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祠堂南海庙,在顺德博物馆,追寻祠堂建筑的发展历史

一直在路上,发现美,分享快乐!

顺德位于珠三角腹地,历来都是经济活跃之地。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这种繁荣,在古代主要就表现在修建祠堂或私塾之上。这些年在珠三角地区的山野乡间游荡,参观了很多古村落,祠堂,通常都是古村中最为辉煌的建筑,它展现的是村中望族的荣耀。

在顺德博物馆,有个展览叫顺德人顺德事,在其中的“顺德祠堂历史”主题陈列中,了解到“顺德祠堂南海庙”的说法,这才知道,顺德还有这样一段辉煌的历史。不过,就个人的体验来说,反而会觉得东莞和南海的祠堂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大概是因为那里有几处古村保存的非常完好,村中的祠堂建筑并未受到太多侵扰的缘故吧。

根据陈列中的介绍,在鼎盛时期,顺德境内祠堂数量曾达万间,着实让人惊叹!那么,修建祠堂之风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顺德祠堂南海庙,在顺德博物馆,追寻祠堂建筑的发展历史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当时的礼部尚书夏言,向朝廷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建议“乞召天下臣工立家庙”。正是从这时开始,民间建立祠堂家庙的风气才开始盛行,顺德当然也不例外。

从明朝中后期到清代,是顺德祠堂建设的黄金时期。有供奉始祖的合族祠堂,也有宗族各派奉祀太公的私伙祠堂,甚至小姓单家也要建几所。正是在这个时候,由于祠堂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顺德村落的中心位置,往往都被宏伟华丽的祠堂建筑所占据,最终赢得“顺德祠堂南海庙”的美誉。至于“南海庙”的来历,之前在南海博物馆参观 时并没有关注到,有时间再去考证一下。

祠堂并不是在朝廷的倡议下才发明的,宋、元和明初已有零星的出现。那时的祠堂建筑还比较简单,被称作“影堂”、“望祭亭”等。比如,在人们比较熟悉的逢简水乡里,有一所刘氏大宗祠,其前身就是建于明初的影堂。

在清代前期至中期,由于经济的繁荣,顺德的祠堂建设达到鼎盛。到了清朝后期直至民国,因为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新思想的冲击,祠堂才慢慢失去了往日的风光。

顺德祠堂南海庙,在顺德博物馆,追寻祠堂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座北朝南,以获得最好的光照和通风效果。顺德地处珠三角,河涌纵横,加上祠堂的作用主要是祀奉,更注重的是风水,所以通常面向河涌或池塘,背后靠山为最好,如果没有甚至会堆砌一个土堆以求形似。格局上也要有气势,通常面阔三间,有些甚至五间,纵向一般为三进,也就是头门、中堂和后寝,而且后座建筑一定要比前面的高,隐含“步步高升”的寓意。如何判断“几进”?有一次在参观一所祠堂的时候,讲解员介绍了一个方法,就是看头上的屋檐,有几个屋檐就是几进。

墙体用青砖砌就,墙基则需要用到石材,以抵御风雨的侵蚀。这些石材取自周边地区的采石场,比如西樵山的粗面岩、东莞石排燕岭的红砂岩、番禺莲花山的红砂岩等,后期还用到了花岗岩等更为结实的石料。这些采石场现在都变成了旅游景点,让人感叹。

顺德祠堂南海庙,在顺德博物馆,追寻祠堂建筑的发展历史

祠堂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为了提升祠堂的形象,木雕、砖雕、灰塑、石雕等装饰被大量应用。木雕、砖雕和石雕相对比较常见,灰塑这种工艺,只在岭南一带使用,在祠堂古庙中经常看到,其中见得最多的就是狮子形象,造型古朴可爱,非常吸引眼球。

祠堂一定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以表现对先祖的尊敬,比如:追远堂、一经堂、绍德堂等,并制作成牌匾,悬挂于中堂之上。

(极客行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顺德   南海   祠堂   砖雕   建筑   采石场   砂岩   始祖   东莞   木雕   石雕   朝廷   鼎盛   繁荣   后期   博物馆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