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只是一本书,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局内人


part one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阿尔贝·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不排除有些朋友看过这本小说,可能有些地方自己理解的不够深刻,或者见解不同,求同存异哈~


《局外人》只是一本书,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局内人

(《局外人》封面之一)


《局外人》这本小说是在接触到加缪的《鼠疫》之后才知道的,这是一篇中篇小说,这个故事单独来讲的话,可能会觉得故事情节还是挺曲折的,主人公默尔索对妈妈的死表现平淡,在外人看来没有任何悲痛,甚至是和女人幽会,享受鱼水之欢。后面因为朋友和阿拉伯人产生冲突,在和阿拉伯人斗殴之后,默尔索在事后持枪杀死了其中的一个阿拉伯人,小说中用挺大的篇幅来讲了默尔索接受审讯的过程。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默尔索是一个性格冷漠暴戾的人,但是在看完整部小说之后,给我的感觉是平平淡淡,故事情节刻画的平平淡淡,主人公性格和心理也刻画的平平淡淡。


主人公默尔索并非是冷漠暴戾的人,在他的情人和朋友们看来他是一个性情温和、不苟言笑的人,但是在审判的过程中,人们将他对妈妈的死的冷漠表现强加于他的杀人动机当中,认为他就是冷漠暴戾的人,他本身是什么样的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被认为是什么样的人,这起附加于他身上的审讯似乎和他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在于庭审中的观众,在于法官,在于律师。


他的律师想让他对妈妈的死表现的悲痛些,以求在审判中得到些许优势,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悲痛,说不悲痛,应该会有,说悲痛,但是他和妈妈之间的关系确实已经很冷淡了。可是在外人看来,将妈妈送进养老院,且对妈妈的死表现平淡就是冷漠,就是偏向于不好的评价。


小说中另一条线就是默尔索和情人玛丽的感情,从心理上,默尔索并不喜欢玛丽,但是他喜欢她的身体,玛丽提到要和他结婚时,他也是表现的很平静,既没有想,也没有不想,就是似乎和玛丽结婚就像妈妈的死一样,并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以及对后面他开枪杀人、被判死刑这些事情,对他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他甚至烦琐于配合力求帮他减刑的律师,这里的”无所谓“或许用的不对,但是在小说中,我所体会到得就是,他很平静。


《局外人》只是一本书,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局内人

(看到这里,眼睛一定累了吧~)


加缪是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存在主义哲学就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从而拥有意义。)他的《局外人》这本小说就很明显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我们自己的生活似乎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一直都在被定义,被所谓的道德或是法律的规则限制在一个牢笼里,似乎我们不怎样做就是在冲破牢笼,我们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着自己被定义,我们似乎也不是我们自己,我们就像是流于流水线上的物品,不合乎既定规则就必须被淘汰。加缪意在通过对默尔索这个人物的刻画来批评现世存在的各种束缚。


《局外人》只是一本书,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局内人

(上午八点是太阳下的天空~)


part two


这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议题,就是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其实默尔索在刚见到阿拉伯人的时候,并没有很强烈的杀人动机,书中对当时的环境和阳光结合于默尔索的心理的描述很细致很精彩,认真读会强烈的感觉到默尔索当时的心理变化。


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心中暗想,只要我掉头去,就万事大吉了。然而,一整片在烈日下颤动的海滩从我身后涌来。”(这里表示默尔索并不想杀阿拉伯人,因为他知道杀人的后果,但是环境让他不适感加深)——“我仍在等待。太阳烧灼我的脸颊,我感到汗滴聚在我的眉毛上......我的额头特别难受,肌肤下的脉管都一齐跳,正是由于我忍耐不了的灼热,我又朝前动了动,我知道这种动作很愚蠢......我的眼睛全花了,只觉得太阳好似烧钹一般扣在我的头顶......这把灼热的利剑损坏了我的睫毛,刺入我疼痛的双眼......我的周身绷紧了,手紧紧抓住那把枪。不觉扳机扣动了。”(默尔索的心理随着他对身边环境的感知而变化,直到最后杀人)


《局外人》只是一本书,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局内人

(月色很美,但风不温柔)


“街上热得可怕,加上闷人的空气,杂沓的人群,到处是石灰,脚手架,砖瓦,灰尘,以及每一个不能在乡间租别墅住得彼得堡人都十分熟悉的、夏天特有的臭味——所有这一切一齐向这个年轻人袭来,对他本来已经不正常的神经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上面这段来自《罪与罚》的环境描述也是主人公在杀人之前的环境刻画,这与《局外人》中默尔索因为灼热的太阳而变化的心理,最后杀死阿拉伯人心路历程有相像之处,身边的环境舒适脏乱与否,对人心理的影响还真的挺大的。


也让我想到了“晕轮效应”,人们总是趋向于以偏概全地认为拥有某种好特质的人或事物,在其他方面也会好,或者某个事物在某些方面差,也会觉得此事物其他方面也差。根据“熵增”这个概念,(熵增是一个物理学定义,此过程表示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引用到人文社科上来也是可靠的),“破罐子破摔”虽然更多的是个体的主观倾向,但也存在科学解释,抛开个体的主观意识,一些事物总是会朝着糟糕无序的方向去发展。


人们追求事物越来越好的这种主观倾向会迫使人们去付出相应行动,为什么这里用“迫使”呢?正如我们所知,一些好的东西总是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得到,然而这种努力其实就是我们在进行“熵减”,这是在与客观规律反其道而行之的,所以往往努力都是痛苦的,例如我们把那些用来娱乐身心的时间花在了学习运动上来的时候,我们刷微博、刷视频,打游戏等从来都不会觉得难以坚持,我们毫不费力就可以将刷微博、刷视频、打游戏等持续一整个下午,甚至是我们可以天天如此,然而,学习、运动等总会让我们觉得难以坚持,会带来些许痛苦。


将话题重新回到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上来,再结合“晕轮效应”和“熵增定律”来看呢,这完全是可以从科学角度来解释的。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本是没有强烈的杀人意图的,但是自身某些痛苦经历,再结合当时杂劣的、让其极其不舒适的环境,“晕轮效应”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再经由“熵增”的自然发酵,最后所有集中于杀人那个点上。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做出一些让自己觉得奇怪甚至是违背人性的事情,或许就是这些在作怪!想想,自己是有过这样的经历的,例如,一个夜晚、未开灯狭小的旅馆、小床、拥挤产生的热流等环境因素加深了自己当时的某种心理,所以导致自己做出某些行为。


深夜好像真的比较适合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局外人   玛丽   局内人   加缪   暴戾   阿拉伯人   灼热   悲痛   主人公   冷漠   事物   妈妈   太阳   环境   心理   旅游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