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因洪泽湖水位下降,沉睡于洪泽湖300多年

从古至今,历代皇帝的皇陵对选址的要求都极高,因为这是一件关乎国运兴衰的大事,因此每座皇陵都建在风水宝地之上,气势恢宏、规模宏大。

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因洪泽湖水位下降,沉睡于洪泽湖300多年

然而却有一座皇陵竟然藏身水下三百多年才得以重现人间。

这座皇陵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他会把这关乎国运的陵墓建于水下?莫非这座墓中有什么奇珍异宝,或者是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境内的洪泽湖因百年不遇的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有一天,当地的渔民忽然发现,本来是一片汪洋的湖西岸忽然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建筑,他们形似古代帝王陵寝中的拱门和甬道。

当地有关部门收到这个消息后,当即前往现场进行勘察,他们初步确定这是一座大型明代陵墓。

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因洪泽湖水位下降,沉睡于洪泽湖300多年

洪泽湖中发现明代陵墓,一时间成为了民间热议的焦点,也吸引了众多专家的注意。

明代帝陵研究会会长胡汉生便是其中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座神秘的明代陵墓,那就是朱元璋的祖坟——明祖陵。

这座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明祖陵就在盱眙一带,但从未被发现过。这座离奇现世的水下明代陵墓会不会就是他苦寻多年的明祖陵呢?为了揭开这座水下陵墓的真实身份,吴汉生带队立刻驱车前往盱眙。

江苏省盱眙县,位于淮河下游北部,濒临洪泽湖,这座出水陵墓就位于盱眙县城二十多千米处的洪泽湖的西岸。

考察队到达陵墓现场后,只看见九个拱门和横梁部分露出了水面。立刻对这些建筑部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震惊的发现,所有的拱梁全都是汉白玉材质。进一步勘察发现,这些建筑规质和材料非同小可,完全是明代皇家陵寝的规格。而这座陵寝的位置,也与史料中记载的明祖陵不谋而合。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明祖陵是在明朝建立之初,皇帝朱元璋下旨让太子朱标亲自监督建造的民祖陵。整个陵园呈南北走向,修筑了三重城墙,最外层是土层,中间是砖层,最内层是皇城。陵墓前的神道两侧共立有二十一对石像,生他们自北向南排列在八百五十米的中轴线上,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十分壮观。

经过专家的详细调查,再加上古籍中的记录,他们很快就确定了这座陵寝的真实身份,它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坟明祖陵。

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因洪泽湖水位下降,沉睡于洪泽湖300多年

由于明祖陵绝大部分还在淤泥之下,工作人员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清理,但是在水面之下沉积了大大小小的石块儿,再加上石块儿都被淤泥包裹着,普通的挖掘工具根本无法把它们清理干净,无奈之下,考察队只能暂时放弃了进一步挖掘计划。

虽然没能看到明祖陵的全貌,但是我们可以非常确定,这座规模宏大的明祖陵兴建时一定是在陆地之上。

可是为何他会离奇出现在洪泽湖下如此深的地方?当初朱元璋在此建造祖陵时,难道就没有对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吗?他们难道就没有考虑到左邻附近的洪泽湖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吗?

众所周知,中国历代帝王在选择陵寝位置上都是十分慎重,比如说清帝雍正即位后,最开始决定在今天的清东陵,也就是马兰峪九凤朝阳山选定了陵寝位置。然而在动工兴建时,却发现这一带的泥土中含有砂石,非常容易渗水,危及地宫安全。于是雍正就马上废除了这个位置,重新选址,这才有了后来的清西陵这样调整皇陵位置的。

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因洪泽湖水位下降,沉睡于洪泽湖300多年

可是朱元璋当时为何会如此放心这片水域,在此大兴土木修建皇陵呢?

为了寻找背后的原因,考古队立刻走访相关专家,查阅洪泽湖的相关资料。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洪泽湖虽然在如今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但是它在历史上形成的时间很短。

在明祖陵修建时,洪泽湖还不过是淮河两岸许多湖坝水塘的总称。

每年雨季来临,淮河涨水时就会溢入洪泽湖。等到洪水散去,这些湖坝水塘的水位又会慢慢下降。那个时候的洪泽湖就像一个季节性水塘,能够暂时调蓄洪流,所以在明祖陵修建时,洪泽湖不会侵扰到明祖陵,更别说像现在这样的灭顶之灾了。

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因洪泽湖水位下降,沉睡于洪泽湖300多年

那现如今洪泽湖中的巨大水量又从哪里来的呢?它又是如何吞噬了这座明祖陵呢?

由于淮河现在是洪泽湖湖水的主要来源,于是他们先将目光首先投向了淮河,淮河全长一千多千米,在江苏盱眙注入洪泽湖,再从洪泽湖东南方流出,一路南下注入长江。

在对淮河进行勘察时,考察队有了一个震惊的发现。

史料记载,淮河可谓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甚至在古代它与长江、黄河一样,都是直接汇入大海的,可是如今的淮河却沦落为了长江的一条支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紧接着考古队又在史料中找到了一些线索。

公元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南宋东京守将杜冲掘开黄河大堤,造成黄河改道。滚滚黄河水奔涌南下,注入了当时洪泽湖以南的淮河河段,抢占了淮河的入。在通道,白河也因此被改道南下流入长江。直到清朝咸丰年间,黄河才重新改道从山东入海。

这一变迁跨越了将近七百年,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黄河夺淮”。黄河夺淮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黄河中的泥沙也开始不断堆积。

到了明朝中期,黄河夺淮已经将近两百年了,也就是在这段时期,淮河的河道已经被黄河中的淤泥的泥沙抬高。为了防止河水泛滥成灾,人们只好在淮河两岸筑堤拦水。没曾想就是这一件堤反而彻底抬高了淮河河面,导致上游的洪泽湖的水位也跟着抬升,原本一连串的小水塘也逐渐汇聚到了一起,变成了一片湖泊。

并且随着水面面积的不断增大,逐渐逼近了湖西岸的明祖陵,最终彻底吞噬了它。期间也有明朝官员试图挽救明祖陵,但是均没有效果。等到了明朝末年,明祖陵已经被湖水浸泡过两次。

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因洪泽湖水位下降,沉睡于洪泽湖300多年

那明祖陵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彻底淹没在水下的呢?

考察队继续在现场寻找蛛丝马迹,就在此时,当地的居民也给考察队提供了一个重要性。

可在陵墓东侧两百多米远的地方,有一段城砖从水面露了出来。在村民的带领下,考察队立刻驱船前往。在皇陵的东边水域,他们远远地就能看到水中有一些砖块若隐若现。

不仅如此,村民还告诉他们,这些青砖只是少数,更多的大青砖仍旧在数米深的水下。但是在专家看来,这绝不是明祖陵的城墙,而是一道防水堤坝。这道防水堤坝位于明祖陵东部,大约两百米左右,全长有一千多米。在陵墓外修建防水堤坝这样的事例在历代陵寝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对水下的砖样本进行检测后,专家推断这些防水堤坝应该是在明代崇祯年间修建的,那时候已经到了明朝末年,大规模修建防水堤坝足以证明当时明祖陵经常受到水患侵扰。朱元璋认为这是朱家龙脉所在,不能移动,所以明朝的历代皇帝都不敢迁移明祖陵。

专家因此作出推断,虽然明代皇家也为祖陵做了很多的防水的措施,但是明祖陵还是注定要被不断上涨的洪泽湖吞噬。等到明朝灭亡之后,明祖陵因无人维护变得更加破败。

到了清朝康熙十九年夏秋,黄河、淮河并长,洪泽湖水位再次暴增,自此之后,明祖陵也被淹没于一片汪洋之中,这座属于一个朝代的帝王祖坟也消失在了历史的记载里。

直到数百年后的一场大旱,才让这座历经沧海的明祖陵重现于世间。

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因洪泽湖水位下降,沉睡于洪泽湖300多年

那么地宫中到底有什么呢?是所有人都非常好奇的事情。

遗憾的是,因为我们当下的考古技术和文物保护措施并不完善,国家文物局并没有批准明祖陵的考古工作,因此地宫前依旧保存着水塘,而地宫至今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经过长达十年的修正,明祖陵终于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虽然明祖陵大部分的建筑在洪水的冲泡中都已经消失殆尽了,但是从仅存的小部分建筑中,我们依旧能看到明祖陵当年的磅礴气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神道,沿路的各种石刻代表着皇帝生前的文武百官。神道的尽头就是整个陵墓中最为核心的地带,地宫,也就是水塘的位置。再把水塘中的水抽出一部分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湖水前方的砖石壁上隆起的九个圆拱,在这拱下面就是九扇汉白玉大门,他们就是明祖陵地宫的入口。

但是地宫中究竟埋藏了什么宝藏?因为没有打开地宫,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明祖陵中一定会有这么几样东西:皇帝的衣冠、皇后的凤冠霞佩,并且依照皇家的规制,里面也一定会有追封三代祖先为皇帝的册封诏书,而剩下的所有宝藏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一天才能真相大白了。

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因洪泽湖水位下降,沉睡于洪泽湖300多年

世界唯一的水下皇陵,因洪泽湖水位下降,沉睡于洪泽湖300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洪泽湖   皇陵   水下   盱眙   淮河   明朝   考察队   陵寝   黄河   地宫   堤坝   水塘   陵墓   水位   明代   皇帝   多年   旅游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