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犁头咀

走进犁头咀


文/云飘天涯


受李大贵老师所托,要我联系刘达君老师去寻访在“文革”期间被损坏的白龙庙遗址。对于我来说,只知道犁头咀有屈原庙,伏波宫庙,从没听人说起过有白龙庙。李老师告诉我,刘达君老师和他是小学同学,刘老师也知道这件事。


今天有空,早上下过一阵小雨后,吃过早饭,天气阴凉舒爽,便约好了刘达君老师与我们一起去犁头嘴。


走进犁头咀,就像走进了一段被时光遗落的岁月。一条幽深的巷道,让游人缓步穿越千年,恍如隔世。

走进犁头咀


白龙庙抑或白龙塔


当我提及白龙庙遗址的事时,刘达君老师的言谈却与李大贵老师说的颇有出入。刘老师说那里不是庙,而是一座塔,有两层楼房那么高,在“文革”时期,被除“四旧”损坏了。刘老师还说, 小时候,他曾经见过塔里住过一个躲避追剿的特务。我们问他特务后来的结局,刘老师说也记不清了。


遥远岁月的旧事,且当是传说吧。刘老师带着我们穿过老锅厂又走了一里路左右,在靠近小河的悬崖边,他手指路边的一座小土地堂说:“白龙塔就是在这个地方。”听他这么一说,心里不免有些失望。传说中神奇的白龙塔,四周找不到半点旧砖残壁的痕迹证明它真实存在过的遗证。倒是崖下一棵被风折断半截的老树,像不肯屈服的壮士,依然挺立。


白龙庙,或者白龙塔,它建造于何时?因何缘故而建造?再无人知道,其实刘达君老师也应该不知道,他只是一个朦胧记忆的见证者。

走进犁头咀


江口镇小旧址


继续走,来到江口镇小学旧址,曾经的小学被一片翠竹掩映,透过遮掩的树叶,可以窥见大河宽阔的江面。河畔连片的竹林挺拔,初夏新雨后,青草带露,空气沁人心脾。走在幽静的小径,如行在画中。


刘达君老师连声感叹,犁头咀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只是无人开发,犹如深闺中的小家碧玉。

走进犁头咀

镇小旧址建筑是上世纪青砖瓦房的结构模式。房子已经破败不堪,在青草绿树的包围下显得格外的冷清。倘若晚上,一个人怕是不敢来这个荒凉的地方。走过檐下,往里面瞧瞧,墙壁上满是灰尘。突然觉得,倒象是《聊斋》里狐仙出没的地方,只是再无秀才书生路过借宿。


多少年前,这里曾经书声朗朗,灯光照人。如今,芳草萋萋,青苔侵阶。时过境迁,兴衰无常。倘若是我母校,或许,会黯然泪下吧。


很多人到犁头咀,是慕名于古吊脚楼而来。他们忽略了犁头咀另一特色----古城墙遗址。


墙遗址。


古城墙上头长满了青草,或爬满了藤蔓,有的高达丈余。几百年过去,曾经的繁华消失后,只有这残存的围墙,依然屹立不倒。翻开丛生的杂草,曾经的历史就有迹可循。


刘老师解释,这种用泥巴夯砌的围墙之所以能百年不倒,是因为泥巴里掺合糯米浆,外壁又涂抹了多年桐油所致。从残存的外壁深色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码头下坡处,沿河依稀可见只剩下地基的城墙遗址,从平整的地面可以推见,几百年前这里的房子鳞次栉比,店铺林立。何等富庶与繁荣,如今,尽被岁月收割带走。


一声长叹,世上千年。

走进犁头咀


青 石 板


青石板记录着犁头咀千年的历史,它书写的无字之文,可意会,也可言传。名人也好,布衣也罢,走过犁头咀,就会留下足迹,流芳百世。


可惜得很,犁头咀上街的巷道出于交通的便利,用水泥路取代了百年的青石板,那些无字之碑,消失无踪。想当年,青石板被多少人的足迹磨得油光乌亮,如今,人迹罕至,只剩下荒凉和偶尔提及的往事。


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失去了青石板的铺垫,就缺失了一份久远的韵味,一份厚重的诗意。好在,码头沿河的偏僻处,小路通幽,那里的青石板尚存几段。踩在古人走过的石板上,就能感觉与先贤的距离为零,只是先后而已。


这些光滑的青石板,每一块都是抒写传奇故事的扉页,默默地等候,一个通性通灵的人来读懂它全部的记载,继往开来。


当我们一面行走,一面怀古伤今。猛一抬头,竟然又转到了原先进来的入口。不远处,赶集的人来去匆匆,人马喧嚣。


我们,终归要回到现代社会,逃无可逃。

走进犁头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犁头   江口   巷道   青石板   沿河   旧址   特务   泥巴   青草   遗址   刘老师   千年   岁月   老师   小学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