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家百年书院,藏着数不完的岭南瑰宝

在广州荔湾区中山七路,有一家“书院”,它修建于清光绪年间,当年是广东省72县陈姓宗亲捐资修建的合族祠,因当时用来接待本族各地前来广州应试科举的考生,所以被称为“陈氏书院”。它就是新世纪羊城(广州)八景之一,广东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宗祠建筑——陈家祠。

广州这家百年书院,藏着数不完的岭南瑰宝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1959年,郭沫若写的这首诗说的正是陈家祠。

陈家祠号称“百粤冠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尤其以三雕、两塑、和铜铁铸及绘画装饰艺术著称于世,俗称陈家祠七绝。

广州这家百年书院,藏着数不完的岭南瑰宝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是五路、三进、九堂、六院中轴对称的格局,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刚走到主建筑门口,抬头就可以看到屋脊上精致的陶塑。

陶塑是广东民间工艺代表之一,是专门装饰在庙宇、祠堂等大型建筑上的特殊工艺。这种装饰手法源自明末清初,盛行于晚清,主要流行在我国岭南地区。

广州这家百年书院,藏着数不完的岭南瑰宝

而我们抬头看到的这个装饰华丽、生动鲜活的人物雕塑是清代佛山著名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陈家祠屋脊上的灰塑、陶塑重量超过10吨,这并非都是为了装饰,还可以用来抵抗台风。

青砖墙面上精美绝伦的浮雕也是我们广东民间工艺绝技之一——砖雕。这巧夺天工的技艺中还蕴含着“刘庆伏狼驹”的中国民间戏曲故事。

广州这家百年书院,藏着数不完的岭南瑰宝

祠门前有一对大石鼓,石鼓基座雕刻精美,上面有日神、月神、八仙和多子多福等题材的浮雕图案,石鼓加上基座有两米多高。

在封建社会,宗族中必须有人获取功名或者是官位才能配置石鼓,石鼓越大表明官位越高。

广州这家百年书院,藏着数不完的岭南瑰宝

据说,当时倡建陈家祠的发起人之一东莞陈伯陶在京城殿试中一举高中头甲第三名探花,被光绪帝钦点为翰林院编修,由朝廷恩准,陈家祠才得以立起这么威武的石鼓。

细细观赏,陈家祠里的雕刻题材几乎都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陈家祠的雕刻都会讲故事,述说历史,描述当下,既包含对后代的冀望,传递着百年的祝福,又有教育意义。

广州这家百年书院,藏着数不完的岭南瑰宝

比如祠堂内的木雕屏风,图案上雕有果实的芭蕉树下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画题是“创大业,儿孙永发”。小鸡寓意子孙后代,加上母鸡共八只,“八”在广东有发财的意思,芭蕉叶阔大,“叶”和“业”谐音象征大业,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寓意儿孙永发。

屏风上还有“荣归故里”、“祝福图”等不同的图案,寓意各不相同。

广州这家百年书院,藏着数不完的岭南瑰宝

陈家祠建筑装饰题材丰富,博采地方风物,其中的故事和传说可以用博古观今来形容:民间风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等等。

比如中华民族传统传说故事:陶塑“麒麟送子”、砖雕“五伦全图”、石雕“八仙过海”等等;还呈现了当时广州风土人情:灰塑“羊城首景图”、“琶洲砥柱”等等。

广州这家百年书院,藏着数不完的岭南瑰宝

难怪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陈家祠归来不看屋”!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广州   永发   光绪   陶塑   砖雕   基座   石鼓   民间工艺   官位   瑰宝   母鸡   岭南   广东   寓意   小鸡   书院   题材   建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