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家里二楼窗户向南看去正对紫阁峰。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正对紫阁峰与圭峰山

先看下面的文章:(此文章来自网络,也是我的家乡人的大作,如有版权要求,本人即刻删除。原文链接:【爷爷心目中消失的故乡-户县草堂镇宋村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e3avonT/)


爷爷告诉我他心目中70年前的老家是这样的

我的老家位于关中平原、秦岭脚下、太平河畔。

我12岁离家去30多里外的县城求学,呆在家里时间较长的就是每年的寒、暑假期。六年以后离家越来越远,回家的次数、时间就都愈来愈少。所以,我对故乡的印象一直是孩童时代的。

我们村是全县最大的村子,由中、西、南、东四个堡子组成。村子四周有城墙、城楼和护城河,形式不逊色西安市的,只不过砖木结构的城楼没有西安的城楼那么高大;六、七米高的城墙是用粘土夯的,城垛虽不缺,但顶部宽度仅能并行两人;护城河的宽度和深度也没西安的那么宽、深。东堡是后扩的,中堡和东堡之间原城墙的残垣断壁依稀可见,早年的护城河也变成了水泡子,成为夏天鸭子戏水、冬天小孩滑冰的地方。

全村共八个城楼。东堡的两个城楼门都向东,但后街的城楼较小,不能通行大车,只有行人和独轮车可以出入。后街城楼门顶上有砖雕的“东来紫气”四个大字,昭示着先人们的美好期盼。

村子的南、北护城河在东堡的东城外汇合后东去注入太平河。东护城河汇合前的南、北段村里人叫它大河、小河,那是东堡前、后街女人们洗衣、洗菜的地方,也是跟着大人屁股后面的孩子们拔水草、抓小螃蟹的去处。东护城河的北段有处水深两米左右,是东堡成年男子夏天游泳的地方,在有人种麻的年份,这里也是沤麻的池塘。

男孩子们夏天戏水是在大河里。走过稻田埂,距村口二、三百米外大河有一段河床都是细沙,没有石头,水深仅半米左右,这就是孩子们的“游泳池”。两岸灌木茂盛,村口和路上的行人看不到这儿,所以脱成光屁股、身上一丝不挂,一点也不难为情。

大河在村口有一座桥,桥边有一个很小的龙王庙,年、节时总会有人来烧香,祈求龙王保佑村子平安。每到天旱,村里的大人们就会聚集到这里求雨,但多数不灵。我也进去过几次,那都是在来、去村南田里干活时为了躲避突然下起的大雨。记得,还有一户流浪人家在里面与龙王为伴,住了好多年。

宋村近似于一个长方形,但东南角缺了一大块,平面重心不在正中,据说这影响风水。为了弥补这个,应该是在有了东堡之后,在距东堡约一公里的东南方向修了一个方形塔——魁星楼。魁星楼高约二十多米,外面是青砖,里面是夯实的粘土,由于人平时不能上去,所以塔顶成了鸟儿的理想安家之处。

出东堡的小城门,过了护城河左拐,在路东有一个很大的土台,村里人叫它高高庙。高高庙南北长约六、七十多米,东西宽二十多米,由于地势原因,土台南端离地高约七、八米,北端仅一米多些。土台的顶上是平的,正中留有已毁建筑的、用条石作的地基。我们也经常在土里会检到一些造型、图案少见的破碎瓦档。据说高高庙是殷墟文物,是当时祭祀天、地的场所,县文物局还在旁边立过一个文物保护碑。

村北几十米外东、西向有两个很大的土台,是中、东堡种生姜人家存贮生姜的地方——大、小姜窖。大姜窖东侧的坎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洞穴,那是狼、狐狸的窝,就连最调皮的孩子也从不敢靠近。狐狸进村偷鸡是常事,冬天狼有时也光顾猪圈。小孩很怕天黑后到大门外的粪堆上大便,一般都会要大人做伴,一遇风吹草动,吓得都会提起裤子迅速跑回大门里边。

东堡有许多空庄,最大的一个是无量庙旧址。无量庙五间宽,七进深,大概也只有神仙才能住这么大的房子!听大人们讲,很早以前无量庙毁于大火,到我记事的时候,就只剩下临街的条石台阶和正殿的地基,除了瓦砾,就是杂草。有些住户因人口少,房子也小,房子后的空地多是树林,秋天小孩会去捡树叶拉勾玩。我小时在这些树林里放过牛,即使出村放牛也多是大路两边,或者是大户人家的老坟,很少走到离村子较远的地方。

东堡大户人家少,老宅也就那么三、两个,虽然年代不算久远,但多少还有些历史的烙印。据说文革后官员们要把村子的街道取直,原来房子一律拆了重建,从此在民居中再也找不到历史留下的任何痕迹。

在发展的口号下,故乡,我儿时记忆中的东西都没有了。记得哪次回家我找不到进村子的路,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一切都变了!失落感萦绕心头,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魂牵梦绕的故乡,你在那里?


老家的房顶向南望去,正对的就是紫阁峰。这座山峰必须有杜家庄的向导指引才能上去。我想此生一定要至少去一次每天醒来都能看到的紫阁峰!在这里出生,生长,成人。深深地为这片土地及面前的这座山峰自豪。

小时候比较期盼暑假,因为有大片的时间家长顾不上管你,然后和小伙伴们相约到南山去。春天里看野百合,夏天山里有八里炸、五味子,秋天有野生的山猕猴桃和野板栗,因为冬天老人经常给我们说山里头有狼,所以冬天的秦岭山我是没有少年记忆的。

现在能想起来的是夏天里太平河就是我们天然的游泳池:扎猛子,翻筋斗,比赛捞红砖头。所有男孩子的必修课我们都曾经经历。

最早的村名叫宋村乡,记得好像在初中的时候改为了草堂镇。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名字祯固寨,就是上面文章提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那些故事。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远处就是圭峰山又叫尖山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西南方向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正南方向的高层是泰和社区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俯视宋村中学片区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向东方向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宋中进村口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向北俯视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太平河与西太路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东南方向沣峪口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太平口与九号路


秦岭脚下、太平河畔的草堂镇

再来一张俯视全景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秦岭   太平   后街   向南   大河   护城河   村口   城楼   草堂   河畔   城墙   村子   故乡   脚下   冬天   夏天   方向   地方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