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教场村名的由来

当你从浑河岸出发,沿沈阳通往丹东的公路南行5公里,便来到东陵区五三乡境内的一个700多人的村庄———教场。教场作为自然村的名称才不过90年的历史,但从开始辟为操练兵马的场地时算起,已经有240多个春秋了。

清代初期,这里是一片苍翠葱茏的大草地,属于盛京礼部牧养黑牛及其他牲畜的官甸。后来,由于逐年放牧和其他多种因素,致使草情每况愈下。在此期间,奉天将军也正在准备选择一地作为教场,经与盛京礼部商议之后,便请求改官甸为教场。

「沈阳掌故」​教场村名的由来

1739年11月(乾隆四年十月),盛京礼部第十七任侍郎德福在奏疏中称:“浑河铺、营盘村等处官甸,年久青草不茂,难供饲喂牲畜之用。请将营盘村地方之二千五百六十五垧官甸内,照奉天将军所指,东西五百五十丈,南北三百五十丈,合计五百三十四垧,拨为八旗训练官兵操演枪炮教场。”德福的奏章很快得到批准,教场便开始营建起来。

在此之前,盛京城内西北角有一处教场,有大厅3间、班房4间、恩尝库3间、办事房3间等,场地也较小。自从浑河南岸这一教场营建后,原教场虽仍在使用,但大型操演便移于此。在这里设有大厅5间、班房3间;1746年(乾隆十一年),又添建炮房2间;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添建值月房1间,另外还有大操场、炮台、点将台等设施。

清朝末期,八旗兵制衰落,八旗兵操演制度逐渐废弛,教场亦因之弃而不用。光绪末年,教场开始有了住户,随着住户不断增加,聚而成为村落。虽然此地教场的名称未变,但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却取代了操练在这里的军兵。

作者:克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奉天   兵操   东陵   炮台   光绪   乾隆   奏疏   班房   掌故   礼部   营盘   牲畜   住户   由来   场地   大厅   将军   旅游   沈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