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从论语中找到关于“自身”的一切答案

本文不是讨论论语,而是从论语中修己身。所以不会按照现有的观点和版本作为依据,而是另辟蹊径,以全新的视角和观点去理解论语,从而达到修己身的目的。

我们先来理解论语首章的含义。论语首章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知道,孔子被称为孔圣人,所以论语就是圣人之学,圣人之道,而不是君子之道,是要更高一个层次。所以本人把首章理解为:

当下,君子闻、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之道同时不断的校对圣人之道乘天时修行成圣人之道,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行,他们如人中龙凤将圣人之道披于六合,教化八方,从而彰显成就圣人之道,这不是萧韶九成,盛世之象吗?

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教化、熏染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使得他们成为有智慧的心中没有郁结的人,这才是真正行圣人之道的君子!

论语首章就是通过这短短32个字阐明儒家思想的基本结构:天、地、人。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到达个体的不愠通过不断的熏染、传播圣人之道达到万物的不愠,最后形成一个和谐、大同、政通人和的世界,论语是这样的高度进行立论的,目前盛行的版本,都太简单。所以论语二十篇就是在讲解如何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最终形成一个不愠的世界。

当我们明白论语,明白儒家思想后,我们可以参照论语各篇章所写的内容,根据时下自己的情况,首先达到个体的不说(“说”通“悦”,愉悦、快乐)、个体的不愠。

对于当今社会流行抑郁症、因为达不到个体的不悦,个体的不愠,所以更不要谈什么开心、幸福感之类的废话。因为太过于追求金钱,时常对比,较重的得失心,或者就引用佛家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常常感叹世间的不公,亦或者如《西红柿首富》有钱的苦恼,我们怎么会快乐、幸福呢?!

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是天地之心,其实就是人心。人心不愠,没有郁结,就会人和。人和了,世界和谐了,哪里会有什么民怨沸腾,夫妻不和,各种纷争、战争呢!

就像吸引力定律描述的,你心里想什么,就会吸引来什么。崔万志在《我是演说家》演讲的时候也说“你的内心是什么样子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内心郁结,心中的不愠无非解开,也就感受不到美好、爱、幸福、喜乐、自由……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孔子,理解了论语,也理解了儒家思想,也就更明白“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君子从闻圣人之道开始,不论在何时何地,无论条件优越还是恶劣,甚至是生死大事,都能够不断的固守和承担圣人之道最终成就不愠的人或者不愠之心或者不愠的世界,而不退缩,这才是真正的行圣人之道。

好比说,我们每个人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亿万富翁,不是每个人都想宝马车,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农村,有人喜欢城市,也不会每个人都喜欢同一个人,我们每个人喜欢的都不一样,例如:《葛朗台》、《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当我们每个人都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内心就没有郁结,每天都会过得很开心。

我们也就更明白“有教无类”,因为世界有各种人和事,有好的有不好的,有开心的有不开心的,君子行圣人之道,我们有足够的包容之心,我们达到了个体的不愠,内心不郁结,从而,我们看的世界,哪里都是美好的,我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有需要时,别人也会来帮助我们。

生命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美好。让我们读懂孔子,读懂论语,更读懂我们自己,我们的内心!

文|从论语中找到关于“自身”的一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论语   立命   正行   佛家   民怨沸腾   孔子   人心   圣人   君子   个体   内心   儒家思想   美好   答案   喜欢   旅游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