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初人类发现的诡异生物,或许是龙的幼崽

人类用头脑站上食物链顶端,却偏爱放空头脑,工作学习时钻空子发呆打瞌睡,一些需要动脑思考和动身行动的活动若缺乏积极性很难能主动起来。


于是有人指出,生命在于静止,静止不动节省能量,也能储存能量。


就好比大型动物捕猎一次要消耗大量能量,平时就算是在大白天也要养精蓄锐。要是一天都不去打扰你家里的猫,它能睡到第二天中午。


但有的生物迫于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得已不动,以此降低能耗。


极端环境如深海、洞穴里的动物为了适应环境,有的眼睛已经退化了。


鲜有人知的洞螈便是居住在洞穴里的生物之一,第一眼看上去会误以为是用修图软件合成的产物,样貌与中国龙的幼龙有几分相似。


17世纪初人类发现的诡异生物,或许是龙的幼崽


传说中成年的龙活跃在云层之上,居住在地面的人类无法追寻它的踪影。


而成年之前的幼龙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出生满100年才会飞升上天成为真正的龙。


17世纪初人类发现的诡异生物,或许是龙的幼崽


借助现代技术,人类在黑暗的洞穴里找到了“龙宝宝”的踪影。


洞螈属于脊椎动物两栖纲有尾目,它的别名叫盲螈,早在1500万年前就开始在洞穴里生活。


17世纪初被首次发现,主要分布在欧洲南部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喀斯特洞穴。


17世纪初人类发现的诡异生物,或许是龙的幼崽


发现者在自己的书里宣称这就是龙的幼崽。


洞螈全身长大约30厘米,通体白色,有红色的腮,它们是最大的穴居动物。


很多穴居动物如洞穴鱼,拥有和洞螈同样的身体特征。


17世纪初人类发现的诡异生物,或许是龙的幼崽


它们体内缺少能抵御紫外线的色素分子,患有白化病的动物暴露在阳光底下会表皮会被灼烧,严重的会有皮肤癌。


眼睛是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部位之一,本来洞螈刚出生时也是有眼睛的,只不过洞穴的环境过于恶劣,洞螈在成长的过程中,双眼逐渐退化到皮肤下,靠其他感官部位感知外界。


17世纪初人类发现的诡异生物,或许是龙的幼崽


没有眼睛的洞螈也能在水里觅食,但在这个荒芜的洞里,觅食无异于大海捞针,能给大多数穴居动物提供能量来源的是蝙蝠的粪便。


灵长类动物一天都离不开食物,而某些哺乳动物会在入冬前大量进食囤积脂肪,整个冬天不吃不喝,进入冬眠状态度过寒冷又食物短缺的冬季。


但洞螈不一样,它不像蛇和乌龟等冬眠动物,可以一个冬天不进食,洞螈在连续几年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还能活着。


蜗牛和小虾是它的食物,等下一次出现有可能是5年、10年或许更久,届时撑不了这么多年的洞螈都会被环境淘汰。


17世纪初人类发现的诡异生物,或许是龙的幼崽


因此,洞螈逐渐适应了这种极端环境,学会长时间保存能量,减少运动消耗,等待食物的出现。


有一个来自英国和匈牙利的科研团队在观察了19只洞螈,并在今年的1月把研究报告刊登在《动物学杂志上》。


历经8年的观察,运动量最多的那只洞螈只在一年内移动了8米,其中有一只整整2569天不吃不喝维持原状,始终呆在同一个位置。


虽然它们也可以像自己的远房亲戚一样快速爬行,但除非必要,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一个地方,雷打不动。


这么懒惰的洞螈,是怎么繁殖后代并且能存活到现在的?


它们天性不爱动,所以交配周期很长,平均每12.5年才交配一次。


也因为环境特殊,洞穴里基本没有能威胁洞螈生存的动物,这也是为什么它们的祖先当初要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扎根。


据说洞螈有长达100年的寿命,但这个说法还没得到科学研究的支持,因为暂时还没有科研人员能活得比它长寿。


身体机能代谢极低的洞螈在待机等待食物的几年内到底在思考什么?或许它们也懒得浪费能量动脑筋,倒不如安静地趴在石头上。


不吃不喝,原地打坐,方能修炼成洞中仙人,这大概是洞螈会被当成神龙的原因之一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喀斯特   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   匈牙利   人类   洞穴   踪影   恶劣   诡异   部位   消耗   能量   食物   眼睛   动物   生物   发现   环境   世纪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