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村民刘德先的“腊肉”致富经

天柱县坌处镇中和村村民刘德先凭借一块腊肉,触网销售,硬是带动了全村500多户村民增收,在苗乡侗寨成为佳话。

中和村是坌处镇的一个偏僻山村,由偏坡、中寨、平茫三个小村组成。中和村和其他村一样,通过发展白及、钩藤、食用菌等产业已经脱贫,目前正在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

为了让村民在脱贫之后不返贫,曾经在外创办企业的刘德先响应村两委号召,决定返乡创业。

2020年10月,创业之初,刘德先最先想到的是卖腊肉:

“我发现农村的木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村民不方便熏烤腊肉;城里人都居住高楼高层,更不方便制作腊肉。城市的市民又非常渴望能吃到农村用烟火炕的腊肉,我就回乡炕腊肉了。”刘德先说

图片

回到村里,刘德先四处奔波,开始发动村民一起抱团发展腊肉产业。平时就很受村民信任的刘德先的想法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中寨、偏坡、平茫等小村的村民纷纷投资入股。2020年11月,他与村民谢治金、唐先凤等共同投资,承租平茫村闲置的小学,建设腊肉烘烤炉4个,库房2间,直播间1个,购置土坛子50个,成立天柱县慕香园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主要加工腊肉,附带销售蕨菜、竹笋、腌鱼、米酒等农特产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村民家的各类农特产品

公司一成立,刘德先就联系坌处、坪地等乡镇养有熟潲猪的农家户,建立沟通联系方式,杜绝采购病猪,实行“腊肉溯源”机制,既保证了熏烤腊肉的原材料,又保证了腊肉的品质与安全。

图片

“我们炕腊肉,用的是木姜子熏烤,熏出的腊肉格外香。”刘德先说

木姜子熏烤的腊肉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具有长期保持香味,久放不坏的特点,还有“一家炒肉百家香”的赞语,成为别具一格的苗家风味食品。通过网络推介,群众口碑相传,一斤腊肉49元,深受到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人的喜欢,目前已经销售腊肉2200多斤,收入10多万元。

图片

村民用木姜子熏烤腊肉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朵花开满园香。中寨村的邻村蒋溪、宰大溪等村的村民看见销售腊肉有前景,也纷纷加入了慕香园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公司发展到了26人,投入资金达20万元,其中中寨15人、平茫4人、偏坡5人、宰大溪1人、蒋溪1人,妇女入股10人。大家齐心协力,献计献策,把当地的干蕨菜、干笋子、酸辣椒、稻田鱼、米酒等农特产品,也纳入了公司的经营范围,目前已经销售腌肉500斤、干蕨菜200斤、干笋子200斤、米酒2000斤,销售额达10多万元。户均销售农特产品增收1000多元。

图片

图片

得益于脱贫攻坚,中和村的水泥马路四通八达,而且通了4G网络,中和村的农特产品也因此而身价倍增。

图片

“刘德先他们合资建立的公司腊肉销售业绩不错,达到了‘一块腊肉’带动村民增收的目的!”中和村党总支书记吴基贤说。

有了美味腊肉的销售影响,一斤干蕨菜28元供不应求,一斤干笋子20元受人青睐,一斤稻田鱼30元还有人上门拿货,一斤蜂蜜100元也抵挡不住远方来客,尤其是那醇香的米酒,带着浓浓的乡愁唤醒了在外游子的乡土记忆,一斤7元自掏腰包出运费也要购买。

图片

中和村丰富的楠竹资源

中和村物华天宝,农特产品资源丰富,千百年来,村民都有制作腊肉、腌鱼、干笋子、干蕨菜的习惯,但仅限于自给自足。现在,刘德先在坌处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下,正在建立“慕香园”品牌,注册“慕香园”商标,采取“党员+农户+农特产品”“致富能人+农特产品+农户”的模式,改变村民自给自足的观念,依托大山、田间资源,借力四十八寨歌会的影响力,打造木姜子腊肉品牌,逐步带动全村580多户村民一起加工销售农特产品,致力乡村振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腊肉   村民   腌鱼   天柱县   笋子   蕨菜   自给自足   米酒   小村   全村   稻田   在外   致富经   旅游   图片   产品   公司   刘德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