣服。我和爷爷把爸爸写的春联贴到家里的每个门框上。初一的上午就是家族中互相拜年。按辈份一拨接着一拨去给长辈们拜年,每家都要拜到。长辈们会给小孩子们压岁钱,虽然只是一两角钱,但孩子们都相当满足。那种过年的气氛滿心都是暖暖的,幸福的。

灯笼一直挂到破五,到元宵节再拿出来悬挂三天。元宵节也有很讲究的习俗。一是吃元宵,二是猜灯谜,三是散灯花。小时姑姑为我们出的一个灯谜,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很清楚:兄弟六七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散灯花就是用买来的洁白透亮的油纸,剪裁捏拧成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放在盘子里,滴上少许香油,然后一朵朵接续点燃,从自家里屋门前几步一朵,逐渐散开,直到胡同口。这叫散去一切瘟疫之气,让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元宵节过完,春节才算彻底过去了。

儿时春节的记忆

图片手机自拍

那个年代虽然物质没有现在丰富,可精神上的快乐却是满满的。乡邻亲友之间的亲情友情却是浓浓的。儿时的春节,永留心中的美好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糖瓜   春节   灯花   掸子   白面   弟妹   元宵节   除夕   鞭炮   信封   灯笼   饺子   儿时   门前   爷爷   爸爸   记忆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