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洋捕获更多二氧化碳,他们把“蓝碳”科研写在山东海疆之上

让海洋捕获更多二氧化碳,他们把“蓝碳”科研写在山东海疆之上

赵明波介绍昌阳河两岸耐盐碱植物梯度分布情况。

当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正在上升,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减排增汇破解难题?海洋,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也许可以给出部分答案。为了这个命题,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的科学工作者们已经在这个前景广阔巨大、但道路坎坷曲折的领域里探索跋涉了8年之久。

今天,他们已经站在了这个领域科研与实践的最前沿。“‘蓝碳(blue carbon)’简单来讲就是海洋生态系统所捕获和固定的碳,即海洋碳汇。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对于降低碳排放、服务碳中和、实现产业升级、助力海洋经济、增加海洋领域话语权、提升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这段话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在他的著作《蓝碳行动在中国》中写到的。焦念志的院士工作站依托单位也选择了位于南海新区的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目前还汇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硕士、本科生近30人,对“蓝碳”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博士硕士们在沿海滩涂上采苗移苗实验耐盐植物梯度分布带

10月15日傍晚,在紧临黄海的南海新区海韵路昌阳河大桥上,向南北两侧望去,火般红艳的碱蓬比去年同期拓展密集了很多。这里已成为南海新区知名的网红景点,当地很多文旅活动的必选地。前来打卡的人们都被这里的红草地所惊艳。“这些红草地里都是碱蓬,随着盐分的增加,植株颜色会由绿逐渐变成紫红。我们研究院的博士、硕士、大学生们都参与过这里的耐盐植物增殖扩繁工作,他们既能徒脚下滩采苗移苗,还能开着挖掘机挖地种树。”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介绍道。

让海洋捕获更多二氧化碳,他们把“蓝碳”科研写在山东海疆之上

种了4年碱蓬的盐碱土地,就可以用来种粮食。说到这句话,自诩农民出身的赵明波一脸骄傲。

让海洋捕获更多二氧化碳,他们把“蓝碳”科研写在山东海疆之上

研究院筛选的耐盐碱植物。

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海岸带生态系统只占海床不到0.5%的面积,其碳储量却达到海洋碳储量的50%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黄河三角洲时强调,抗盐碱作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耐盐碱植物的固碳效果研究一直是“蓝碳”研究的重点领域。“我们已在昌阳河两岸初步建立了碱蓬、柽柳、芦苇这三种盐沼植物的梯度分布带,研究海水盐分、养分等不同变化对植物带分布和固碳效果的影响规律。还尝试移栽了红树、盐角草等外来不会造成物种入侵的耐盐植物,积极拓展海岸带湿地生物多样性。目前我们开展滨海盐碱滩地植物改良实验的土地面积已有6000多亩。种了4年碱蓬的盐碱土地,就可以用来种粮食。”说到最后一句话,自诩农民出身的赵明波一脸骄傲。

“一粒小种子,承载着我们的蓝碳梦想”

在位于东浪暖村的滨海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蓝碳小镇),12个温室大棚里,正在培育红树、柽柳、白刺、石竹等各种耐盐植物的幼苗。在这里繁育的种苗为当地湿地保育区、海岸带生态修复与治理示范基地等项目提供了种苗保障。“每个冬天,我和研究院的同事们都要去各地采集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再对耐盐植物进行引种、驯化、栽培和繁殖。目前我们繁育的品种已经有几十个,不仅对其生物特性有了充分的了解,还为下一步开展资源化利用打下了基础。”赵明波说道。

这个基地完工后,将成为包括盐生植物繁育,耐盐经济物种繁育,蓝碳生物繁育,蓝碳科教,生态产品智造与展销,蓝碳人才社区六大板块的“蓝碳”科研聚集地。基地里能见到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的海水养殖模拟系统,也有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四个大缸组成的循环系统实验。基地大棚的墙上写着一句话“一粒小种子,承载着我们的蓝碳梦想。”

让海洋捕获更多二氧化碳,他们把“蓝碳”科研写在山东海疆之上

野玫瑰的种质资源,是赵明波和同事们自己去野外采集来的。

在昌阳河边占地300多亩的“威海蓝碳盐生植物试验基地”, 柽柳、野玫瑰、皂荚、百合、盐角草、藏红花等耐盐植物正在进行露天筛选实验。“我们种的这批百合和藏红花都被野兔啃食了,虽然兔子祸害了我们的百合,我们心里却是高兴的。眼下这里野兔、喜鹊、燕子、尖尾滨鹬等动物越来越多,就连坑塘里的鱼也比以前多了。这都体现了滨海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赵明波介绍道。

力争“蓝碳”话语权,把科研论文写在山东海疆上

在碳中和行动中,“蓝碳”可以为国家和山东省带来更多的话语权。

山东省是碳排放大省,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和“蓝碳”竞争压力。2060年山东要实现包括其他温室气体在内的碳中和,在低碳道路上比其他省份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积极进行各种方式的增汇都是支持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我们研究院在‘蓝碳’领域进行了全面探索。从滨海湿地到海洋养殖的碳汇研究,再到各种耐盐植物的经济价值开发和产品制造,再到宣传‘蓝碳’意识,争取政策支持,都是我们探索的方向,可以说‘蓝碳’增汇在海洋领域大有可为。”赵明波说道。

让海洋捕获更多二氧化碳,他们把“蓝碳”科研写在山东海疆之上

徐海龙在进行耐盐碱植物有效成分萃取实验。

让海洋捕获更多二氧化碳,他们把“蓝碳”科研写在山东海疆之上

研究院开发的各类耐盐碱植物衍生产品。

在南海新区蓝色碳谷的海洋碳汇实验室1楼展厅里,陈列着盐生植物饮品、保健茶、碱蓬籽油、色素等以各种盐生、耐盐碱植物为原材料的产品。3楼的实验室里,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的徐海龙正在进行盐地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实验。这个实验团队有10多位成员,目前他们开发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几十种。“很多盐生植物具备较大的经济价值,为了探索生态产业化,我们团队已经研发出盐生植物速冻干燥、亚临界萃取加工等工艺技术,这些产品在保健、免疫调节、降血脂、抗氧化等方面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徐海龙介绍道。

让海洋捕获更多二氧化碳,他们把“蓝碳”科研写在山东海疆之上

赵明波向来访者介绍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筛选情况。

山东有着全国1/6的海岸线,省级海洋牧场105处,国家级海洋牧场44处,这为山东“蓝碳”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目前威海市已经建成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荣成综合试验站、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楮岛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唐启升院士工作站等“蓝碳”科研平台。山东省在蓝碳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还在对荣成市2万多亩海带养殖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基于CCER自愿减排量的符合IPCC交易标准的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开发,为蓝碳纳入国家碳汇交易体系迈出了关键一步。

“将‘蓝碳’建设成支持山东省碳中和的重要力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新增长极,我们愿意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我们要把科研论文,写在山东的海疆上。”赵明波说道。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王晓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山东   盐沼   威海市   柽柳   滨海   科研   海疆   海洋   种质   南海   盐碱   梯度   山东省   研究院   植物   领域   更多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