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高酿镇:黄哨山游记

在贵州与湘西交界的黔东南群山中,有一座鲜为人知的黄哨山。黄哨山位于天柱县、锦屏县交界处,距天柱县城约40公里,距锦屏县城10公里,主要由大黄哨山、小黄哨山等山峰组成。山峦延绵十余里,海拔1025米,高峻巍峨,千峰拥翠。从古至今,这两县的民间就流传着“黄哨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歌谣。黄哨山气候独特,物产种富,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山上箐深林密,山下散落着数十个苗乡侗寨,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纷至沓来,赋予她深厚的文化内函,被誉为“黔东名山”。仰慕已久的我,终于在一个阳春三月的星期天和几位喜好山水的朋友登游了这座风景如画的黔东名山。

天柱高酿镇:黄哨山游记

那天,我们天末亮就起床,匆匆上路七点钟就赶到了黄哨山南坡脚下的古镇茅坪,茅坪座落在锦屏县境内的清水江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会领导人和上海龙24烈士之一龙大道的故乡。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五人踏上了登临黄哨山山顶的古道。

这条道路是古时茅坪通往天柱高酿的主要通道。从山顶下到高酿邦寨是砾石花岗路,约十五里,有三千多级。我们走的是茅坪往山顶的青石板路,这条路共有一万多级台阶,用三万八千块青石板砌成,不知这条路始建于那个朝代,相传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修这条路的近四万块青石板,是古代周围侗乡人民花了若干年的功夫,在清水江边劈开巨石,再一块块的抬上去的。它展示了侗乡人民不畏辛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毅力!可惜的是从茅坪上至林场约两公里的路段,已基本被毁坏。从林场往山顶约十里的路段至今保留完整。青石板一块紧挨一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级一级,蜿蜒而上,使得这条登山古道显得古朴、清幽、大方、美观,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走进林场,一片密密麻麻的灌木丛林,苍翠欲滴的楠竹林映入眼帘,春风徐徐,修竹婀娜多姿,令人心旷神怡。

过了楠竹林直至山顶,满眼是密密麻麻的灌木丛林。这里有许多珍贵植物,云杉,早在清朝时已成为贡品 ,此时草木吐绿,山花怒放,芳香沁人心脾。山中处处闻到竹鸡、画眉等各种珍禽婉转动听的鸣叫,让我们忘记了登山的疲劳。

现在有了宽阔公路,车辆频繁。人们走亲、访友、赶集等再也不需徒步翻山越岭,因此,从茅坪通往黄哨山下高酿的这条古道就失去了昔日的风光,而今的黄哨山可说是人迹罕至了。

山顶上有座白云庙,也荒凉了,破落的庙里几尊布满了灰尘的神像,冷冷清清。据老人们讲,古时候有一位远方来的姓甑的和尚,见黄哨山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就在山顶修建了白云庙,住执修行,从此黄哨山成了佛教圣地,引来了许多和尚在这里念经拜佛。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来此朝拜,古道行人络绎不绝,此庙一千多年香火不断,热闹非凡。白云庙在1927年被国民党兵破坏了一次,文革中被放火烧毁,千年文物古迹被毁于一旦。现在的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附近的村民。集资买了一栋民房重建,刻了几尊神像安放在里面。遥想千年古庙的繁华,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站在庙前,视野开阔,极目远眺,百里侗乡尽收眼底。朝东北可远眺天柱社学金凤山,朝东南可及锦屏县敦寨一带,往下可俯视清水江。真如明代才子唐伯虎所言的;“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我们刚到达山顶不久,天气就发生了变化,从山谷中浮上来的雾气很快笼罩了山顶,灰蒙蒙的大雾,很难辨清哪里是山哪里是路,一丈之外什么也看不见了,恍若走到迷朦的梦里。大约过了六七分钟,雾慢慢淡了,颜色由灰变白。很快云雾疏散,红日东升。我们放眼一望,只见清水江上轻纱一般的白雾由西至东飘动着,婉如一条飞舞的玉带,蜿蜒在黄哨山的半腰。最令人兴奋的是那漫山遍野开放的映山红,一团团、一簇簇,象朱红色的太阳,象绮丽的红霞,把青青翠翠的黄哨山点缀得分外娇艳多姿。置身此境,让人似幻似仙,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这种景致还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

站在山顶,黄哨山风光尽收眼底,但听松涛滚滚、百鸟齐鸣,只见清水江如练,云卷云舒,使人如在画中,如在梦里。两个小时后,为了赶上回去的班车,我们游兴未尽地由原路返回。

黄哨山神奇美丽,文化内涵深厚,她在群山深处静静地恭候喜爱山水,喜爱探险,喜爱旅游的朋友们的到来。

来源:此文于2005年9月19日发表在《贵州大学报》文艺副刊,后又转载于《黔东南日报》文化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天柱   名山   锦屏县   青石板   风景如画   神像   贵州   尽收眼底   林场   红日   灌木   古道   山顶   东南   游记   喜爱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