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沟大院长大的孩子们

来源:军旅警营

西沟大院长大的孩子们

在我的记忆里,永远也抹不去西沟这个名字,那里的一草一木,已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底。

在我的梦乡里,总会浮现出一幅跳跃的画卷,那里的山山水水,留下我成长的踉跄足迹。

我轻轻启开自己记忆的心扉,在我眼里绿色军装,永远是西沟一道最美丽的流动风景……

我们这些“五零后”出生的部队子女,当年随着父辈“转战南北”,六七年从旅顺到通化仅驻扎三个月,就又开拔到凤城西沟安营扎寨。

我们从城市到大山沟,并没有感觉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失落。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埋下了那颗“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种子已生根发芽。

或许西沟故名思义,就是位于西面的大山沟吧?似乎也没有什么典故探究!记忆中的西沟,就像一个人的手掌自西向东依次“政治部、司令部、后勤、卫生科,分布在“五指”缝间。

每天清晨,司令部俱乐部的大喇叭,都会响起嘹亮的起床号,一次次唤醒我们童年的梦。晚上我们又会在熄灯号声的摇篮曲中安然入睡。

西沟大院长大的孩子们

六十年代一场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席卷中国。“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诗词,在那个年代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军营大喇叭里播放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歌曲,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全国上下到处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文化大革命走向神坛的毛泽东。发表一句最高指示,军营里就会锣鼓喧天热血沸腾。

还有那飘扬在我们胸前用“革命烈士鲜血染成红旗一角”的红领巾,已被“红小兵”臂章所取代。课本里“封资修”内容,统统被打入“冷宫”。我们就像一个个小神童,能倒背如流一本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并且活学活用。每当遇到困难,耳边就会想起毛主席的教导.....

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头,一部电影,一场节目。就能囊括我们全部的“夜生活”。

每当我们听到有慰问团来演出,尽管节目是看过无数遍的京剧样板戏,但我们还是早早守候在礼堂门口,死皮赖脸溜进礼堂黑暗角落百看不厌。

每当我们放学后看到礼堂前操场挂起银幕,我们就连蹦带跳跑回家匆匆吃口饭,又欢天喜地拿着小板凳去占地方。尽管看露天电影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寒风刺骨。但我们对那几部翻来复去的老片子,仍然看得乐此不疲情有独钟。有时如果去晚了,我们就坐到银幕后面,虽然“本末倒置”,但我们看得还是那样如醉如痴,津津有味!

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不像现在的孩子。男孩子玩的“长枪短炮”琳琅满目。女孩子的洋娃娃,也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玩起电脑游戏来无师自通,一个个都是网络神童。而我们那时,男孩子拥有一把弹弓,几个玻璃球,几张烟盒叠的纸牌,就可以玩的昏天黑地。女孩子拥有一卷橡皮筋(旧电线剥的皮)一个鸡毛毽,在地上画个“攻城”,足以让我们“疯”的废寝忘食。如果谁能再有几本小人书,或许多漂亮的糖纸。哇,那真是很奢侈,牛的不得了!

尽管我们玩的天性桀骜不驯,但我们小小年龄,也知帮父母分担家务。放学回家,我们剁菜喂鸡鸭,和煤掏炉灰。为辛苦上班的父母做好饭…男孩女孩一样,都是里里外外一把手!

暑假里,每当雨过天晴,一个个“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箩筐,兴高采烈上山岗”,榛蘑,松蘑,鸡蛋蘑漫山遍野。转眼功夫,一筐纯天然绿色野味就会在我们饭桌飘香。啊,那鲜味“牙祭”让我至今想起还流口水......

寒假里,我们几个要好的女孩子相约上山打疙瘩头(树根),我们那时不知什么是劳累,什么是害怕。翻山越岭。砸满一麻袋,再连背带拖“滚”下山…

那时的我们真有一种“原生态”的单纯快乐,无忧无虑。就像一张白纸,素描着我们童年的美丽图画。尽管没有色彩绚烂,没有浓墨渲染,但却是最真实最天真的原生态!

小学毕业后我们升入凤城“最高学府”一中,在一中西沟孩子最明显标志就是,无论男女一个个未发育成熟的身体,都裹着不合体的肥大“黄皮”。穿上这身戎装,再臂戴红卫兵袖章。曾引来无数地方同学羡慕的目光。

西沟距凤城一中有十几华里,冬天部队派大解放或嘎斯车接送我们上下学。三九寒天陡坡雪滑,汽车常常熄火,我们统统被赶下来推车。往往是我们女孩子在车后奋力使劲推,男孩子却在前面虚张声势呐喊。总是汽车早已着火发动前行了,女生还在车后傻傻卖力推,而男孩子早就站在车驾驶室两旁踏板上偷着乐。寒冬腊月部队领导怕冻坏我们这些“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大卡车上支起帆布帐篷为我们御挡风寒。可有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坏男生,恶作剧的把帐篷揭掉一半。以此划为“三八线”,男女上车抢占“阵地”往往是我们女生占领后,男生却在明处对我们在暗处的女生推搡脚踢。个别坏小子还把老实巴交的男生推进女生堆里,女生又尖叫着把他推出来。在上下学汽车行程中,几乎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场男女生明争暗斗的“惊怵”镜头,释放着少男少女青春期的骚动和刺激!

夏天我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部队担心我们太娇气演变成“封资修”后代,让我们徒步上学,家庭条件好的可以骑车代步。

我们的初高中四年,是在动荡中走过来的。张铁生的一张白卷,黄帅的另类答题。都对我们的学业生涯有“划时代”影响!

七五年,我高中毕业了(七十年代,高中也算是高学历),每当我面对自己那张高中毕业黑白合影照片久久凝视,似乎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震撼。

75年高中毕业,我们别无选择。满怀一腔青春热血,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这届西沟的孩子,展开刚刚丰羽的翅膀,像小鸟出笼,飞向农村的广阔天地…

我们这代人,曾经拥有一个跳来跳去的少年时代。这是一段奇妙的红色岁月,充满了浓重的政治气味。那时虽然物质生活很贫乏,但我们却比现在的同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我很奇怪,我们那时没有学校和家长双重压力,毕业后又下乡历经“蹉跎岁月”依然人才辈出。而现在的孩子“填鸭式”的教育。犹如一台电脑,内存过大,似乎影响了“网速,偶尔还会“死机”。我更怀恋我们那个年代,有属于孩子天性的自由快乐!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或许散养的生灵,比圈养的动物更有灵性!

如今,人们都在抱怨生活中真情越来越少,亲情也越来越淡薄。在繁华似锦的城市,在灯红酒绿醉梦人生的动态,在尔虞我诈的官场,在追逐名利天平上,我们都很难拥有儿时久违的一种叫做“真诚”的东西了!

在那遥远已荒凉的西沟,我仍能寻觅到我们年少的足迹,仍能回味到三十多年前一颗颗青涩果子的酸甜,仍能闻到大山深处含苞怒放芍药花的芬香,仍能听到伴随我们长大的军沟那嘹亮军号声…

时光,就像一张旧唱片。缓缓的转动,缓缓的诉说着我们西沟里长大孩子的故事。

当年那些调皮捣蛋的“坏小子”,如今在和平年代,已成长为屡立战功的校官。当年那些柔柔弱弱的女孩子,也不乏一批新时代“弄潮儿”的翘楚佳丽!

我们已届花甲,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享受着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四季轮回,花开花落。人生繁衍,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

西沟长大的孩子们,你们还记得我娓娓道来这曾经的“鸡零狗碎”陈年往事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凤城   司令部   文化大革命   封资修   山沟   嘹亮   礼堂   大院   男孩子   部队   童年   女孩子   当年   年代   女生   孩子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