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五个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网络ID背后,是一场让人难以置信的角色扮演游戏……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本文约6600字,阅读时间约9分钟



2003年6月29日,英国曼彻斯特郡的奥尔特灵厄姆镇,天气有些炎热。

这是一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星期天,然而就在这天,急救中心却接到了一名叫马克(Mark,化名)的17岁少年拨打过来的求救电话。

这名少年在电话里声称其需要一辆救护车,因为他跟他的朋友不久前在一条巷子里遭遇了袭击。

他本人虽然安然无事,但他的好朋友却被人捅成了重伤,甚至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昏迷了过去,情况十分危急。

接到电话的救护人员在确认两人的位置后立即出动,连忙把受伤的男孩送往了急救中心进行抢救。

与此同时,警方也迅速赶到了现场,并封锁了相关区域。

受伤的男孩叫约翰(John,化名),14岁,案发时他跟马克两个人一同走进了这条出事的巷子里,但没过多久便遭遇了袭击。

这让人感到疑惑,约翰是得罪了什么人吗?不然,为什么一个才14岁的男孩,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捅成重伤?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为了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警方对马克进行了询问——这个案发时在现场唯一的目击者。

马克告诉警方,当时是一个他们素不相识的疯子袭击了约翰。对方大概20岁出头,身穿着黑色的连帽夹克及黑色的牛仔裤。

而除了这些线索以外,他就没再想起更多细节特征了。

素不相识的疯子?

也就是说,约翰没有招惹任何人,他跟凶手之间也并不认识,但却无缘无故地在街上遭遇了袭击!

警方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对这个案件高度重视了起来。

因为凶手是无目标作案,如果不及时将其捉拿归案,那么他很有可能会伤害到更多的人。所以在没找到凶手之前,他们觉得有必要告知公众外出时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于是,他们通过媒体向公众通报并传递了这一案情和信息,并呼吁公众若是发现了嫌疑人要立即报警。

另一边,根据马克提供的线索,警方开展了走访调查。然而,在经过一番调查后,他们却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英国曼彻斯特的其中一条小巷(图文无关)。图源:pexels


因为警方无论如何,都找不到那个身穿黑色衣服的疯子。毕竟巷子里面没有任何的监控,而且仅凭马克提供的那条线索去寻找凶手,相当于是大海捞针。

更重要的是,这个凶手自从那次袭击过约翰之后,就再也没出来作过案,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无迹可寻。

难道案件就这样陷入无解的境地了吗?

警方开始怀疑起马克提供的那条线索的真实性,特别是其中一个细节惹人怀疑。

约翰被刺伤当天镇上的天气炎热,凶手却身穿黑色的连帽夹克外套,这样“反季节”的着装肯定会引起路人的注意。

更何况,这条出事的巷子里其实并非是处于偏僻地带,相反,它位于一家购物商场附近。

那里是镇上比较繁荣,也是人流量很大的地方。若是有这样穿着黑色夹克外套,甚至拿着刀的疯子出没,应该会有人看到才对。

至此,警方有了个大胆的猜想,也许……这个所谓的疯子并不存在?

为了印证这一猜想,警方调取了事发巷子附近的监控,经过反复查看、对比,他们确实没有发现有一个身穿黑色衣服的人进出过这条巷子。

难道是马克说了谎吗?但他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既然马克提供的证词无法采信,那么警方只能将目光投回到本案的受害人约翰的身上了。

在这次的遇袭中,约翰身上一共中了两刀。但也正是因为这两刀,险些就让他丧了命。

他胸部一侧跟腹部分别中了一刀,其中腹部的那刀比较严重,伤口深达6英寸,直接刺穿了他的肾脏跟肝脏,甚至需要切除胆囊。

幸运的是,尽管约翰当时身受重伤,在两次手术过程中差点死亡,但最终还是因为命大活了下来。

然而,警方询问约翰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似乎他有什么难言之隐,不太愿意开口。

但在警方的再三询问之下,约翰说出了一个让警方震惊的事实:捅伤他的凶手其实就是他的好朋友马克!

这是怎么一回事?那天在那条出事的巷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根据约翰的描述,案发那天,他跟马克正一同走进那条巷子里时,马克却突然拿出了一把刀,对着他的胸口就捅了过去。

这一切发生得毫无征兆,所以在约翰反应过来的时候,马克的刀早已经扎进了他的身体里。

疼痛间,他只听到马克对他说了一句:“我爱你,兄弟。”

约翰当时就愣住了,然而他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因为受伤倒在了地上。但即便如此,马克似乎没有放过他的意思。

在约翰不可置信的眼神中,马克抱着他,又在他的腹部上狠狠地捅了一刀。

他当场就血流不止,但他还是忍着疼痛,对着马克尖叫道:“你竟然杀我!快叫救护车,我要死了!”

面对约翰的尖叫,马克并不是完全不为所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愧疚,他脸上出现了一丝恳求的神色:“别这么说,不要让这成为你最后要说的话。”

这时,约翰才明白过来,马克是真想要杀死他,但他不明白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约翰因失血过多逐渐陷入了昏迷。

而在大概20分钟后,或许是马克不忍心,又或许是他觉得约翰已经处于濒死状态,就算是抢救也无济于事了,所以他拔了刀并拨打了急救电话……

弄清案发当天发生过的事情后,再结合其他证据,警方逮捕了马克,并指控他谋杀未遂。

但事情到这里仍然没结束,有一点让人感到疑惑的是,马克的杀人动机是什么?

17岁的马克在中产阶级的家庭中长大,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自然是备受关心跟爱护。

跟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他从小到大的生活,虽然过得并非十分优渥,但也过得简单幸福。

这样一个孩子,思想应该是极其单纯的才对。因此,这让人很难想到,他会跟一桩谋杀案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谋杀的对象还是自己的好朋友。

后来,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原来马克跟约翰是在网络上相识的。因此,警方决定从网络入手,看看是否能从里面找到马克的杀人动机。

然而,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事情的发展过程比警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在马克的电脑里,警方提取到了大量的聊天记录,并在其中发现了几个诡异的聊天账号。

这几个账号之间的人物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其中引起警方注意的,是一个用户名叫珍妮特(Janet)的女人,自称是一名间谍。

马克跟这个女间谍一直都保持着长期的联系,他对珍妮特似乎是十分信任,不论珍妮特说什么,他对她说的话都深信不疑。

更重要的是,马克的杀人动机,正是来源于这个女间谍珍妮特。

在约翰被刺伤的前一天,即2003年6月28日,珍妮特曾要马克去杀掉约翰,并称这是他的考核任务。

珍妮特告诉马克,只要考核通过,马克就会得到一大笔的钱。此外,他还有机会被英国首相接见,甚至还能被奖励加入英国情报局。

不仅如此,珍妮特还替马克出谋划策。

她先是要他去一个名叫“Boots”的医药美妆连锁之类的药店买一把刀,到时将约翰带去一个安静的地方用刀将他捅伤,让他自己流血而亡,然后留在原地打电话叫救护车。

珍妮特甚至还在聊天里特别嘱咐道:“在杀你朋友的时候请记得说爱他,你一定要让他知道你爱他。”

从两人之间的聊天内容看得出来,一开始马克对杀人这件事还是有些迟疑的,毕竟这种事情非同小可。

但在珍妮特的信誓旦旦的“保证”下,马克还是答应,并在第二天照做了。

看完马克跟珍妮特的聊天内容,警方决定调查这名所谓的女间谍,根据她的上网痕迹去查找她具体位置的同时,查出她的真实信息。

但是,珍妮特自从6月28日那天给马克布置完考核任务后,就再也没登录过聊天室了。

难道珍妮特得知事件败露,所以消失了?

而在案发四个月后,这件谋杀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约翰因为犯煽动谋杀罪而被警方逮捕了,但马克被指控的罪名依旧不变。

煽动谋杀?难道是约翰煽动马克杀自己吗?这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要杀约翰的人,不是那个叫珍妮特的女间谍吗?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一直在跟马克聊天的珍妮特究竟是谁?图源:pexels


一个月前,也就是2003年9月,那时的警方仍然在监视着珍妮特的账号,而就在这个时候,消失已久的珍妮特突然登录上线了。

于是,他们顺着账号查到珍妮特电脑所属的IP地址,发现她竟是用约翰的电脑登录的。而且,珍妮特在案发三个月后重新上线时,她用约翰的电脑登录后没多久就下线了,但没过几秒,约翰就登录上线了。

更何况重要的是,珍妮特每次登录上线时,都刚好是约翰在家的时候。

显然,珍妮特就是约翰,他们是同一个人。

而除了珍妮特跟约翰这两个账号之外,警方还发现,还有其他几个诡异的账号——“凯文”、“林赛”、“瑞秋”等也都是约翰操纵的。

这几个账号之间其实有着不少的共同点,他们不仅都跟马克聊过天,而且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必须得让马克跟约翰保持联系。

而且,当他们分别跟马克聊天时,包括珍妮特,都会把“maybe”写成“mybye”,这显然出自同一人之手。

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约翰策划好的“谋杀骗局”,他在聊天室里通过创建虚拟账号并操纵它们,策划了一大堆匪夷所思的剧情,目的就是为了让马克杀自己!

而可怜的马克,以为自己是跟四五个人一起聊天,没有想到自己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在跟同一个人聊天。

可约翰为什么要自己杀死自己呢?他又是如何选择到马克来杀自己的?

一切问题的根源,都要从约翰的童年时期开始讲起。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跟马克相比,约翰的童年相对来说过得并没那么温暖跟幸福。

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了婚。之后他就跟着母亲一起生活,以致于他从出生起就没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因此他对自己的亲生父亲没有半点的记忆。

就算后来母亲再婚,他也是在4岁的时候才偶然知道,原来跟自己住一起的那个男人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是继父。

然而,在约翰7岁的时候,继父也跟母亲离婚了,约翰也就不得不跟随母亲和妹妹搬到了更小的屋子里。

那段时间,是约翰最为压抑的时候,因为他时常坐在狭窄的楼梯里,听着母亲在客厅里抽泣的声音。

那种沮丧的感觉让约翰很不好受,于是他拿牙签不断地刮自己的手腕,以此缓解自己的焦虑。

但约翰母亲并没有发现他的异常。

她跟继父离婚后,很快就找了一个当水管工的新男友,没过多久新男友就跟他们住到了一起。约翰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多余的,因为他感觉母亲对新男友的关注显然比关注自己要多得多。

对于约翰来说,他是极其渴望家庭的温暖的。有时候,他会忍不住走到母亲跟她新男友的卧室门外,耳朵紧贴在门上,小心翼翼地听着他们会不会谈论自己。

再后来,约翰上学之后,尽管他成绩优异,但在学校里还是受尽了欺凌。

同学们总是会给他起一些外号,比如说“基佬”、“恐怖分子”之类,这对于一个当时才读小学的孩子来说,造成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

这样的欺凌一直持续到约翰读中学都没有结束,有时走在路上,他依然会听到一些人对着他窃窃私语说他的坏话。

他有时候听到,但不会去争辩,只会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全然接受,压抑自己,因为他觉得在他身边根本找不到一个人来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自卑、敏感使人无比压抑(图文无关)。图源:豆瓣电影《聊天室》


从小到大的经历似乎让约翰变得十分自卑跟敏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任何亲情跟友情的他感到十分孤单和压抑,直到他接触到了网络。

开始接触网络是在约翰13岁的时候,母亲给他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从此以后他就每天每夜地沉迷上网,仿佛网络能给到他最大慰藉一样。

约翰觉得网络不仅可以帮助他短暂地逃避现实,而且还可以让他在网络世界里去体会平时体会不到的温暖跟满足。

珍妮特并不是约翰第一个用来跟马克联系的虚拟人物,2003年2月,约翰创造的其中一个虚拟人物瑞秋,在聊天室里跟马克聊上了。

瑞秋的人设是一个年轻女生,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马克来说,是一种致命的吸引,他很喜欢这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女生”。

而约翰也觉得自己跟马克聊得十分投缘。

但让约翰没想到的是,事情在这之后就往别的方向发展了,以致于让他要创建一个又一个的虚拟角色,来掩盖他的谎言,以此来维持他跟马克之间的关系。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2003年4月3日,已经疯狂迷恋上瑞秋的马克,在聊天室里对着瑞秋表白后,开始不断地表示自己想要跟她在线下见面的想法。

这让约翰感到为难,毕竟瑞秋其实就是他自己。要是答应跟马克见面,他担心马克会因为觉得自己受欺骗,从而不再跟他联系。

于是,约翰开通以自己本名为账号之余,又创建出了一个虚拟角色——凯文(Kevin),而其设定是一个同性恋跟踪狂。

有一天,凯文就这样在聊天室里找到了马克,表示自己已经跟踪了瑞秋和她哥哥(约翰)很久了。

除此之外,他还告诉马克,瑞秋兄妹俩正处于危险的境地,要是他不想他们俩受到伤害,就乖乖按他所指示的去做——在聊天室的镜头前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给他看。

马克为了瑞秋竟然完全照做了,后来在跟瑞秋的聊天里他还表示,她值得他那么去做。

然而,凯文似乎并没有放过瑞秋兄妹俩。所以很快,马克就得知了瑞秋死亡的消息,而且还是被一群人凌辱致死。

因此,马克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创伤。

为了让马克能够继续跟自己保持联系,约翰又创立了一个新角色进入聊天室,她叫林赛(Lyndsey),也是一名年轻女生。

林赛很成功地吸引了马克的注意力,但是,当马克一旦表现出对林赛十分感兴趣的时候,约翰就会让这个女生“出事”,然后永远消失在聊天室里。

而作为补偿,约翰让瑞秋“复活”了,她再次上线,并跟马克解释说当时自己只是昏迷了,没有完全死亡。

或许是马克太迷恋瑞秋,又或者是他已经知道真相了,所以哪怕剧情有多离奇多狗血,他对瑞秋的话深信不疑。

但是,不久后瑞秋又再次消失了,紧接着跟马克聊天的,就是44岁的女间谍珍妮特。

约翰说了很多才让马克相信珍妮特确实是一名间谍,而且还告诉他,她正通过他身边的陌生人在观察着他,看看他有没有资质能够进入英国情报局。

17岁的青少年一般对于自己成为这种英雄或者间谍之类的角色会抱有一定的幻想,所以对于珍妮特的话,无论多奇怪,他都相信了,就像之前相信瑞秋那样。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约翰所操纵的几个账号示意图。图源:百里K整理


跟马克聊天,约翰感到既满足又愧疚。

他很喜欢马克,所以很满足于目前跟他之间的联系。但用这么多虚拟角色跟马克接触,这终归是一种欺骗的行为。

但为了不失去马克,他只好继续这样的欺骗。

再后来,约翰鼓起勇气跟马克在线下见面,以瑞秋哥哥的身份。事实上,聊天室里的约翰也是一样的身份。

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从小到大的经历让约翰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因此当他见到马克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能交到这样好的朋友,是自己高攀了。

而且,约翰还发现,马克似乎很受女生欢迎,因为他的身边经常被女生包围着。这让他感到十分受伤,心里开始有一种想死的感觉。

于是,他开始策划谋杀自己,并决定让马克这个他高攀不起的朋友来执行……

14岁男孩被人当街谋杀,凶案背后是五个诡异的网络ID

最后,两名男孩都承认了罪行。

而法院最终也判处约翰接受3年监管,并且期间不得与马克联络,在没有家长的监护不得接触电脑网络。而马克因犯有谋杀未遂罪,将接受为期2年的监督令。

约翰因此成为英国首个因涉嫌谋杀自己而被判刑的人,从小到大的经历让他感到孤独和自卑,于是他沉迷网络,喜欢在网络上寻找慰藉跟安全感。

他其实是渴望跟马克之间的友谊的,但他却因为内心的自卑,在欺骗了马克后不敢跟他坦白。

而为了不失去这个网上认识的朋友,他用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去维持这段关系,但这种关系无疑是虚假的,也注定会无疾而终。

一段友谊关系的建立不该建立在虚假之上,真诚待人,将心比心也许才能让彼此之间的友谊更稳固长久。

另外,现在网络确实给世界各地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会有很多的不法分子会披着“网络交友”的外衣,从而进行一系列的诈骗行为,所以网上交友还是需要谨慎。

网络世界真假参半,想要不被欺骗利用,还是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互动话题:看完今天的案件,你有什么感想?或者你对约翰的这种行为是怎么想的呢?你曾经在网络上遇到过伪装身份的诈骗者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参考资料:[1] 英国那些事儿:14岁男孩通过聊天室策划了一起谋杀案,谋杀对象是他自己…… (2019-01-28)[2] Vanity fair:How a 14-year-old planed his ownexecution in MSN chatrooms——and made his friend do it.[3] 海外网:英14岁少年策划“谋杀自己” 差点没命还坐牢主稿人:百里K;编辑:包包;质检:阿丁;排版:CC;题图:鲁鲁修题图来源:《我们的男孩》.豆瓣电影;《真相捕捉》.豆瓣电影

本文系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约翰   男孩   凶案   网络   英国   当街   巷子   马克   凶手   诡异   袭击   账号   警方   事情   母亲   关系   女生   发现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