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11月23日下午2点开幕,有练Studio,上海市余庆路5号2楼


明式在1980年代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视野。三十多年过去了,明式成为殿堂级的收藏和中国文艺复兴的美学坐标。明式作为一个逝去的黄金时代被收藏,明式作为一个回不去的文化高峰被仰望。


也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明式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在新的时代,它是可以继续生长的。这是时代的机遇,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啊。

明式家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经过了充足的发展,有两个基本点被反复实践和推敲了。

一个是配合躯体和使用习性而生的平衡的设计,一个是伴随晚明文化高峰而生的平衡的极简审美。

反复推敲达到平衡,这是中国人干的事情。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榉木圈椅,三攒背板,清水古色

时空变了,土壤还在。

倒腾古董家具出生的苏州人陈虎,十多年搜物的经手和思考后,决定在家乡苏州,也是明式家具的故乡,制作明式家具。

对他来讲,前十年做的事情,是把住明式的文脉,把根扎好,像藤一样,缠绕着这棵大树生长。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榉木书案,刀牙、楠木瘿面芯,清水古色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榉木方凳,刀牙、一字枨、藤席座面,清水古色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榉木香几,剑腿、壶牙,清水古色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榉木四出头椅,直梗、素背板、罗锅枨,清水古色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榉木茶几,刀牙、拦水边、楠木瘿芯面,清水古色

对话陈虎

问:着手制作明式家具十来年了,现在你对明式家具,或者说对家具有什么样的理解?这个理解和做家具之前有什么不同?

在没有动手做之前,我关注的常常只是外部的表象,这也可能是受到一些藏家行家的收藏要求的影响,关注的点是外在的要求,买点,或者说是商业噱头。

我是带着一些使命感走上制作家具这条路的。

动手做之后就和家具有一些内在的沟通了。一开始在材料、尺寸、结构这些方面整理了很多资料和参考。那时我常在苏州跑本地的户家,看家具,看房子的构建,还关注到建筑上面的一些纹饰。

做家具搜集资料是一种很理性的研究,但在这个理性的研究过程我产生了一种情绪。

我从小也是在苏州的老房子里长大的。

和老房子里的人打交道,我慢慢感觉到,在主家,在户家,在村子里面,每一件家具有它的位置,每一件家具有它的身份,每一件家具还有它的风水。家具是一个功能性的物件,但它承载了很多东西,包括主人的修养和文化。

行家去户家的时候,车停在门口,家具从户家里买出来抬上车,总有一双眼睛,几双眼睛,一些有内容的眼神,还停留在那些家具上面。家族人聚人散,家具勾起的,是童年和家族的回忆。

那些眼神让我深深觉得,家具是有力量的。

一些精美的家具,它的线条、做工、细节常常跨越时空来影响后人,影响后人做事的方式,影响后人穿衣打扮。家族的气聚在这个家具里,物以载道,这里面有先人对家族和后人的一种情怀和期待。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1996年陈虎在西山发现一把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几经转手后,2002年这把椅子出现在国外的古典家具拍卖图册上,经过清洁、打磨、上蜡,这把椅子与当初判若两物。

问: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你理解的苏作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和其他地区的传统、古典家具制作相比?

传统古家具这个领域,地域上除了南北之分外,会有主流区域和边缘、偏远区域之分。根据使用者的阶层来分有古代士大夫,文人,乡村里的老百姓。

做派的话主要分苏作、京作、广作、鲁作、闽作、徽作这几个。

后人认为的苏作家具是在发展进入清中期之后更具代表性,那个时期苏州家具发展得很好,是硬木家具的主流区域。

我平时提得更多的说法是“苏工”,我谈苏作,也是从工的角度谈。

苏州在制作这一块最突出的是他的工艺。苏州在京杭大运河的中段,是南北经济的枢纽地带,苏州在清中期是大都市,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很多不同领域和阶层的人在苏州活动,制作这块也是这样。

做家具苏州的配套设施很齐全,不像别的区域只能突出一点,有的木艺比较好,有的漆作比较强,有的原材料比较好,有的藤艺比较突出。在苏州,这些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

使用者对家具的功能也提出了很多层次的要求,有的代表商铺,有的代表园林,有的代表书房,有的代表官府,很多可能性。

可能是地缘的关系,苏州在家具这一块历来是有细和润的要求。

这个要求,首先是出自苏州的园林。园林讲究的是“妙”,讲究一种通透感,所以苏州家具小巧秀气,线条比较利索,结构之间的关系不会过分强调力量,这是一种透视的要求。

这个环境里面形成的人,对家具的要求是:滋润、细腻。所以说苏州家具追求的就是细腻和滋润。从选材上来讲,首先会需要一些细和润的材料。不管是硬木还是软木,取料首先取的是细料。

家具成型后还要做表面处理,细之后的润,就要在家具表面做水磨工。表面处理的最高参照物就是玉,要有玉质感,玉的润泽,现在有时还要做生漆。

有了形和质,接下来就是色。大都市里到处玲琅满目,在整个生活空间里面,家具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是一个主要格局的东西,色的要求是:长时间相处,不能扰目。淡雅舒服的颜色反而和器物、衣服相得益彰,苏州家具很少强调做色漆,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苏作尽量要还原本质。

本质、本真的东西,在环境里更和谐。

在代表苏作的,以园林为参考的那些家具里面,主要的着眼点是平衡,是关照,观照整个空间和平衡,在整个氛围里面做平衡。

问:到现在为止你比较满意的作品有哪些?这些作品分别有什么整体和局部的特点和完成度?

我算是和我的团队,作坊一起完成家具制作的。

有一部分家具对使用者需要特别对关照,包括他的空间、环境、身份,这里的关系都需要考量和设计。

有两件家具我个人是比较满意的。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陈虎为朋友制作的竹节圈椅

八年前有朋友让我做竹节家具, 这个过程里我对竹节家具、竹制家居进行了一些研究,特别是家具和竹子之间的关系。

这件竹节工的家具主要体现在竹节的工,就是所谓的苏工。从木工的做工形成一个形体,雕工形成一个主题,再到漆工表现接触的舒适性。它是一个工艺融合的作品,苏工的代表,是苏作从晚明到清早期高峰期风格的一个重要代表。

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竹子和家具之间的一个处理关系,和欣赏的要求有矛盾的一个处理关系。

竹节工,家具是主体,竹节是装饰。

市面常见到的竹节工家具,常常是把作为装饰的竹节放在重头了,竹节做出来之后,他去拼成一件繁琐的工艺品。

结构美,没有了,家具的力度没有了,家具原本那种框架感没有了,只是过度的去模仿竹子的工艺。

在一件家具上做装饰的时候,主体很重要,过度的装饰是一种心理上的不自信,会失去他在空间里面的力度感,会失去木工制作的一些力度的韵味。

木工之后做雕工,过多的用力的话,必然会削弱前一道工序的表现和表达,木工做的家具的那种结构和组织关系,这其实是家具的本体。

后一道工序一定要让位于前一道工序,不但要让位,还要尊重,尤其是漆匠。前两道工序做的,辛苦注入的心力,后一道工序做的时候一定要关照到,尊重到。每一刀,每一个人都不同的。这个是需要在后期完成之后可以有迹可循地找到漆工、雕工、木工和选料工。

在制作的工艺方面,竹节大,竹身小,竹节要比竹身要大两三个毫米,它们是两个同心圆。竹节和需要雕的竹身正好是家具横向和纵向里面的榫卯结构的交界处。一根木头不可能等雕工雕好了之后再去开榫卯结构的。通常木工是在方料上面划线,入刀变成榫卯结构之后,再变成圆形那个构建的。

也就是说,在成圆之前,榫卯已经形成了。

雕工是在形成原型之后才雕的,在雕竹节之前,这件家具的形架是已经出来了。常规家具形架出来之后,榫卯结构敲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件家具了,但是竹节还需要雕,恰恰需要雕掉的是榫卯结构里竹身的部位。

这是一个矛盾点,需要木工提前预留余地,需要一个很耐心的匠人,提前在脑袋里面形成一个家具的框架。这个制作方法,木工必须关照雕工,雕工必须尊重木工。

这是一个融合关系,一个交流关系,一个承前启后的关系。

这件家具要的是什么呢?清爽。竹子的给人的感觉是向上的,看上去要有那种竹子的力度,在文人眼里这是一种精气神。但竹节一节一节,多了之后自然会形成不直。竖着时还可能会看到直立感,横的时候既找不到竖感,又找不到立感,只能找它的顺。

竹子的顺就是必须雕出它的瘦。如果木工不提前预留,那一定会肉。如果雕工不修饰,竹子也会显得肉,没有那种骨感美。

这种骨感美,不能过分的去模仿竹子的每一个细节,点到为止就可以了。竹节工家具,如果完全做情绪的,那就是工艺品。鸟笼是可以的,小几座是可以的,但家具不能完全去模仿竹子,否则就没有这个空间感,没有这种结构感。

家具最不能丢的,就是那种空间感和结构感。

从艺术角度出发,那把竹节圈椅,每一个竹节是必须要做的。每一个竹节上面有一个节枝,这个节枝,不需要每一节都做了,点到为止。在人坐下来的时候,手放下来的能碰到的地方,眼睛看到的地方,做一下竹节里的节枝,就够了。

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做竹节上的芽苞,而是做的是竹节上的竹枝,砍掉后的那种感觉。这种力度感是文人对自然的一种审美的感觉,有力度,有创造精神的感觉。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陈虎为上海朋友制作的大型书架

还有一件我是给上海一个家具爱好者做的大型的书架。

他对家具比较了解,收藏跨度很大,中式的家具,当代家具,北欧家具都在他的范围内。中国家具高古的、北作的南作的他都有。他的包容性和审美高度在那里。

他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做一套书架,用来收藏自己的藏书,放在一栋老宅子里面。我给他做了一个两米八的一个书架,跨度要达到一米四。

书架既看上去空灵,然后又做的比较有凝重感,有这种历史身份。书有艺术性,或者说有一些人的分量在里面。书架的上面这些结构装饰不能过多,没装饰又显得过分简单,那真的就是一个架子。

书桌一直都是可以很好的呈现的,因为形真不大,然后有面。柜子,它本身有四个面,所以说看上去比较体面感。

书架是一个立起来的东西,很空,让它看起来不像个空架子,必须要有体面感,所以上面要有一些历史的东西在,要有一些手法在。

做体面得做一些装饰,又不能去做做花花草草的一些装饰,装饰必须跟结构融合在一起。装饰和结构融合形成了一个特征,这个特征要表现历史,又表现书架的身份,看上去很有分量感的一件东西。

明式家具里作为代表的苏作,它最大的特点是一种关照,关照了苏州的生活习性,关照的代表苏州生活空间的园林。它是一种个人的精神支柱。苏作家具偏矮,讲究的一个舒适性,然后才是它的功能,然后才是它的做工。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榉木香几,小翘头、云牙、整木面,清水古色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榉木小方凳,罗锅枨、灵芝卡子花,清水古色

问:天地人都在变,在这个时代要做到位你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么理解这些困难,寻找出路的?

古玩行里面有一句话,就是说,有的时候与其说是人找物,不如说是物找人。

有些时候,很多人走过路过,未必会发现这些东西,可能就是一个偶然的契机,物件几经易手,终究会鬼使神差的去找到它更好的归宿。

我做家具的时候真的不是说我想怎么做家具,是家具在引导我,就像勾引一样的,有魂魄一样的,一旦投入进去就不会在意外界,可能会有困难,但面对木头,面对家具,就会坚持下去。

做的过程当中,传统的工艺、传统的班子和传统的观念,这三大块是最困难的。

其实真正一件好的作品,不是某一个人有多大的本领,要多大的功夫,其实家具是一个工艺的组合,它需要很多工艺,需要很多行业,还需要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才能做成的。

这个班子组建是非常难的,尤其是现在有手艺的人,有能力的人,有见解的人很难组合在一起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跟了陈虎十来年的雕工的作品

很多家具交给工人做了之后,工人最难达到的,就是在思想和艺术和文化这一块,他是不做理解的,不做认识的,甚至不会去想象的,反而他会注重经济,要讲速度,讲效率,甚至还会有一些小聪明,在技术上做一些过多的用力。

过去有一种匠人身份叫把捉师傅。有这么一个师傅把控整个事情是非常关键的。最重要的就是现在缺失这个把控人,他需要对传统家具有理解,他一定有他的审美,还要就是要懂得农村人,能说匠人的语言。

问:你如何看待当下明式家具的发展,或者说创新呢?

你做出来一件家具很好用,很好看,这不能说是超越。

就是为了好看,就是为了好用,就是为了顺应当下市场,顺应某一阶层,或者顺应某一个使用领域。这不是那种家具发展式的超越。它是一种弯道超车的感觉,只能说是家具环境发生了变化。

如果要谈中国家具,谈古代家具,谈明式家具,谈苏作家具的话,你一定是需要遵从它的脉络的。你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融入当下的环境和生活,前提是你一定要理解古代的语境。

所以说目前为止我没法去谈创新这个概念,创新不是明式家具的本质,发展才是明式家具的可能性。

在原来的器形,结构,制作思路,工艺法则基础上,在装饰手法上面做出一些调整,做一些变化,我认为是必然的,我也会这么做的。

一件明式家具,放到我房间里去的时候,我自然会做一些调整,装饰永远不会影响明式家具本身的,装饰不是它的主要特点,明式家具的高度是在设计上。

我对当下很多设计出来的耳目一新的款式,我不会去过多的去研究,改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要谈明式家具,要谈收藏,要谈传承的话,必须是放在那边可以像雕塑一样的去观赏,而不是说一直在这个形上面绞尽脑汁的想出一些改变,形上面没啥好改变,你再改也只能说你在凹造型,不管你是跳舞的人,还是打拳的人,你凹造型是没用的。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榉木方凳,四平光阳线、藤席座面,清水古色

问:当下丰富的材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现在材料的可能性比古代不知道要多多少倍。

但是材料的功能和品种,塑形的可能性,和技术的处理的可能性,包括很多材料的那种替代性,都不能完全说是家具改良的一个契机。

中国人是有自己的审美习惯的,一些材料的纹理它是有趣味性的,希望材料有趣味性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就像饮食习惯一样。

材料上古人是不知道品种,不知道这么多学科的。他只是对料的判断,然后再追溯到某一个材某一棵树,再上升到树种,再到地域 ,产自哪里。

这是属于中国,我们的文化里面的一种,这种东西是一些后来的材料没办法表现出来的,它只能说在功能性上是可以替代的,比如说硬木,同样是红木,强度差不多,但它的纹理是不同的。

核心的材料是不可以替代的,真正的家具是直接是材料上就开始的。

问:使用不同的材料带给你什么样不同的启发?

材料,材是材,料是料。

我做明式家具一定要尊重它的料性,它的料感。

料性就是稳定性,也包括香味,包括手感,包括纹理肌理,料性是肌理上的,料感是纹理上的。

古代对料的运用,在文化上的,身份上的,更重要的在礼数上都是要求的。

古代不可能把所有的树种全部使用,那么它这里面有一个风水的感觉,有一个风水的理论,就是说,东南亚地带出现的材料,偏北的是最好的。

大家都知道的,南面,树种多,北边相对萧条一点。但是在同纬度同树种里面偏北,一定是更强壮一点的,更好一点的,更耐一点的。苏作家具不北也不南。

所以说,目前来讲,我所用的材料,我是遵循了这套想法,就是一定是在东南亚地带的材料。或者说本地材料,本地材料是个人情怀,因为古代就是有很多是本地用材,所以说,柏木,楠木,榉木,银杏,这些苏州本地的木材,用起来是一种怀念的味道,思念的味道。

然后就制作本身的要求,对料感料性的感觉,那么东南亚地区,越南,老挝,柬埔寨这种地带的材料是比较好的,比较细的,作细料的。

有些木头是很硬很僵的,不耐人寻味。

文化里面一定要讲耐人寻味的。

材料也是耐人寻味的,僵的,只有承载能力了,那就适合造船,当榔头柄。

椴木很硬,颜色也很黄,非常好。中国古代崇尚黄色的,好东西一定是呈现黄色的,红里透黄也是好色,紫檀也是透黄的是最好的,就是颜色最正的。但颜色很好的椴木也只能做榔头并。因为纹理太僵了,没有趣味性。

问:明式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是可以跨越时代生长的,每个时代的人要完成自己的部分,这些年的积累,你觉得你完成了哪些部分?接下来要做什么?

明式家具的未来我还没有资格去谈,我这么多年来的积累,有一些部分还是有所欠缺的。我现在只能讲达到,还不能讲发展。

能把中国文化全部灌进去的只有明式家具。因为它一直是从唐宋元延续下来的。

它的框架没丢,它的型感没丢,只是装饰部分在变化,呈现方式在变化,有了一定的时代性。它的本体还在。所以将来如何让每一个后人再去做的时候,通过现代化设备,现代化机械,现代化工艺去做时,不把这个本体、本位丢掉。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将来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问:请谈一谈明式家具的使用感,它和拥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在拥有了明式家具之后,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跟它接触,去使用它,去养它,那么它也会给你养的一种欣喜,它会给你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对吧,他会反馈给你,就是我们常讲的“包浆”。你会感受到那种润,越润你越想多接触接触它。那时间久了之后,你就会想在上面,愿意在上面多坐一会。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明式文脉:陈虎苏作家具展

展览:11月23日-12月1日

开幕:11月23日下午2点

有练Studio:上海市徐汇区余庆路5号2楼


主办:有练

艺术总监:李宗盛

策展:马岭、王俊

摄影:王俊

采访|撰文:马岭

展览统筹:杜悠然

海报设计:喜马拉雅猴

本文来源:有练Studio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家具   文脉   榉木   竹节   苏州   纹理   竹子   木工   后人   书架   东西   结构   关系   代表   工艺   材料   旅游   陈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