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老故事」法库历史上的民间教育

「法库老故事」法库历史上的民间教育

辽、清两朝,法库地区民间教育比较兴旺发达。

(1)辽代民间教育

辽时法库地区居住的主要是契丹民族。契丹民族不定居,“铠甲天下,车马为家”,到处游牧、征战。因此,当时的教育以骑射为主。父传子,兄传弟。这就是辽代简单的家庭式教育。这种教育在辽代是很普遍的。

法库地区又是契丹贵族聚居的地方。现已发现头下军州和州县城遗址十余座。这些遗址当年住着辽朝的国舅、重臣等贵族。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和仕途之需要,他们不光学骑射和武艺,而且还要学文化。1976年在叶茂台镇西山发现的辽朝北府宰相萧义墓中,出土一幅《出行献食图》,画面上画着两个侍人,身穿契丹民族的长袍,腰间系带,足蹬软靴,头上梳着契丹民族特有的发型一一髡头。二人手捧酒食,桌下放着旅行用的包裹,在桌面上放着一函线装书。从画面上可以看出侍人正为主人出行准备携带的食品和物品,其中有一函书籍。从契丹贵族喜爱读书现象,可以想象到当时辽代贵族的教育情况。

契丹族是一个善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民族。特别是贵族学的知识很高深。萧义墓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诗曰:惟岳降神,生甫及申,谓元舅之宗,产奇隽也。礼记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谓享嘉之会,登辅弼也。易义曰:鸿羽为仪,峨峨清远,谓君子之人,知进退也。传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谓仁爱之心,念劳旧也。”可见契丹族对《诗经》、《易经》、《礼记》、(左传》学习之深,引用之广,从此可窥视到它的教育程度。

柏家沟镇前山村出土的萧袍鲁墓志中记载,辽北府宰相萧袍鲁“好谈王霸之言,尤尚政刑之学。自比管、乐,孔明夙负于壮图。”这说明萧袍鲁对《经)、《史》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从他自比管仲、乐毅、孔明,可以看出他受教育的程度。

(2)金元、明代的民间教育

法库地区金代、元代的教育不如辽代,明代基本荒无人烟,到后金时,属于重新开发地区。文化教育很差。由于正处在战乱时期,青年要去当兵,加之民族传统习惯的原因,当时还是以学骑射、武术为主。

(3)后金和清代的民间教育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法库地区住户逐渐增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因此,教育也开始复苏。除了进行骑射、武艺教育外,还要进行文化教育,办起了私塾。当时法库地区无论是占山户或后来户,多数编入八旗,成为旗人。清朝制度“旗不点元”,即旗人不参加科举考试。所以私塾是普及性的,课程设置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古文观止〉等,还要学习《庄农杂志》、《名贤集》、《千字文〉、《孝经》、《朱子治家格言》等实用书籍。这时私塾有散馆和专馆。“专馆”是独家办的,请塾师一人,教本家的子弟;“散馆”是几家合办或由塾师在自家办的,教几家的子弟。

清朝中叶以后,又规定部分旗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地调动了旗人学习和办教育的积极性,很多旗人子弟入私塾读书。加之汉族的增多,教育进一步兴旺起来。这时的私塾分两种:一种是以科举为目的学馆,是高级的;一种是以识字为目的普通学馆。故这时法库也有了文举人、武举人和秀才。如徐三家子徐武堂是举人,半拉山吴姓考上武举人,南土城子信姓和蛇山沟杨宇霆考上秀才等。

(4)民国时期的教育

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的教育有很大发展。相比之下,法库的教育仍然是落后的,在这个时期曾出现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大约在民国初年,今秀水河子镇喇嘛营村,全村数十户人家,只有一个刘先生识字,写信看信都请他代劳。一年隆冬季节,村民张老汉接到封信。老汉揣测是在外多年的儿子捎来的,急忙去找刘先生看信。不巧刘先生到外地串了门,得十几天才能回来。老汉心情急切,只好拿信到秀水河子请人给读。当念完信后,天已黑了,还下了大雪,回家途中,一不小心跌进沟里。老汉将要冻死时被过路人救回了家。这件事,使村人认识到没有文化不行。于是村人推举代表到县里找人,请求县里派教师到喇嘛营办教育。县里请了家住卡拉营子有名的教师陈景韶。陈到县里后,县将拟派陈景韶到喇嘛营教书的决定告知他,并把张老汉冻僵之事讲给他听。陈先生听后很受感动,连夜回家,准备第二天就去上任。到家后老伴问他被派到哪里教书,陈先生沉吟片刻说:“辞罢官邀出县城,抵家时已夜三更,妻呀何必频频问,秀水河西喇嘛营”。因为这个故事感人,所以这个故事和陈先生的诗在法库一直流传至今。

(5)近代的私人办学

法库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振兴法库,必须办好教育,在人们对教育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法库于清末民国初年成立了劝学所,还创办了简易师范,开始由私塾向公办学堂过渡。

「法库老故事」法库历史上的民间教育

任庆泰

在私人办学方面,较突出的是四台子村任庆泰,他独资为家乡办了一所小学。村人为其树碑刻石,立于校庭。碑文曰:“于清光绪中叶,独立出资,设立义塾,……义塾改为学堂,男女分为两校,建筑校舍,购置校园……”。还有教会办了一些学校。天主教办了私立志广小学,基督教办了私立崇德中学,王爷陵民办光远小学。这些私立学校,无论是师资和教学都是高水平的,不仅为法库培养出众多的人材,而且为法库后来的公办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法库老故事」法库历史上的民间教育

在私人办学方面,另一个比较突出的是杨宇霆创办的平治学校。杨宇霆除自己带头捐资外,还向在外地做官的法库籍人征集资金,如洮昌道尹、奉天省议长、东三省官银号总办李友兰,广信公司总办张霭如,榷运局长靳造华,县长任化亭等都捐助了资金。共筹集资金40万大洋,办起了平治学校。

「法库老故事」法库历史上的民间教育

1925年学校初创时,有初中四个班,小学六个班。1926年开始有高中班。1928年8月增至高中四个班,初中八个班,小学八个班。

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杨宇霆不惜重金聘请高水平的师资。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阅宝海和刘宗汉、北京大学毕业生、理学士杨荣久和王定、齐鲁大学毕业生李仲华、汇文大学毕业生王子明、晚清拔贡徐焕章、陆军少校姜继昌等均聘为该校教员。这些教员不仅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而且思想进步,爱国心强。在当时东北各地中学中,能聘到如此优秀师资,实属罕见。师资的高水平,带来了学生的高质量。平治学校第学期毕业生全部被东北大学、冯庸大学录取。以后各期毕业生也有很多考入名牌大学:协和医学院、唐山交通大学、东北讲武堂、南满医科大学等。毕业后,他们在教育、工程、医学、经济等系统均有建树。1931年“九・ー八”事变后,一部分学生投身革命,有的成为我党的高级干部。如冯基平曾任北京市委副书记;有的参军参战,奔赴抗日第一线,杨家梓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平治学校从1925年创办,到1929年1月因杨宇霆逝世,经费无着,停办,虽似昙花一现,但其意义深远,成绩卓著。她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人材,而且为法库地方教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法库老故事」法库历史上的民间教育

作者:温丽和 郭耀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法库   契丹   秀水   辽代   旗人   民国初年   私塾   县里   喇嘛   师资   大学毕业生   贵族   民间   民族   小学   地区   故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