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老故事」柳条边沿线村名由来

「法库老故事」柳条边沿线村名由来

柳条边和燕长城、明长城同样是历史遗迹。法库段柳条边横贯法库东西,全长160余华里,沿线留下了许多地名。这些地名有四个特点:

第一,为寻觅柳条边遗迹指明了方位。清初修筑的柳条边距今已有300左右年了,历史遗迹大部分地段模糊不清,要想找到它的遗迹是很困难的。但是由于有这些地名流传至今,沿着这些地名去寻找,很容易就发现了它遗迹。在法库边门的东边,有个至今仍叫“边沿”的居民区,因“边沿”处于城镇边缘,附近无其他建筑,柳条边的遗迹清晰可见。“边沿”地名成为发现柳条边遗迹的线索。用这种办法,准确地确定了法库段柳条边具体走向。柳条边沿线的地名不仅为寻找到柳条边具体走向提供了线索,而且又是柳条边走向的最好印证。今天,在法库境内因柳条边而得名的“一门”(法库门)、“八台”(东头台子、东二台子、四台子、五台子、双台子、叶茂台、西头台子、西二台子)及“二屯”(靠边屯、顺边屯)等地名,就是柳条边的真实写照。

第二,虚设“八台”。柳条边沿线的“八台”,是沿用历史上烽火台的习惯而得名,实际并不起烽火台作用。其理由,一是至今没有在“八台”附近发现烽火台遗址。二是台与台之间不等距,近的10来里,远的几十里,起不了烽火台作用。三是清代已不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而是用比烽火台更为先进的驿站了。驿站就是传递信息的中转站,那里备着马匹和驿卒,传递信息的驿卒背着公文,骑着快马,一站接着一站地往下传,急件每天跑800里或600里,慢件400里或200里不等。这较烽火台传递信息既快,又准。据《法库县志》记载:法库门是清朝盛京与内蒙古传递文书的29处驿站之一,设驿站衙门,有驿丞和驿差数人,站马20匹。”

「法库老故事」柳条边沿线村名由来

第三,“一门”、“八台”决定了“边达道”的形成。辽代法库地区由西向东原有一条大道,这条大道是沿辽代的一些城堡形成的。西起三合城(辽代福州)、五城店(古城)、四家子(古城)、满洲屯、哥哥府、徐三家子(古城)、赵家窝堡、西大房申、东大房申、凤岐堡、和平,至康平小塔子(辽代祺州)。金代学者王寂到辽东视察,他从懿州到祺州很可能走的就是这条道。清代修筑柳条边后,沿柳条边南侧设了“一门”、“八台”。台与台之间的通讯往来,形成道的雏型。后来为了巡边之需要,把这条道加以修整,逐渐形成了东起东头台子、东二台子、法库(边门)、四台子、五台子、双台子、叶茂台、西头台子至西二台子这条道,名为“边达道。可以说,因为有了柳条边,才有“一门”台”;因为有了“一门”、“八台”,才有“边达道”。“边达道”就是今天的和平至叶茂台这条公路的前身。

第四、”一门”、"八台”由东往西分段按序数排列大致分为两段。从东头台子、东二台子、法库镇(三台子)、四台子到五台子为一段。从双台子、秀水河子、叶茂台、西头台子到西二台子为一段。每段都有一个负责人,俗称“老千”,具体任务是巡边。分段和每段按序数排列的主要原因,是由"老千”的职责范围决定的。

「法库老故事」柳条边沿线村名由来


地名的形成,都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决定的,柳条边沿线的地名也不例外。柏家沟镇大六家子,建村时有六户人家,称为六家子;后在附近又有六户人建村,亦称六家子,为了区分二村,把先建者称大六家子村,后建者称小六家子村。柏家沟乡柏家沟村是因建村之初附近山沟长满白蒿而得名为“白蒿沟”,后转音为柏家沟。五台子乡和孟家乡的黄花岭村,都是由村附近岭上长满黄花而得名。双台子乡双台子村,是因在台之东、西各有住户,居东者称东台,居西者称西台,后由于住户增多,把两村连接起来,合称双台子。双台子乡团山子村,是因为村北有座圆形山故称团山子。秀水河子镇秀水河子村,是因清初有旗人来此荒而成村,村东有河,河水浑浊,称臭水河,因名称不雅,遂改为秀水河子。叶茂台镇叶茂台村,昔年鸱鸮甚多,鸱鸮鸟首像猫,夜出鸣叫觅食,俗称“夜猫子”,故村名为夜猫台;后又因此地林木茂密,遂改为叶茂台。夜猫台、叶茂台两个村名均符合该村实际。

作者:温丽和 郭耀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法库   边沿   柳条   秀水   驿卒   黄花   边门   辽代   烽火台   长城   台子   地名   遗迹   由来   古城   驿站   故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