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

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

今年以来,西安市长安区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234工程”,出台《长安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10项扶持政策(试行)》《长安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18项重点工作任务(试行)》2个纲领性文件,推动人才、企业、资本3个下乡,建立区级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街村级土地流转运营服务、乡村闲置资产资源利用开发、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物业服务管理4类平台公司,实现花园乡村全覆盖、“五化”(亮化、文化、标准化、绿道化、智慧化)道路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先后获得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走出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

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


一、加强组织领导,解决“制”的问题

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


(一)建立工作谋划机制。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推动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制定“10项扶持政策”“18项重点工作任务”2个纲领性文件,为全区各街道、各部门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依据;出台《长安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人才下乡实施方案(试行)》《长安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企业下乡实施方案(试行)》《长安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资本下乡实施方案(试行)》《长安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运营开发发展公司组建及运营实施方案(试行)》4个指导性文件,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二)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成立以区委书记任主任的区委乡村振兴委员会,强化区、街、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配合有力、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抓制度,区级领导带头包抓相关街道乡村振兴工作的同时,再包抓一个重点村,带头攻坚克难、督促落实。


(三)建立督查落实机制。


建立“日检查”制度,成立督查组,制定督查方案,分组深入部门、街道和村组一线,查项目、查落实、查进度、查问题,帮助部门、街道破解工作难题,每周形成问题清单,开展常态化督导,倒逼整改落实。建立“双周调度”机制,由区委书记亲自主持双周调度会,现场播放乡村振兴问题及整改落实视频,曝光问题,现场问效;每次调度会安排2—3个街道汇报乡村振兴工作进展情况,随会点评,比学赶超;先后解决整治花园乡村长效管理、农村雨污分流、农村线缆落地等30余个问题,研究部署花园乡村建设、三大资源下乡、四类平台公司建设等方面20余项重点任务。


(四)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建立调度表彰工作机制,对各街道、区级相关部门日检查、双周调度、季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核查打分,评选前3名、后3名,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半年召开全区乡村振兴“234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通报全区上半年乡村振兴“234”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先进经验交流和表态发言,安排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年终总评实行百分制,由季度排名得分、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得分、互评互议得分、满意度测评得分4部分组成,分别占30%、50%、10%、10%权重。对总评结果优秀的单位予以表彰。对履职不力、工作滞后和考核结果为较差的单位进行约谈。各单位总评得分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注重多元发力,解决“人”的问题


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


(一)选一批第一书记。


坚持保障与激励并行,严格要求与示范引领并重,突出对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的“选育管用”,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按照“政治化、知识化、年轻化、专职化”标准,从16个街道选派232名45岁以下的优秀干部、后备干部,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229人,平均年龄38.3岁,专人专职化,党组织关系转至村,不承担街道工作。各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任职以来,围绕产业发展、基层治理、花园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累计为民办实事8大类1200余件,受到党员干部群众好评。


(二)建一批工作队伍。


按照“属地安排、综合调配”的原则,在14个涉农街道组建198支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由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担任。198支乡村振兴工作队立足本村实际,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着力抓好各项政策落实、推进重点工作、培育特色产业、深化基层治理、提升为民服务,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聘一批专家教授。


依托驻区高校科教资源优势,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选聘20名专家教授牵头组建14支乡村振兴顾问团,科学指导、精准对接各街道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挖掘、电子商务等,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打造特色街村产业。


(四)育一批职业农民。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成立长安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立政府、产业、高校多方参与的培育体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三、坚持三管齐下,解决“钱”的问题


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


(一)财政拿一点。


将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每年新增部分的50%用于乡村振兴发展各类项目投入,整合国家、省、市涉农项目资金,建立区级乡村振兴重大项目资金库。扎实开展“三进”(进省厅、进市局、进高校)工作,积极争取各类资金项目;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


(二)社会融一点。


创新投融资机制,降低准入门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推动企业下乡,通过构建系统性、常态化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引导央企、国企、民企下乡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三)群众集一点。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各村群众自愿投工投劳,通过清扫门前屋后、自发植绿种花、修路砌墙等方式,积极参与花园乡村建设,累计清理卫生死角1万余处、各类“三乱”6万余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0余万平方米。


四、强化科学统筹,解决“地”的问题


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


(一)让土地管理严起来。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成果确认,开展耕地保护专项行动,有效夯实粮食生产“根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全面摸清底数,对全区232个行政村集体资产“家底”建立台账,全区可流转土地板块累计20余万亩。加强农村土地、宅地基等集体资产管理,建成区、街、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将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农村土地融资抵押贷款等集体资产流转交易纳入平台监督管理,实行场内公开交易,有效促进了交易规范化、制度化。


(二)让土地流转活起来。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给土地松绑赋能,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王曲街道南堡寨村“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成功列入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首批西安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名单。加快资源要素流通,成立街村土地流转运营服务、乡村闲置资产资源利用开发、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物业服务管理3类31家子公司,引导土地向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中。提升平台效能,在全省率先成立区域性乡村振兴农村产权交易公司,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宅基地使用权、农业生产设施使用权等纳入交易范围。


(三)让土地效益提起来。


提高土地产出和效益,科学整合土地,壮大集约化产业规模,以企业大户种植为龙头,通过土地托管模式进行集中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陕西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引镇街道胡家寨村等15个行政村合作集中托管土地1.61万亩,实现农户和托管企业收益双丰收。

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

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

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

编辑:水云间

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长安   乡村   总评   行政村   全区   实施方案   得分   街道   机制   资产   土地   资金   重点   农村   国家   旅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