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一把椅子

一份清单

两位舞者

二十位艺术家

……

一次史诗般的集体共创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四川现代舞蹈团《婵》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2021年10月10日,成都老君山脚下,花样年·知美术馆“椅(倚)子季”第一季第一幕大展《一把椅子,》由一场梦幻般的现代舞(四川现代舞蹈团,作品《婵》)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椅(倚)子季”的第一幕大展,《一把椅子,》由策展人陈超、于海宁联合策展,呈现来自全球十个国家、二十位(组)重要艺术家、设计师、舞蹈艺术家以及实验音乐人的近三十件不同类型的作品,涵盖装置、绘画、雕塑、影像、摄影等多种形式。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一把椅子,》海报



展览将“椅子”作为核心中介物,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史等多维度,折射椅子作为一种功能物品自诞生以来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为成都带来一场国际双年展级别的艺术盛宴。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一把椅子,》展览开幕特别活动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一把椅子,

对椅子本体的

360度讨论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进入知美术馆一层,一把椅子,开门见山:展厅正中高悬的一组椅子赫然映入眼帘。


艺术家以简单而本质地结构拆解,使椅子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得到重新审视。更呈现了崭新的空间维度。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H. L. D.(高、长、深)- 汇合处》,达米安·奥尔特加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摄影:卡罗尔,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这是墨西哥著名艺术家达米安·奥尔特加(Damián Ortega)本次参展作品《H. L. D.(高、长、深)- 汇合处》,点出了《一把椅子,》展览的主旨;而极简流畅的作品形态、从空而降的悬挂呈现方式都带给人观看椅子、观看生活中习以为常物的全新角度。


奥尔特加的创作曾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和 MoCA(纽约)展出。本次展览也是特别以一把来自成都的本地椅子作为原型,实现在地创作首次亮相中国。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H. L. D.(高、长、深)- 汇合处》

达米安·奥尔特加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H. L. D.(高、长、深)- 汇合处》作品局部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H. L. D.(高、长、深)- 汇合处》作品局部


达米安·奥尔特加的创作时常关注于隐含在事物甚至是最日常的材料之中的社会叙事。他带着对构建和分配的兴趣,通过解构我们所熟悉物件,从而对局部个体与其整体之间的形式关系展开分析。他的探索将可能性与平凡日常相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普通物件和常规互动全新而超然物外的观看方式。


另一组作品《在一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以及《1 & N 把椅子》,以不同的方式向著名观念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创作于1965年的经典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发出对话。此作品被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永久收藏。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一把和三把椅子》展览现场,约瑟夫·科苏斯

摄影:Mali Olatunji,图源MoMA


1965年,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将一把椅子、椅子的放大照片以及词典中关于“椅子”词条的说明文字复印出来,三者并置——椅子即为本体,照片象征着人的形象思维,文字象征着人的语言逻辑思维。这三部分很直白地表达了对可视的形的轻视,和对内在信息、观念以及意蕴的重视。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在一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施勇,1998,照片、文字说明板、椅子、录像,照片:142.5 × 87 × 3.5 cm,文字介绍板:80 × 80 × 3.5 cm,折叠椅:117 × 44 × 12 cm,录像:1分25秒,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其中,施勇的作品借用约瑟夫·科苏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的这件作品作为本计划设想的基本出发点,不仅因为它是一件概念作品,也因为它是一件在西方当代美术史上具有话语权力的作品。


在其上,再加上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的概念,椅子原有的自我概念就必然地转换为一个作为椅子与所坐人之间互文性质的概念。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施勇作品《在一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局部

图片来源:知美术馆


并由此使我们进入到一个现实的层面:那种所谓多元性,差异性文化策略保护下的交流现实:在中心与非中心彼此愿望获得保证下的一个如何提供有效性舞台与一个如何制造合法性表演的当下文化背景。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1 & N 把椅子》,菲托 · 萨格雷拉,2017

木椅、屏幕、自动捕捉摄像头、定制软件、认知计算引擎,尺寸可变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而来自哥伦比亚的80后艺术家菲托·萨格雷拉(Fito Segrera)的《1 & N 把椅子》,同样借用了约瑟夫·科苏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1965),几乎完整地保留了科苏斯作品中的视觉语言和元素构成,进而将观众锚定在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和艺术空间中。这件作品是对我们这个混合社会中现实、感知和认知概念的重新评估;一个由人工和自然智能组成的世界。


《1 & N 把椅子》在科苏斯的作品上呈现了一个新的技术智能层。其结果是一个自治系统,它使用计算认知来递归地解释它从视觉上看到的有问题的物体(物理木椅)和它理解的东西。这件艺术品作为《一把和三把椅子》的一种系统视觉散文形式,同时揭示了这些在线机器学习系统的各个方面,这些系统直接影响我们的真实感,但经常被人类用户忽略。《1 & N 把椅子》推断出这种算法模型背后的一些技术限制,并将其重新构建为一种人工想象和认知,从而呈现出一种新的混合现实。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一张桌子与两把椅子 1/2》

英格 - 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1992,铅笔、水彩、纸本

21 × 29.7 cm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一张桌子与两把椅子 2/2》

英格 - 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1992,铅笔、水彩、纸本

21 × 29.7 cm


透过奥尔特加的作品,在一层至二层的走廊之上,有三件一组精致的平面作品看似安静,实则是极富哲思、充满反叛力量的观念艺术作品,它们来自冰岛的女艺术家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Inga Svala Thórsdóttir)。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英格作品《一把椅子的30克》展览现场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英格觉得古往今来的艺术杰作都侧重处理视觉和形式方面的问题。粉状物品一目了然、形态清晰。她希望能通过这种存在方式,带出她对美学和形式以外的一些关注。《一张桌子与两把椅子》这组作品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磨成粉末,改变了它们日常的状态。两件精微的水彩作品正是记录了这一改变的过程,可以看到,在画面上方的小瓶子里,是磨成粉末的桌子和椅子。


自古以来,冰岛人民为求生存,一直在竭尽全力与大自然对抗,以免被大自然的力量踩为齑粉。她希望人与大自然之间,能够找到一种平衡。


这四件作品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杰出当代艺术家,从椅子本体的拆解出发,到由椅子产生的经典观念艺术、继而叠加中国当代艺术的维度、最终由最新的AI科技将椅子的观念进行重新的想象与认知,跨越到一个未知领域。对一把椅子进行了360°的拆解讨论。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台阶 F》展览现场,山本桂右

2008,石版,60 × 85 cm

知美术馆收藏


在《一把椅子,》展览中,策展人充分开启知美术馆建筑中时间与空间,横向与纵向的丰富动线体验的可能性,巧妙地选取了日本艺术家山本桂右的四件寂静空灵的作品作为图像性的索引,从一把椅子、两把、三把一直到四把椅子,层层递进、以椅拟人,如一位特别的向导在知美术馆四层的空间中带领观者进入展览铺陈的多个不同维度与潜在的对话关系。


#01

现代主义

与当代艺术

的对话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台阶 F》,山本桂右,2008

石版,60 × 85 cm

知美术馆收藏 ,致谢艺术家

摄影:MACHIKO IKEDA (由Gallery Shirakawa提供)


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艺术家组合孙原&彭禹创作的《亲爱的》是一件极具现场心理震撼力以及视觉冲击力的装置作品,曾在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展出。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亲爱的》,孙原&彭禹,2019,装置,作品尺寸:170 × 160 × 140 cm,型材尺寸:400 × 400 × 180 cm,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作品四周围挡着一层布满痕迹的玻璃,在其内部,放着一张白色大理石质地的椅子,造型来源于林肯纪念堂中的座椅。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亲爱的》,孙原&彭禹,2019,装置,作品尺寸:170 × 160 × 140 cm,型材尺寸:400 × 400 × 180 cm,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这是一种故意的隔离,强调着椅子与观众的距离。一根黑色的塑料管子从座椅的中心伸出,无力地靠在椅子上,并在突然的时刻毫无预兆地喷气抽动,如同一根鞭子,四处抽打着隔离的玻璃。随着观者的后退和抽离,管子随即缓慢恢复静止。在此过程中,端庄的宁静与具有破坏力的无序状态在静与动之间互相更替。艺术家似乎在用机器的方式进行一种隐喻,呈现出在抽离与共存之间狂躁、随机且又不可预测的动态恒常状态。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前:《亲爱的》,孙原&彭禹

后:《玩具系列》,贺慕群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与“冰冷的”《亲爱的》对视的,是一件充满温暖的作品《玩具系列》,来自中国现代著名艺术家贺慕群,她被艺评家认为是继潘玉良之后最杰出的华人女画家之一。贺慕群于 1965 年赴法,并在巴黎生活与创作长达 37 年之久,于1968 年巴黎的“女画家沙龙大展”中脱颖而出,荣获桂冠。在贺慕群一生的创作中,1960年代至 1970 年代初创作的《玩具系列》是极为重要的,其创作风格古拙浓厚、似鈍实趣、中西合璧、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感,是现代美术史序列中非常有分量的作品。画面中母子相拥、儿童嬉戏玩耍、描绘一家三口,一把椅子,其乐融融的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玩具系列》,贺慕群

1968,布面油画,130 × 97 cm

真宝艺术基金会藏品,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贺慕群的绘画并不随时代潮流而动,而是沉潜于绘画艺术自然朴素的初始,于日常生活中记录朴实无华却散发着生命美丽的景物,描绘生活中最普通、简单的事物:面包、蔬菜、水果、衣服、书籍、孩童……画家以一颗赤子之心真挚地表现它们。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坐在夜空中的家长》展览现场,毛旭辉

LYC 私人收藏,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坐在夜空中的家长》静静地端坐在《玩具系列》与《亲爱的》之间,这是中国当代重要艺术家毛旭辉创作于80年代末期的一件代表作品。毛旭辉是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也是西南艺术群体的领军人物。1985年至1989年间,毛旭辉号召云南、四川等地的众多艺术青年组织成立了以“新具象”为旗帜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在绘画中表现和歌颂中国西南地区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先锋运动“’85美术新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坐在夜空中的家长》,毛旭辉

布面油画,120 × 90 cm

LYC 私人收藏


毛旭辉创作的作品“家长系列”从他个人情感出发,将具象的事物转化为符号。他笔下的家长威慑而脆弱、强悍而空虚、严肃而荒诞。中心扩散的构图,难以计测的空间、强烈冲动的笔触、厚重单纯的色彩,营造出沉重、幽远的画面氛围。


在《一把椅子,》中,策展人将这三件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并置,在现代与当代的对话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强大的情感张力。


#02

个人空间

与社会空间

的对话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台阶 m-C》,山本桂右

2008,石版,34 ×60 cm

知美术馆收藏,致谢艺术家

摄影:MACHIKO IKEDA (由Gallery Shirakawa提供)


来自比利时的著名当代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的参展作品充满了童趣。在《儿童游戏》系列作品中,艺术家用镜头生动记录了世界各地孩子们的游戏,从尼泊尔的掷距骨到墨西哥的抢椅子,再到阿富汗的放风筝。在平和的村镇、紧张和冲突中,他都曾进行过影像记录,例如在伊拉克的雅兹迪难民营或被围困的喀布尔。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儿童游戏 12 / 音乐椅》,弗朗西斯·埃利斯,2012,墨西哥瓦哈卡,与Elena Pardo、Julien Devaux和Félix Blume 合作,5 分 5 秒录像,致谢艺术家,Galerie Peter Kilchmann(苏黎世)


这些视频呈现了孩子们充满想象的游戏和闲暇时光。无论是跳石头、沙堡、抢椅子、弹珠还是跳房子......游戏没有国界,作品通过孩子们的纯真之心探索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儿童游戏 12 / 音乐椅》展览现场,弗朗西斯·埃利斯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本次参展作品《儿童游戏 12 / 音乐椅》是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的抢椅子的游戏。整个片子展现了整个游戏欢快的过程,极具快乐的感染力。而当人们联想到其实在这艺术家记录镜头之外正是战争的残酷与家园的丧失,这些孩童由一把椅子所带来的游戏欢乐是那么简单而纯真,仿佛世间一切苦难从未存在。


艺术家也把这件作品分享在互联网上,也被全球很多美术馆、艺术机构、教育机构作为儿童公教活动的内容。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无题》,弗朗西斯·埃利斯,1997,金属片搪瓷、木板油彩,小幅尺寸:12.2 × 17.8 cm,大幅尺寸:90.6 × 123.2 cm,致谢艺术家,Angel Nieto 私人收藏,摄影:Maura Marvao


在埃利斯的创作实践中,他始终如一地将自己独特的诗意和想象力指向人类学和地缘政治问题,其核心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参与。艺术家将这描述为“一种由情节、隐喻、或寓言组成的散漫论点。”埃利斯的创作非常多元,媒介包括公共行为、装置、影像、绘画,内容包括在墨西哥和美国之间找一条尽可能最长的路线;在城市街道中推一块正在融化的冰;邀请广告牌画师临摹自己的绘画创作;用影像记录自己尝试进入龙卷风风眼;拿着一个漏油的油漆罐沿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边界步行;组织数百名志愿者移动一个巨大的沙丘等。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三岔路口》,厉槟源

2012,行为纪录、单频录像、椅子

椅子:60 × 65 × 90 cm

录像:3分28秒

与弗朗西斯·埃利斯作品相呼应的,是来自中国80后最活跃的行为艺术家厉槟源的行为影像记录作品《三岔路口》,这与厉槟源一贯使用的炮竹有关。艺术家用录像和行为艺术介入社会的不同领域,占据了城市、农村、自然环境或者后工业区,探索身体、物质和生存空间的联系。厉槟源于 2012 年在黑桥创作了《三岔路口》,如今“三岔路口”的街道及周围建筑已经成为了一片绿地,那里的一切都瞬间抹除,不可追寻、恍若隔世,成为历史。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前景:伯特·洛什纳作品《关系》

后景:时晓凡作品《BC07.JG71.HE02.05》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而在地重新创造的、来自德国的80后著名产品设计师、艺术家伯特·洛什纳(Bert Löschner)的作品《关系》与中国著名70后影像艺术家、电影导演时晓凡的两件摄影艺术作品则构成了一种有趣的时空对话。作品《关系》由两把玻璃纤维的椅子和一把橡木摇臂组成,好似一个家用跷跷板。


虽然椅子上空空如也,但观众很容易就联想到两个朋友坐在上面,一边来回摇一边聊天的美好场景。洛什纳以此强调家具的人性维度,尤其是身体与椅子之间紧密的关系。艺术家还巧妙地呈现了室内和户外空间、公共和私人空间的概念——作为20世纪一款经典设计的伊姆斯椅主要放置在室内,而跷跷板总是被放在室外。有意思的是,为了创作这件作品,洛什纳用玻璃纤维仿制了两把伊姆斯椅;而此次在知美术馆展出的《关系》,则是用了两把原版的伊姆斯椅子。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DH07.PP81.RK31.06》,时晓凡

2015,彩色相片输出,150 × 150 cm

真宝艺术基金会藏品


同样是空空如也,时晓凡的作品则呈现出一种似乎疏离的关系。洛什纳的椅子,强调家具的人性维度,尤其是身体与椅子之间紧密的关系;而时晓凡镜头下的椅子,通过一系列幽灵视角,通过捕捉一个空间、一个物体、一道光、一种色……探讨记忆的来源以及影像与记忆的关系,修补和激活记忆中那些逐渐衰退的影像。作品《DH07.PP81.RK31.06》拍摄于朝鲜的平壤饭店,作品《BC07.JG71.HE02.05》拍摄于甘肃玉门老城。这两幅作品均收录于作者2018 年的摄影集《似曾相识》(Familiars)当中。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椅子的纠缠(备忘录系列)》,詹姆斯·尼扎姆

2010,激光数码打印,152.4 × 121.92 cm

艺术家授权展览版


詹姆斯·尼扎姆 (James Nizam)的《椅子的纠缠》(备忘录系列)与《沟通》相邻相望。如果说诗意的意象是艺术家尼扎姆一直以来的追求,那么他创作的“备忘录系列”则很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前:《沟通,02012》,劳伦斯·马斯塔夫

后:《椅子的纠缠(备忘录系列)》,詹姆斯·尼扎姆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备忘录系列”拍摄于温哥华备受争议的小山(Little Mountain),在这里废旧的廉租公寓中,艺术家捕捉到了杂乱堆放的门框、废金属和各种废料。尼扎姆手拿 224 套公寓的钥匙,说:“我发现所有东西都被清理干净了。”他利用遗留下来的架子、椅子、灯泡、门和管道,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他说:“这景象美丽又衰败,我希望人们能向它发出疑问。”尼扎姆拍摄的每一个空间都已不复存在。那些转瞬即逝的创作对象都会在不久之后被摧毁。尼扎姆的作品,让我们重新去审视、反思日常生活中好似习以为常、被随意丢弃的物件与景象。


#03

艺术与自然

的对话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台阶 G》,山本桂右,2008

石版,60 ×85 cm

知美术馆收藏,致谢艺术家

摄影:MACHIKO IKEDA (由Gallery Shirakawa提供)


知美术馆位于成都老君山脚下,自然是知美术馆永恒的风景与作品。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被放置在美术馆户外水中的椅子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位于知美术馆二楼的“茶室”之中、来自英国的声音艺术家秦思源受邀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互动声音装置作品《椅声》带给人意外的感官体验。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展览委托创作作品:秦思源《椅声》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的“茶室”具有一种特殊的冥思式的建筑语言。一个带有钢质框架的矩形玻璃结构,从外面看整个空间,像一个可以进入的极简艺术作品。房间是完全透明的,里面的人一览无余,他们既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同样是建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屋子被水环绕,从内向外看则有一种令人平静的心理效果。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展览委托创作作品:秦思源《椅声》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这个空间还有特定的物理属性:一个玻璃盒与一个标准的展览空间明显不同,特别是它与声音的关系。《椅声》是探索这个空间的心理和物理维度的一件作品。六把椅子被放置在房间内,参观者受邀使用它们。由于没有任何东西可“看”,参观者自身便成为了展品。但当他们坐下来,藏在椅子中的音箱会发出相移低频音。坐在椅子上的人的整个身体都能感到震动,制造出一种清晰的物理体验。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四川现代舞蹈团《婵》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此外,相移意味着声音与玻璃和空间形状的共振频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互动。由于每把椅子的频率都不同,不同的椅子的音色相互之间发生反应、与空间发生反应,坐在椅子上的人同时亦在体会这些物理的声学现象。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家庭》展览现场,何翔宇

2020,木、铁、天然橡胶、聚丙烯、合成树脂清漆、丙烯酸漆

72(H) × 74 × 47 cm,12(H) × 13 × 7.3 cm

致谢艺术家,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步出“茶室”,偶遇何翔宇的作品《家庭》。在《家庭》中,何翔宇将两把椅子拼合,以日本锯及其他工具锯去了椅子的双腿,并在空当处添加与实物完全一致的微缩复制品。由此,在原始的功能性之外,椅子又呈现出另一种开放性:一个有关假想的身体、地位、权力与阶级构成的空间。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家庭》展览现场,何翔宇

2020,木、铁、天然橡胶、聚丙烯、合成树脂清漆、丙烯酸漆

72(H) × 74 × 47 cm,12(H) × 13 × 7.3 cm

致谢艺术家


《家庭》眺望着远处的老君山。一大一小的两组椅子——这看起来荒诞的结合扰乱了现成品与手工制品的清晰分野,扰乱了属于物件本身的、因磨损消耗而写就的历史时间,也以一种拟象的方式陡添了一个奇异的“全家福”图景:这个家庭中没有谱系关系,没有传承与演变,在其中运作的仅为纯粹的重复性。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快感穿过肉身-3》展览现场,杨振中

2012,装置 按摩椅,152× 67 × 86 cm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在通往知美术馆三层的走廊上,一把从墙面突出来的“按摩椅”正对着美术馆的玻璃幕墙。这是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杨振中的创作。作品《快感穿过肉身-3》这把被褪去外皮的“按摩椅”被固定在墙上,你可以直接看到裸露的“内脏”是如何进行工作的——每当有人经过,各部件就会启动、仍然按照已设定的程序进行揉捏、轻敲、震动等规律动作,带来意想不到的观展体验。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快感穿过肉身-3》展览现场,杨振中

2012,装置 按摩椅,152 × 67 × 86 cm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与《椅声》相呼应,中国影像艺术的先行者及重要代表之一王功新受邀为展览特别创作的作品《五观》,带给人新的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视角与纬度。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展览委托创作作品:王功新《五观》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摄影:卡罗尔,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一把日用的木椅,以单腿支地为轴的型态顺时针旋转。轴心的上方,悬挂的五台电视屏以五种不同的视角呈现影像景观,并与下方的转椅同步地旋转。电视屏幕上展现的内容是城市中的高楼、汽车、大自然的森林、湖泊的剪影等等,艺术家试图通过同速动态的方式,整合上下物体及视觉空间的建构,探讨作品中被隐退的主体——人的“在场”显现的可能。


#04

与自己的对话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光,时间,寂静 no. 21》,山本桂右

2001,石版,60 ×85 cm

知美术馆收藏,致谢艺术家

摄影:MACHIKO IKEDA (由Gallery Shirakawa提供)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沟通,02012》展览现场,劳伦斯·马斯塔夫

2012,Arduino 微控制器、红外传感器、可变尺寸的椅子(2 到 8 把椅子),尺寸可变

摄影:卡罗尔,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进入到知美术馆的顶层,偌大的空间中,几把白色的塑料椅子不规则地散落着,好像一个戏剧现场,正在等待开场,亦或剧已落幕?


这其实是来自比利时的70后艺术家劳伦斯·马斯塔夫(Lawrence Malstaf)的互动声音装置作品《沟通,02012》。几把振动的椅子,在空间中缓慢移动,同时它们也在随机地转动着,似乎在用轻柔的嗡鸣彼此寻找和对抗着。当观众经过时,椅子会犹豫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尝试转动出不同的图案轨迹。这些轨迹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装置运作的过程中,会自发生成新的组合关系和行为。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沟通,02012》展览现场,劳伦斯·马斯塔夫

2012,Arduino 微控制器、红外传感器

可变尺寸的椅子(2 到 8 把椅子),尺寸可变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劳伦斯·马斯塔夫的作品立足于视觉与戏剧交界处。他的装置作品和表演艺术着眼于运动、偶然性、有序与混乱,希望能为观众创造出沉浸式的感观空间。他还创作大型可移动环境,关注空间与方向定位,以观众作为联合表演者来共同完成作品。他的项目灵感或出发点来源于物理学与技术,并以此来激活装置。劳伦斯·马斯塔夫曾多次获得艺术及前沿科技领域的国际奖项。另外,在舞蹈表演与戏剧界,他也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舞台场景设计师。


在三楼的静谧一角,有一件安宁的作品。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前景:王功新作品《五观》

后景:秦一峰作品《2014/05/06 11:15 晴》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这件参展作品,远看上去是一片黑灰色、似空无一物,走近仔细观看后才会发现被拍摄的对象是一个反置的中式香几,这其实也是秦一峰的藏品——明代的独面香几,素工、铁力木。


艺术家始终相信器物背后是有精神的,好似缓缓展开的内心独白。创作者秦一峰既是艺术家,又是明式素工家具的藏家与研究者。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2014/05/06 11:15 晴》,秦一峰,2014,纸上微喷、8 ×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自然光 曝光 8'、框 126 × 152 cm,展览形式可变,致谢艺术家


实物四根腿足均有残损,秦一峰选择了其中一根腿足与独面连接并反向放置,腿足上方留出的空间尺度正是它残损的部分。艺术家以8×10英寸大画幅负片在多种天气条件下反复拍摄反置的香几,保留底片作为记录,并选择最具细节的一幅以原始的负片效果输出。此时时间和空间均被极致压缩至同一平面,呈现出一个正的“椅”形结构。


“了解自然规律,不追求雕花装饰,而追求事物核心,这是我选择它的前提”——素工家具全无雕饰,一件木质器物得以回归自己作为一颗树木的生命本质。凝视秦一峰的作品,仿佛在提示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剥离表面虚浮,回归本心本质。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展览至此,呈现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如果《一把椅子,》可以打开一个时空,让我们共同进入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动态的时空。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一把椅子,


策展人:陈超


椅子作为一种带倚靠结构的坐具,日常地与各种身体产生着密切来往。当我们讨论椅子时,它是具体而模糊的。我们似乎可以描述它的样子,度量关于美和工艺的体感,但却因为亲近而很少能阅读到它作为另一个身体对于实施者的塑造。借由讨论椅子作为一种功能物品自诞生以来与人类社会的互为关系,公开地提取这层间质,拉近放大结构与结构的连结,物与人的映射,以及彼我相赋的物/人格。如果说椅子是表达的中介,每把椅子的背后都藏着一个被椅化的人,那椅子的万象即人类的万象。


在这个关于椅子的展览里,我们会参与到一个以无限的清单作为策展结构的生产方式,以及一个由椅子所连带的问题集合。它不为阐述观点或表明立场,而是一种体验的时间,就像无限制讨论的开口,使展览非预设性地产生多维度的对话。用翁贝托·艾柯的话来说,清单可以构成秩序,也可以构成对旧秩序的挑战。一份作品清单,当阅读方式发生改变,就会派生出视觉的清单、形式的清单、属性的清单、本质的清单、诗性的清单,甚至是非正常的清单。每件椅子作品既独立发声,又在椅子集合中互相作用,互为语境关联,共同实现“椅”与“倚”的不及备载。


打造这把椅子,对我来说是兴奋而煎熬的。从“椅子”磨掉的一角到被拆裂分离的《H.L.D.(高、长、深)-汇合处》,到任由《亲爱的》鞭挞自己以及周围,直到被《椅声》低频的震颤穿透身体,眼见这场于《椅子的纠缠(备忘录系列)》搅动知觉和动情的团块,《沟通,02012》联结了空间万象又消于空白无物。作为一个笨拙的邀请者,我将不能相加的东西放在一起,吱嘎作响。


“椅(倚)子季”

暨第一幕大展《一把椅子,》

10月1日面向公众开放

故事从《一把椅子,》开始

联合呈现:花样年·知美术馆、城集设计

指导单位:成都市新津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新津区梨花溪文化旅游区管委会

策展人:陈超、于海宁

时间: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4月10日(每周三至周日10:00-17:00,16:30停止入场;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以官方发布为准)

地点:知美术馆(成都市新津区君山路1号)


知美术馆

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

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此同时,“知”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已知朝向未知,从眼前朝向无限。因而,知美术馆还将探索人自身的灵感与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

(以上文图由知美术馆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马斯   新津   约瑟夫   劳伦斯   椅子   美术馆   艺术家   装置   现场   关系   艺术   故事   系列   作品   旅游   图片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