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四)——红旗渠

红旗渠,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名字,是人类战胜大自然的一项伟大壮举,谱写了一曲现代版“愚公移山”的宏伟篇章,也是一代人的永恒记忆。红旗渠精神是上个世纪鼓舞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看来,依然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砥砺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10月30日下午1时,我们从王相岩出发,驱车前往红旗渠。大巴车渐渐驶出太行大峡谷,绕过一个美丽的湖泊,地域也变得开阔起来,大约行驶了一个小时,前方出现一个横跨公路的大型建筑,红色穹顶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由远至近,看清了建筑顶端的几个鲜红大字——“红旗渠风景区”。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红旗渠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境内,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参观游览红旗渠,有必要首先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达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家颗粒不收。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就有5次之多。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解放后也多次发生旱灾,为了改天换地,造福子孙后代,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修建了旷世浩大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饮水问题,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10年,全长2500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县乡镇。该工程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达2225万立方米。据计算,如果把这些土方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从小就看过纪录片《红旗渠》,多年前《红旗渠》又被拍成电视剧,从小就被红旗渠精神所感染和震撼,红旗渠精神整整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人。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被永久载入史册!1997年,红旗渠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1990年红旗渠被开发成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现在的红旗渠风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我们今天游览的是张家岭“络丝潭”一线。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对红旗渠向往已久,今日终于如愿,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参观游览红旗渠。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红旗渠整个浩大工程的冰山一角,游览过程就不必详细赘述了,再华丽的辞藻和精妙的文字修饰,在伟大的“红旗渠精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中原行(四)——红旗渠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红旗渠   天等   林州市   支渠   太行   中原   大旱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浩大   水利工程   史料   纪录片   风景区   精神   工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