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如何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如何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对于当前乡村治理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但同时乡村治理又遭遇到强烈的现代文化冲击。为更好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围绕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互嵌、相融,作出适应性实践探索和文化应激反应。

1、切实明晰乡村振兴的意义世界和诉求体系

推进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何要推动乡村振兴,乡村如何实现振兴?这个问题决定乡村振兴的科学定位,不仅是对乡村的一种文化追问和意义设置,而且和乡村治理密切相关。对这个问题的把握和解答,是以传统文化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逻辑前提。“意义世界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农村社会问题的核心不在土地,而在于重建意义世界。”

乡村社会的意义世界由“生态—生产—生活”的主线串成,其中“人”的要素是关键,主要指乡民群体,他们在这个特殊的自然空间和生态系统内展开物质生产以维持“肉身”,组建社会生活圈,进行物质互换以及精神交流,长此以往形成文化,这个过程与乡村治理是同构的。乡村振兴,意在于乡村的文化场域内,以切合乡村实际、规律和需求的治理行动,赋予乡村社会发展更明确的价值意义及更好的命运走向。当前,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一个偏差是“政策更加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扶持方面,对于软环境重视不足”。

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如何融合发展?

事实上,面对市场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冲击,乡村传统社会结构解体,劳动力、资金、人才外流,乡村意识形态萎缩等问题,补“硬件短板”仅仅治标,治本要诀、长远之计是在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融合中重建乡村的意义世界,从中汲取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力量和政策道义。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为乡村治理提供和谐因素、精神动力和认同标尺,乡村治理为传统文化提供传承平台、弘扬契机和实践视角,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重塑、优化现代化转型下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一度受贬抑的乡村社会价值再现时代荣光。

2、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统揽作用

在乡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原则,体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发挥领导核心和统筹协调作用上。农村基层党组织上接国家权力,下联农民群众,既是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又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中枢组织。乡村振兴实不实,关键看农村基层党组织行不行。目前,一些农村存在的文化危机、治理之困,与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号召工作缺位或乏力不无关系。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靠前指挥,推动一核多元共治和“三治合一”,夯实党领导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全面有效实施。

一要牢牢把握乡村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发挥社会主义道德教化功能,为乡村治理、为农民群众服务,不允许西方腐朽价值观、封建迷信、非法宗教、黑恶势力等负能量文化因素在乡村大行其道,保障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乡村文化场的指导地位,多开展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为民喜爱的文体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和农民精神世界,通过以文化人、以“心”治村实现乡村长治久安。

二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提炼,是党的政治领导和价值观设计的重大成果,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践行,才能使党的领导原则在乡村真正落实、落地。要在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悉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潜移默化地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及社会治理日常实践,使之由抽象变具体、由“官”念变民意、由善念变德行,巩固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共建美好家园、共治和谐乡村的思想价值基础。

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如何融合发展?

三要发挥好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是具体领导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实体”和“代表”,只有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坚定理想信念,忠实践行为民服务宗旨,自觉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才能占据执政合法性的制高点,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

3、进一步整合乡村传统文化与治理资源

这是探索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融合路径的重点环节。构建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耦合机制、联动常态,必须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乡村治理的“三治合一”相统一,推动“文化治理”与“治理文化”相衔接,汇集一切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制度、组织和文化要素,以强劲的文化动能驱动提升乡村脱困的集成性和治理效能。乡村传统文化中深藏独特治理资源,同时在传统治理实践中又结出治理文化的硕果。无论乡村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都要尊重传统文化、追溯传统治理并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利用,构筑既链接传统又扎根现代的乡村文化治理和治理文化体系。具体来说,对历史和时代感强、内涵深刻、价值明显的传统文化和治理资源,制定专项开发和保护制度,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以发掘整理,建立、完善和规范相关案例库和数据档案。与之相配套,要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乡村群众为主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借助可视化、有特色的物质文化载体和善治样本加强文化治理、治理文化的推介宣传,并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对传统文化与治理资源进行抢救性调研、创新性转化。在资源整合基础上,要将其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之中,渗透到乡村公共决策机制、协商文化建设中,拓展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社会治理的视野、路径和效果,全方位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如何融合发展?

4、准确把握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辩证关系

这是探索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融合路径的重要原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构建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机制,重点是找准乡村治理导引的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及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乡村治理方向,难点在于把握其中的辩证关系,并保持其关系、力度的平衡。这对于破解传统文化语境中由城乡关系失衡和乡村内部关系失衡造成的治理困境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无论是文化建设还是乡村治理,都是从关注和利用前人所创造的经验和模式开始的,无法割裂历史。离开传统文化土壤的滋养,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不可想象,人们只有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才能开创出更好的未来。但是,“对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方面的作用也要有一种扬弃的态度”,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成分需予以剔除,而且,时至今日纯粹传统的乡村治理办法边际效应也相应递减甚至转负。总体上,当前乡村振兴遇到的困境问题,主要属于乡村传统结构和现代建构的类型,有必要在传统经验和现代精神之间找到一个精准的平衡点、契合点。

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如何融合发展?

其二,要把握好宏观设计和乡村创造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层面已对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作出规划设计,但这种宏观性的指导意见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子套”,“千村一面”“流水线”的方式不足取。因为中国的乡村差异性十分明显,地域文化的特色以及遭遇的治理之困性质、程度各不相同,解决和应对的方向、措施、办法必然有所区别。只有深入乡村基层实际,了解群众现实需求,坚持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才能真正有效解决问题。抓好宏观设计和指导更多强调目标导向,而尊重乡村创造更有利于坚持问题导向,将两者统一起来是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耦合的必然选择。

其三,要把握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主要来自其精神内容,文化的外在表现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不具有精神的文化,则是单纯的器物而已,此种文化必难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形态。”

在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互嵌中,若一味在乎仿古式、形式化的东西,忽视或淡化隐形、内敛的精神实质和力量,最终结果必将是“貌合神离”或者“两张皮”。一言以蔽之,形式为内容、内涵服务,尽管表现传统文化、开展乡村治理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物质形式,但只有更关注并切实推动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内容、内涵上的契合,才能实现两者真正的融合。(作者:罗心欲)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唯美乡村,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乡村   传统   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   基层党组织   路径   意义   农村   领导   价值   精神   关系   社会   文化   旅游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