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

七律 过桑树峪庄

(新韵 十唐)

三面青山道道桑,钟灵毓秀紫呈祥。

两峰互扼成衢道,一院相分作异乡。

桑葚充饥帮大业,五枫赋力助叔皇。

和谐盛世千年梦,相遇闲聊话小康。

桑树峪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约 13公里,双泉山东麓。村南山色(Shei)树庵,原有五角古枫树传为汉植,峪内旧时多桑树,相传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赶于此,以桑椹充饥而得名。2017年3月, 该村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

该村有两个自然村。黑山子,位于桑树峪西部,清乾隆四十二年(1717年)建村,以村旁黑色岩石而得名。上蒲扇峪,位于桑树峪南部,清乾隆年间,一名医在此救死扶伤,后人卢德全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为表彰名医功德,创立“朴里镇碑记”,以示缅怀,以山峪状如蒲扇而得名,又与近邻蒙阴县蒲扇峪区别而得名。

蒲扇峪是沂源县与蒙阴县的界村,在这里能一脚踩两县,与我们紧邻的蒙阴县那个村叫东峪村,其实东峪与上蒲扇峪早先是一个村庄,成立沂源县时,把东峪村的东半部分划给了沂源。有一张姓人家,一个大院子被一分两半,东屋属于沂源,西屋属于蒙阴,这样一来,兄弟两家,一家是沂源人,一家是蒙阴人,多年以来这一直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笑话,有一年一商贩在桑树峪违法收购蚕茧,让沂源的执法人员查着了,一路追到这里,商贩大摇大摆的站在一步之隔的蒙阴地界,沂源执法人员一时拿他没办法,只好走了。也凑巧,不一会儿,蒙阴执法人员也来了,他又一脚踏进沂源地界,蒙阴那边也没敢越界执法。

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

这就是沂源县与蒙阴县交界处,也可以说是淄博市与临沂市搭界的地方,这里应该竖块牌子或路碑以作明显标记。路的衔接处很明显,近半米的土路相接。最南边那处瓦房,就是原来一院两县的院子。现在,大体上以路边这个屋框为界。

正巧,蒙阴县的张大哥过来放羊,遇见我的向导,沂源县桑树峪的赵洪卫,两人握手,热情打招呼,他们还是亲戚。两县交界几个村庄一直通婚,啦啦都是亲戚,我与他开玩笑说放羊越界了,他哈哈大笑。

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

村名来历

西汉末年,朝政衰败。随后,王莽篡汉,西汉灭亡。相传,为光复汉室,刘秀揭竿而起,带领上千人的队伍,驻扎在盖邑南大山汉王崮,天天与王莽军拼杀。一天,刘秀被王莽军追赶至马连峪,又从马连峪追杀到毫无遮掩隐身处的一平阔地带。情急之下,幸遇犁地老农打跑刘秀所骑老马,犁出深沟将其掩于地内。直到日西沉,老农见追兵已去,方敢将刘秀从地里拽出,掸去身上泥土,指点刘秀往东南逃命。刘秀孤身一路东南走来,几天鏖战,浑身酸疼、饥肠辘辘,方想起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渐行三四里,至一村前,发现有一连片树林,树上结了很多小果实,红的、紫的、青的,一串串鲜亮地挂在枝头。刘秀急赶一步走到树前,摘下小红果放进嘴里,顿觉甘甜无比,于是饱餐一顿,肚饱饥除,浑身酸痛顿消,人也精神了起来。面对救命之树,揖别发誓,将来得了天下,永不忘老农和红果树的救命之恩。

那时候,山峪内处处是桑树,刘秀所吃小红果就是桑树果实桑葚。

刘秀做了皇帝。秋后,想起红果救驾事,遂率文武百官前来致谢。来到桑林前,刘秀看这些树只有叶子,却没有一颗果实;再四处张望,发现对面山坡上有一片椿树,树上结满了红、黄、青的果实,以为就是当年充饥的桑树。他马上带领文武百官来到这片椿树前,摆上香案,敬天、敬地后,封椿树为“树中之王”。

桑树听说皇上封椿树为王,一个个立时气破了肚子。直到现在,没一棵桑树长得直立,没一棵长大的桑树不开裂着肚皮。当地人们也给桑树鸣不平。为不忘桑树救驾功德,就为双泉山下桑树行子掩映下的村庄取名桑树峪,沿用至今。

《沂源县地名志》有此记载:“峪内旧多桑树。相传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赶于此,以桑葚充饥,得名桑树峪。”

五角古枫

桑树峪,自古有沿河山路贯穿南北,是金星连接蒙阴的通衢官道。村南,东西两高山交会处的山鞍,犹如村之南门,成为这条官道上地势最高,两峰相扼、一线通衢的要塞;为最险峻的大隘口。隘口阳坡,紧挨崎岖官道北侧有五角古枫一棵。树高13米,干高3.5米,胸围3.4米,覆阴面积190平方米。

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

古枫树盘根错节,云冠巍峨。其中一主枝伸向东北方,如翘首游龙,有欲乘风腾空之势。每至霜期,崇山峻岭间山草枯黄、青柏迎翠,唯此一棵枫树红叶似火,十分壮观,所以,当地乡民习惯称五角枫为色(Shei)树。

据专家考证,这棵五角古枫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山东六大古树之一。古树旁有山神庙,庙碑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修,碑文载:“朴里镇蒲扇峪东有古树焉,不知其几历世代矣。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尝休息于此,故自后虫蚁为之不生。”此处,历来为南北行走歇脚的驿站,为沂源县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

这株古枫饱经沧桑,在20世纪大炼钢铁的年代险遭杀伐。20世纪80年代,县林业局将其列入沂源古稀树之首,县政府拨专款筑台加以保护。1998年大旱,叶落枝枯,后再未返青。古枫处现今又栽五角枫二棵。

桑蚕养殖

双泉山下桑树峪,梯田土壤以棕性壤土与淋溶性褐土为主,为河谷湿润温暖性气候,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植桑养蚕。《沂水县志》谓:“沂水青州之剧邑也。其在春秋为齐、鲁之交。民耒耜袯襫之外无他慕,尤勤树畜。饶物产,蚕妾红女缫盆机杼之声相闻,千树之素封接畛而居。”就是桑树峪村民生产经营蚕业的真实写照。

桑树峪建村以来,养蚕成为主要产业和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植桑、采桑养蚕、蚕丝织绩、蚕茧贸易,是村民主要的生产活动。千百年来,虽历经朝代更迭,养蚕业随着战乱灾荒兴兴衰衰,但桑树峪块块地里植桑树,家家庭院屋内养桑蚕;男女分工合作,烘茧、缫丝、绢纺、印染,一代代地传承着,从未间断。

经过几十代人桑蚕养殖经验的总结与积累,这里在桑树栽培、桑蚕饲养、蚕种生产繁育方面,形成了独具村庄特点的技术体系。这里栽植的桑树,枝条粗、节密、叶形大、耐寒,桑叶营养成分足。所以,村内生产的蚕茧具有茧形大、茧层厚、产丝率高等优点。历史上,曾创年产茧200担(1万公斤)的历史记录。这里是享誉沂源县的优质蚕茧原产地之一。

蚕茧浑身都是宝。桑树峪村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仅利用蚕茧缫丝制衣,还总结和学会了许多利用蚕茧治病的验方。如茧壳煎汤,可治反胃吐食、消渴;烧灰可治痘疮、痈肿。蚕蜕,可治妇女血症、目疾牙疼。僵蚕,可治风症、瘾疹、丹毒等。

赵家炮楼

村里有老炮楼,2012年7月, 被列入沂源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这座炮楼是赵洪卫的爷爷,民国廿年修建的,主要是为了防匪患,保家护院。炮楼十分坚固,内部分上下两层,在上面放哨嘹望,有射击口,也能居住,令土匪望楼而退。已经近一百年了,保存完好,现在已成为一处景点,在向我们诉说苦难岁月,让我们珍惜和平年代美好生活。

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有一个村庄,因皇帝在这吃桑葚而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桑葚   沂源县   蒙阴县   蒙阴   红果   王莽   老农   椿树   炮楼   桑蚕   蒲扇   养蚕   沂源   桑树   蚕茧   村庄   皇帝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