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战粉碎日军“扫荡”的故事

来源:费县政协

山东抗战粉碎日军“扫荡”的故事


一、大柏山战斗

大柏山是蒙山东麓的一座山峰,山势险峻陡峭,位于费县汪沟镇东北,临蒙公路西侧。海拔246.1米。

1940年9月17日,日本侵略军纠集1.5万余人,分南北两路向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秋季“扫荡”。南路“扫荡”之敌一部,侵占了刚举行过山东各界联合大会的青驼镇,并修筑炮楼,安设据点,成为插在根据地中心附近的一颗钉子。

为消灭敌人,解除对根据地的威胁,八路军山东纵队主力和地方武装对日伪军据点发起大规模破袭战。

10月1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旅长王建安,指挥所部第1团包围青驼据点。临沂日军闻讯北上增援。18日,王建安命令将围攻青驼的任务交给特务1团,令1团火速占领大柏山地区,封锁临蒙公路阻敌北上增援,确保青驼战斗胜利。

团长李福泽令第1营坚守主峰,第2营为预备队,第3营协防。北援日伪军500余人行至大柏山下,一营营长首先将走在前面的日军军官击落马下。此时,所有机枪、步枪同时开火,手榴弹雨点似地飞落敌群。顿时,敌群中血肉横飞,伤亡惨重。日军慌忙后撤,重整旗鼓,向大柏山连续发起两次冲锋,均遭痛击。大柏山牢牢掌握在第1团手中。日军稍作整顿,变换了进攻路线,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冲锋。第1营以1个连守在主峰,另2个连埋伏在山腰敌人攻击路线的两侧,待敌人刚一接近,两侧夹击,打得敌人尸横遍野,狼狈下撤。时至下午4时,敌已无反击之力,退至主峰下两个小高地,企图固守待援。李福泽令第3营迂回包抄,截断敌退路,令担任预备队的第2营也投入战斗。战至19日拂晓,旅司令部传令,青驼据点已克,第1团阻击任务圆满完成,立即撤出阵地。此战,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

二、聂家庄战斗

1941年1月4日,驻费县城日伪军出动1000余人,向驻聂家庄一带的八路军第115师机关、费东县党政机关进行袭击。次日晨,日伪军由白埠、武家汇等村分4路向聂家庄一带进攻。第115师了解敌情后,在聂家庄东北山庙前至东河岸一带设伏。待敌军由聂家庄东侵至邱阳、薛庄一带时,第115师伏击部队集中火力,突然向敌发起猛烈攻击。日伪军突遭此猛烈火力攻击,蒙头转向,慌忙撤退。伏击部队一阵追击,敌狼狈逃往费县城。此战,共毙伤敌60余人、战马10余匹。缴获武器弹药一宗。

三、留田突围

1941年11月,日军推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调集4个师团和5个独立混成旅团共5.3万余人兵力,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进行长达两月的大规模“扫荡”。

11月3日,集结于临沂、沂水、蒙阴、平邑、费县等地的日伪军,开始多路多梯队地分进合击。4日拂晓,日军首先偷袭驻沂南马牧池的山东纵队机关,经激战,转移石莱根据地,跳出敌合围圈。同日,八路军第115师机关和山东分局机关从青驼寺转移至留田、钮家沟一带。5日,日军从临沂、费县、平邑、蒙阴、沂水、莒县出动2万余人的兵力,采取“铁壁合围”,即所谓“全面包围滚进推行”战法。在7架飞机、10辆坦克、数10门大炮配合下,分多路向临沂北的青驼寺、孙祖、留田地区进行合围,企图聚歼中共山东分局和第115师等领导机关。同时,敌根据以往“扫荡”时八路军多向滨海地区转移的规律,在沂河沿岸的河阳、葛沟一带预伏重兵,布成口袋待我向东南转移时予以歼灭。

此时,山东分局、第115师等机关共有5000余人,而战斗部队只有第115师特务营和山东分局1个警卫连。在敌合围圈迅速缩小,步步紧逼,形势危急严峻之际,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八路军第115师政委罗荣桓,于5日16时召集领导会议,认真研究了所获全部情报。根据敌情,若向东转移正中敌计;北面敌正疯狂地向南压来,且有顽军阻挡,若北移,必受敌顽夹击;西南面敌兵力正向中心区合围,后方必定空虚,正闪出了突围的空隙。罗荣桓集中大家意见后定下决心:向西南突围。

黄昏后,日军在留田周围燃起堆堆大火,枪声、炮声、马嘶声不断传来。山东分局、第115师机关及师特务营开始突围。罗荣桓亲率特务营1个连为先导,亲自侦察情况,选择突围道路。陈光走在司令部前面。6日凌晨,突围部队没费一枪一弹,从留田西南铁山子附近,距日军1.5公里的间隙中迅速隐蔽地通过第一道封锁线;接着又在距日军2.5公里的间隙中通过第二道封锁线。第三道封锁的敌兵力空虚,较易通过,从而跳出日军合围圈。后转向西,到达费东县的埠山庄村(今属费县汪沟镇)宿营。6日晚,朱瑞率山东分局机关和部队,经王家沟、下草沟向西;罗荣桓率第115师机关经桃花店子、汪沟、后楼向西,到诸满以西的黄埠前一带驻扎。

这次突围成功,没费一枪一弹,无一人伤亡,使八路军由被动变主动,由内线变为外线,改变了不利态势。随军突围的德国共产党员、著名记者汉斯·希伯,写文章称赞这次突围是“无声的战斗,神奇的指挥”。

四、石岚伏击战

留田突围之后,为减轻日伪军对根据地中心区的压力,八路军第115师政委罗荣桓,巧施调虎离山计,在石岚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将日伪军“调”出根据地。

1941年11月8日,罗荣桓命令师特务营,埋伏在石岚附近,消灭由垛庄等地而来的押运牲口、粮食等物资的日伪军。并要求:“动作要快,要打得狠、声势大,打了就撤。”次日一早,师特务营副营长黄国忠率队到预定设伏地点。伏击区位于石岚到马头崖之间的山沟里,中间一条沙河,顺河北上直至黄草关口,向下只有一个出口到薛庄。两侧高山耸立,树木茂盛,便于隐蔽。特务营2个连分别占领两侧有利地形,待机歼敌。

特务营为贯彻“打得狠、声势大”的意图,把全营轻、重机枪集中使用,组成密集交叉的火力网。又把全营司号员集中起来。特务营战士在纷纷细雨、凛冽寒风中,匍匐在冰凉的岩石上、草丛中,忍受着寒冷的袭击,从早晨一直等到黄昏。果然,一队日伪军,押着“扫荡”中抢来的各类物资,断断续续、零零散散地进入伏击地区。当最后1名日军进入伏击圈时,随着一枚红色信号弹的升起,步枪和轻重机枪一齐喷出火舌,手榴弹在敌群中猛烈爆炸,冲锋号在各个方向同时吹响,伴随着呐喊声,爆炸声,如山崩,似海啸。埋伏了一整天的八路军战士,以泰山压顶之势扑向敌群。毫无思想准备的日伪军突遭袭击,顿时手足无措,人仰马翻,乱作一团。经半小时激烈战斗,300多日伪军当场毙命,押运的全部物资被缴获。

石岚一战,日军好像发现了八路军的主力。次日,进犯到青驼、垛庄等根据地中心的日军,纷纷外撤到根据地外线寻找八路军主力。从而减轻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压力。

五、大古台突围

1941年11月15日,八路军第115师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由蒙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大古台村一带。17日晨,发现日军骑兵到这一带侦察。午后,日军飞机1架在这一地区盘旋飞行。下午,第115师派出的侦察员报告:上冶等地的日伪军正向大古台方向运动。第115师政委罗荣桓等领导当即判断:敌人将于夜间合击大古台,应连夜转移。

部队、机关摸黑翻山越岭,攀崖过沟,半夜摸到临(沂)蒙(阴)公路。侦察员发现:沿临蒙公路的一些村庄住上了日伪军。部队绕过驻有敌人的村庄,正要穿过敌人的临蒙公路封锁线,一名当地被迫给日伪军当向导的农民甩开敌人,跑过来,发现八路军的队伍,赶紧报告说:“后面来了成千的鬼子。”部队很快传出口令,就地隐蔽。一会,果然汉奸队来了。随后,就是日军大队,约1小时敌人离去,部队继续前进。近天亮时,大雾弥漫,转移队伍借大雾的掩护,顺利越过临蒙路封锁线,进入安全地带。此后,才听到大古台方向响起了连续不断的枪炮声。好长时间后,敌军方知扑了空。大古台突围又是一次没有任何代价的“无声战斗”。

六、大青山突围

1941年11月28日,抗大第1分校奉命返回沂蒙根据地中心区。29日,陆续进入大青山西侧的费东县大古台、胡家庄一带宿营。

30日凌晨,对大青山地区进行分区“清剿”的日军1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就包围了这一地区,并与抗大第1分校的警戒人员接上了火。这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第115师机关以及山东姊妹剧团、《大众日报》社、医院等单位的近2000人也误入敌人合击圈。

凌晨接敌 激战日军 抗大第1分校第5大队第1中队,由驻地北石门村转移到蛤蟆石沟村时,岗哨首先发现敌情,并很快与敌人接上了火。第1区队在区队长李国栋带领下,首先冲出村子,抢占附近高地,突然遭到已占领山头的日军机枪扫射,伤亡七八人。第1区队边组织还击边向村东高地撤退。这时第2、3区队也冲出村子,在村西山坡上与敌展开激烈战斗。整个山坡一片火海,枪炮声、手榴弹声交织响成一片。学员们边打边撤,9时许,撤到大古台南山。校长周纯全命令:“你们在这里坚守,掩护突围!”这时有百余敌人正在半山坡上向第1中队阵地猛攻,对面猫头山上敌人也用机枪作远距离射击。混战中,第1中队第1区队第2、3班与第1班及第2、3区队都失去了联系。战斗中发现右翼山东分局警卫连的1个班也在与敌激战。两阵地靠拢合力战斗,由第1中队统一指挥。敌人一步步逼近阵地,战斗越来越激烈。中队长文金和挥动驳壳枪向敌连射,突然敌人子弹打伤了他的颈部。第1中队却牢牢地将敌人钉住,成功地掩护了校领导机关转移。

驻杨家庄的第2中队最后进入驻地,大部分学员刚进村宿营,第9班尚在村外待命。突然,村北山口方向传来枪声,中队长邱则民立即命令第9班上山阻击敌人。第9班立即出击,全班分成2组,交替掩护前进,冒着敌人猛烈的火力抢占了燕子山。第9班居高临下,有力地阻击敌人使其不能前进,他们坚持了2个多小时,直到校部和大部队撤出驻地,向大青山一带转移。他们边打边撤,向大部队靠拢。

临危不惧 指挥若定 就在第2中队听见枪声,令第9班阻击敌人之时,侦察兵刘春飞速向校长周纯全报告了敌情,校首长迅速部署,下达战斗命令,令驻胡家庄、大古台及附近村庄的部队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准备迎击敌人。

抗大第1分校警卫连、侦察队和第5大队迅速抢占了胡家庄、大古台南的高地,修筑工事阻击敌人。当抗大第1分校大部队从大古台、胡家庄撤出,进至大青山西北脚下的南涝坑村时,发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第115师机关以及姊妹剧团、医院等单位的约2000人也在这一带运动。

从北面上来的三路敌兵近1000人,在胡家庄、大古台一带汇合后,立即向胡家庄南山发起攻击。大青山东南侧由青驼出动的日军,南边由石岚方向出动的日军,以三路纵队,快速向大青山接近。

抗大第1分校校长周纯全、政委李培南,训练部长袁也烈、副部长闫捷三等决定,立即向西越过沙河,向洋山(今为费县塔山)方向突围。周纯全命令阎捷三带警卫连和校部人员先冲出去。接受任务后,闫捷三勇敢地挑起了率先杀出重围的重担,立刻组织突围队伍,以最快的速度冲过河谷开阔地。到达山坡时,他又命令警卫连成梯次队形,向敌人猛烈射击。占有地形、兵力优势的敌人,在强大攻势面前,纷纷向两翼溃散,敌防线终于被撕开了一个突破口。为牢牢控制突破口,闫捷三又指挥警卫连回头向两翼敌人还击,掩护大部队通过突破口。

在校长周纯全的指挥下,阻击部队灵活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打击敌人,掩护部队突围。周校长命令部队:“要沉着,等敌人靠近再打。”第5大队报告:“我伤亡很大,子弹也快打光了,请求增援!”周校长命令:“无力增援,要拼死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告诉陈华堂(大队长),要丢了阵地,叫他提脑袋来见我!”

侦察队随周校长从胡家庄南山撤下来,向西边转虎山前、金家沟方向突围时,南边梧桐沟的敌人已包围上来。胡家庄的敌人也从南山西边迂回过来,金家沟的山包上也出现了敌兵,并在继续缩小包围圈。敌人的枪炮顺着李行沟由上到下,反复对突围的人群狂轰滥炸,炮弹不时在周校长附近爆炸,密集的子弹从身边穿过,有时打得身边的石头啪啪乱炸。周纯全毫不顾及这些,依然指挥若定。

跟随周纯全突围的只有警卫班3人、侦察班5人,而且已无子弹,情况十分危急!这时侦察班副班长刘钢从牺牲的战友身上找来了8颗手榴弹、30多发子弹。周校长激动地说:“有这些手榴弹,我们就能突出去!”

侦察班长丁云令副班长刘钢和侦察兵周祥保护首长,自己和另外2个侦察兵迂回到敌人后边,打击敌人。丁云等3人随即冲向转虎山前,正面临敌人在胡家庄南山西坡的1挺重机枪、2挺轻机枪的封锁。他们灵活利用地埝作掩护,匍匐前进,趁敌人机枪换梭子的瞬间,猛冲出去。途中又用手榴弹炸死了封堵路口的5个日本兵,接着打掉了敌机枪火力点。刘钢等保护着校长突出了敌人的重围。

危难受命 浴血阻敌 担负掩护任务的抗大第1分校第5大队(军事大队)第2中队在队长邱则民、指导员程克的率领下顺山沟向南运动。在接近第一道山梁时,敌人已抢占了两边的山脊,一齐向第2中队射击。队长邱则民、指导员程克各带1个区队跑步进入阵地,占领有利地形,迅速构筑工事,阻击敌人。程克带领的区队共40多人,坚守在李行沟南的356高地。程克很快做好了坚守阵地的部署,要求大家人在阵地在,一定要坚持到大部队胜利突围。程克指挥学员们连续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阵地前敌人尸体成堆,血迹遍地。学员伤亡也在不断增加,子弹越来越少。敌人依靠火力兵力的优势,进攻一浪高过一浪,程克的阵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天已过午,学员们自凌晨开始激战,粒米未吃、滴水未进,但谁也没觉得饥饿,更无人叫苦。当他们看到,用自己的流血牺牲,掩护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第115师机关和抗大同学们冲破敌人合围的“铁壁”,顺李行沟、梧桐沟胜利突围,一张张刚毅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敌人见大部队已突围西去,便丧心病狂地向掩护部队发泄。程克他们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报复目标。程克带领的区队仅剩下10余人,子弹、手榴弹已所剩无几。他们边打边撤,最后撤到李行沟村西头一家庭院前。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石块还击敌人;刺刀拼断了,就用枪托砸。敌人从四面八方围攻上来,威逼程克他们投降。程克和战友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坦然面对敌人乌黑的枪口和带血的刺刀。突然,程克一跃而起抱住靠他最近的1个日本兵,那日本兵刚要挣扎,程克狠狠地咬住了他的耳朵,随着一声绝望的嚎叫,耳朵掉在了程克的嘴里。另外1个日本兵端起刺刀朝程克背后狠命一刺。程克牺牲了,他的嘴里仍紧紧咬着那个日本兵的耳朵,两手紧紧箍着鬼子的上身。程克的壮举,带动了其他学员,都像程克那样,用自己的双手、脚和牙齿与敌人扭打在一起,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中队长邱则民、副中队长汤世惠带的1个区队在大山顶(658高地)北侧阵地阻击敌人。他们凭借有利地形,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毙伤许多敌人。后来,这个区队的学员大都牺牲,邱则民也身负重伤。机枪手牺牲了,邱则民抱起机枪猛扫敌群,子弹打光后,就用手榴弹、石块同敌人拼杀,最后陷入日军重重包围,他毅然砸毁机枪,跳下山崖壮烈殉国。

抗大第1分校第2大队,按学校领导命令,于11月29日移驻大青山地区。30日凌晨,发现敌情时,部队正在大青山东面的山凹里隐蔽待命。

占领大青山主峰的敌人,以密集的火力向突围人群射击,第2大队向东南突围的路线被阻断。大队部和其余部分学员被卷入向西南突围的人流中。这时,大队教育处副处长刘也凡(尚炜)带着集合起来的数10人从大青山北面山沟向西突围,到李行沟时遇到了校长周纯全,周校长命令收容起来的学员迅速突围到洋山去。学员们冒着敌人的弹雨冲出包围圈,越过河滩,向望海楼方向奔去。第2大队政委刘惠东在向校首长汇报战况返回部队途中与敌遭遇,身负重伤后仍坚持战斗。他子弹快打光了,等敌人逼近时,连续投出手榴弹,杀伤大批敌人。为了不做俘虏,最后用仅剩的一颗子弹自戕殉国。

抗大第1分校女生队从山上下撤时被敌人阻击,在山沟东崖的3间西屋里躲藏下来。她们每人只带有两枚自造的无把小手榴弹自卫,敌人在附近山坡对准房屋的门窗架上机枪,向屋内射击,后来又向屋内投了许多手榴弹。战斗结束后,室内20多人的遗体没有一具是完整的,个个血肉模糊,地上的血没过鞋面,血从门口流出几米远。在李行沟的另外1间房子里,有七八名学员遭敌火焰喷射器射击,全部被烧身亡。

误入敌围 血染青山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第115师首长决定,于11月29日晚发起绿门山战斗。为便于部队作战,减少损失,令师司令部五科科长袁仲贤、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率山东分局、第115师、省战工会等机关非战斗人员转移到大青山地区。他们连夜跋涉,越过临(沂)蒙(阴)公路,拂晓前到达大青山东北地带。

这时,大青山西北、正东和东南方向都响起了枪声。陈明根据敌情判断,机关人员已陷入敌人包围圈。陈明立即令警卫分队,迅速占领附近高地,掩护部队向西突围。突围途中,陈明双腿负重伤,4名随行人员有3人已牺牲,只剩下19岁的警卫员吴开玉。围追的敌人越来越近,陈明严厉命令小吴撤离。敌人包围了陈明,他佯装不堪伤势疼痛,无力反击。等敌人逼近十几米时,他突然怒视敌人,连开3枪,击毙3个敌人,最后毅然把枪口对准自己,饮弹而壮烈牺牲。

陈明的夫人、山东姊妹剧团团长辛锐与指导员甄磊,带领山东姊妹剧团随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等机关也转移到大青山地区。战斗打响后,她们往大青山北侧猫头山的一片松林中转移。战斗中她双膝和腹部负伤,因失血过多,昏了过去。后来被抢救送到驻火红峪的山东纵队野战医院第二医疗所治疗。在当地群众聂凤立、聂凤进兄弟的帮助下,送到附近山洞里养伤。由于聂氏兄弟照顾和医疗所的精心治疗,辛锐的伤恢复很快。第17天,卫生员将她抬出山洞换药时,正赶上日军“清剿”。就在送她回洞的路上走了不远,敌人就追了上来。眼看敌人越来越近,辛锐厉声喊到:“赶快放下我,再不我就拉响手榴弹啦!”实在没有办法,卫生员忍痛把她放在三块巨石中间隐蔽,辛锐趁机向敌人投出一枚手榴弹,掩护他们突围。她又投出了剩余的两颗手榴弹,炸死了几个敌人,1名敌军官被炸伤。敌人恼羞成怒,举枪向辛锐射击,辛锐全身多处中弹而牺牲,时年23岁。辛锐负伤时,甄磊已穿过松林,在一条山沟隐蔽下来。不一会,就发现一队日军向姊妹剧团隐蔽的山沟奔来。甄磊当机立断,命大家火速向猫头山后转移。这时敌人拼命向姊妹剧团扑来。甄磊灵活利用地形地物,用短枪和手榴弹阻击敌人,掩护战友撤退。眼看就要翻过猫头山,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她的胸膛。这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省妇联执行委员,为了她所追求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2岁。

在突围队伍中,有一位身穿八路军军装的德国共产党员、著名记者汉斯·希伯,人们都亲切地称他“外国八路”。1941年9月来到山东,在根据地废寝忘食地采访、写作。冬季反“扫荡”开始,领导多次劝他离开山东,他坚定地表示:“现在还是需要我奋斗的时刻,我要和你们在一起。”11月30日凌晨,他随第115师、省战工会等机关转移到大青山下的五道沟时与敌遭遇。希伯同机关人员一样奋勇投入战斗。

这时敌人已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突破口被封锁了。指战员们前仆后继,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猖狂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希伯的翻译方练百和警卫人员先后倒下去了,许多人负伤牺牲。希伯身负重伤,仍咬紧牙关,坚持战斗,最后为不当俘虏而服药牺牲。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秘书主任谷牧,是躺在担架上随机关转移到大青山地区的。战斗打响后,被藏在一大垛高粱秸里。敌人撤退了,谷牧从高粱秸垛里出来,连走带爬,寻找机关和部队。爬行了好大一会,找到两位老人,谷牧向他们说明身份和来意后,老大爷扶着他找到了一个区、乡政府常住的村庄,正巧几个八路军伤员住在村里,山东纵队医疗二所的医护人员用担架把他抬到所部进行治疗。

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在突围时,小腿负伤骨折。他从1匹死马身上扯下1床旧被子,披在自己身上,假装死亡,等敌人走远后,他爬到一块较隐蔽的地方,等到天黑下来时,开始爬着去找部队。次日早晨,被山纵二所到河边挑水的炊事员发现而得救。

11月29日晚,同时转移的第115师司令部、政治部机关,在司令部五科科长袁仲贤率领下,于黄昏后由绿门山西北的西官庄一带山沟,向西南越过临(沂)蒙(阴)公路,往大青山以北地区转移。

袁仲贤以司令部五科人员组成临时指挥机构,由防化学主任尹健率特务营第4连1个排为前卫,教育股长祝榆生带1个骑兵班为后卫,队列股长周之同和2个参谋跟在袁仲贤身边,随时执行任务。

尹健带1个班刚上山,敌人的枪就响了。袁仲贤果断组织各单位人员向东南方向的上下石盆村转移。同时尹健指挥带枪的20多人,抢占大青山主峰,准备与抗大第1分校会合,共同坚守主峰,掩护部队突围。尹健等即将先敌占领主峰时,遭日军炮火袭击,被迫下撤到主峰北侧高地还击,后来此敌大部西撤,尹健继续掩护突围并收容失散的人员。周之同先到上下石盆组织、集合队伍,在驻地动员群众,拿出一些用于过冬的口粮(地瓜),煮熟分给大家充饥,并让粮秣员照价付了款。

敌工部部长王立人、政治部主任萧华的夫人王新兰和保卫部第1科科长李绍贤等向南边黑峪村奔去。突围中王立人壮烈牺牲,李绍贤身负重伤,为不当俘虏,自戕殉国。政治部秘书李新阶汇集了5个人向北突出敌人的重围。

师通信营听到枪声后,各级指挥员组织比较严密,基本按建制突围到安全地带,次日晚归队。沿途收容集合了师司令部、政治部和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等机关的失散人员,共约400余人。该营报务训练队伤亡较大,个别牵牲口的人员因走得较慢被俘,但电台完好无损,另外还收容跑散的骡马多匹。

《大众日报》社机关工作人员和通信部长郁永言带领的战时新闻小组在突围中被冲散。郁永言在战斗中中弹牺牲,他随身带的日记本已被鲜血染红。记者卢再厉与敌英勇搏斗时,头被砍掉在脚边。共产党员、报务主任叶凤川躲进秫秸垛内,被日军发现后,他霍地站到敌人面前,拿出身边唯一的手榴弹,毅然拉出弹弦,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有编辑部长郭季田、发行部长文白、电台台长逯克等10余人壮烈牺牲。驻在火红峪的《大众日报》印刷厂青壮年组成的武装大队发现敌人行动后,速向南行突围。突围中,副班长张道兴、通讯员王秀全中弹牺牲,情报员张留吉负重伤,躲在敌尸下脱险,其他大部分人员安全突围。山上所藏器材安全无损。

七、瓮城子战斗

1941年12月4日,八路军蒙山支队为掩护第115师、山东分局机关休整,在费东县瓮城子东北(今属费县方城镇)一带山区进行警戒。日军600余人及大批伪军分三路合击瓮城子一带蒙山支队。拂晓前,敌偷偷爬上东蒙山的制高点大顶子,被蒙山支队的警戒部队发现,当即还击,战斗全面打响。支队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奋不顾身地打击敌人,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冲锋,顽强地坚守着阵地,胜利地掩护了第115师和山东分局机关安全转移。费东县汪沟区区长、蒙东人民抗日游击第2大队大队长朱廷文等多人在战斗中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大青山   费县   山东   日军   蒙山   司令部   抗大   伪军   手榴弹   掩护   阵地   分局   部队   敌人   机关   故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