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 | 辽东半岛石棚综述

辽东半岛石棚综述

许玉林 许明纲

原载《辽宁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历史遗迹 | 辽东半岛石棚综述

海城析木石棚 图源:网络

(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有些地名已更改)

石棚是指用三到四块板石套合在一起立在地上作为壁石、上覆一块大盖石的一种古代巨石建筑物。它形如桌子,又象棚子,因而,欧洲称它为“桌石”、“多尔门”;朝鲜称它为“支门”、“撑石”;我国称它为“石棚”、“姑嫂石”、“石庙子”。

石棚的分布很广,它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从欧洲的丹麦、法国、德国、英国、苏联、荷兰、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非洲的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直到亚洲的叙利亚、土耳其、印度、马来群岛、日本、朝鲜和我国等地。

我国的石棚,古籍已有记载。《汉书》中写到:“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处,有白鸟数千集其旁”①。这泰山莱芜三石为足的大石就是石棚。经考古调查统计,我国的吉林、山东、湖南、四川和辽宁省均有石棚,其中尤以辽宁省石棚为多,而辽宁省石棚又集中分布在辽东半岛上。

本文就最近考古调查和参考有关资料,对辽东半岛石棚作一综述。

一、辽东半岛石棚的调查发现

辽东半岛石棚,古时早有发现。《三国志》曾记载,“时襄平(今辽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②这延里社大石也当是石棚。金代王寂《鸭江行部志》中写到:“己酉游西山,石室上一石纵横可三丈,厚二尺许,端平莹滑,状如棋局,其下壁,立三石,高广丈余,深亦如之,无瑕隙,亦无斧凿痕,非神功鬼巧不能为也。土人谓之石棚。”西山石棚即在辽南复县一带。解放前,鸟居龙藏曾于1895年-1928年到海城析木城、金县亮甲店、复县万家岭、盖县许屯、营口分水等地。1939年,又到大连大佛山等调查了石棚。1939年三宅俊成等对复县铧铜矿石棚进行了调查发掘。解放后,1953年陈明达同志调查了海城析木城姑嫂石。1955年东北博物馆文物队调查发现盖县仰山村石棚和复县榆树房石棚。1960年许明纲调查了旅大市各县石棚,发现了新金县俭汤公社石棚沟石棚,探掘了庄河县白店子石棚。1979年10月-11月,许玉林对大连市西岗区、金县、新金县、庄河、岫岩、营口、盖县、海城等地石棚进行调查,得知石棚所在地和附近的遗址,发现了新金县安波公社刘屯大队小刘屯石棚。1980年4月-6月,旅大市文物普查队,在新金县双塔公社杨屯大队西北山王营子、三台子东山和安波公社杨屯西山,营口市文物普查队在盖县团甸子公社石佛大队;抚顺市文物普查队,在清原县苍石公社鎯头沟大队曾家沟,新宾县上夹河公社的胜利大队仙人堂、南嘉乐大队王家、河西付家坟、河西赵家坟、南沟大队河北等地先后发现了石棚。1980年6月许玉林调查发现了新金县安波公社德胜大队台前、双房西山石棚群、双塔公社红旗大队安平寨石棚。同年8月许玉林、许明纲等人,对双房西山石棚群进行了清理发掘。上述这些调查发现,为研究辽东半岛石棚的性质、年代等都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

二、辽东半岛石棚的分布及其建筑结构

辽东半岛石棚的分布,它集中在辽东半岛的南部地区。据统计,有旅大市西岗区、金县、新金、复县、庄河、盖县、营口、岫岩、海城、清原、新宾等十一个县区,大小石棚五十四个。这些石棚,由于过去调查人称呼不一,加之解放前后石棚所属行政区划的更动,尤使石棚名称比较混乱。为了使辽东半岛各石棚有一个比较明确统一的名称,本文在介绍辽东半岛石棚时,以现在所属行政区的公社、大队、小队的地名来称呼它。

现在以县区为单位,将各石棚的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一)旅大市西岗区大佛山(现名烈士山)石棚一处。大佛山石棚位于旅大市西岗区大佛山顶部。现不存。石棚原有盖石。右壁和后壁以自然露出的岩石为壁。左壁石长0.82-0.85米③。

(二)金县向应公社小关屯石棚两处。小关屯石棚位于金县向应公社小关屯东山,南距亮甲店10多华里。以前曾属普兰店辖区,因而又称为“亮甲店石棚”、“普兰店石棚”。这里原有两个石棚,一南一北。南面石棚稍大,早年破坏。北面石棚稍小,小关屯石棚即指这座石棚。该石棚是建在约十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台上。东西向。用加工磨制的花岗岩。现残破。东壁石中上偏北有些残破,北壁石已残。西和南壁仅存底部。盖石伸出壁石,有棚檐,由于三面壁石残坏缺乏支撑力,使盖石呈现由东向西大倾斜④。

(三)新金县石棚沟石棚、小刘屯石棚、杨屯石棚、台前石棚、双房石棚、王营石棚、三台子石棚、安平寨石棚共二十四处。石棚沟石棚。四处(一大三小),位于新金县俭汤公社代家大队石棚沟小队北山上。大石棚位于北山顶部的最南端。用加工磨制的花岗岩。南北向。东、西、北壁石套合微向内倾,有侧脚。南壁石残盖石呈长方形,南北两端有些不规则。盖石向东、西、北壁石各伸出1.10-1.60米,向南伸出2.10米,有棚檐。室内有0.20-0.30米厚黑土,下是铺底石(图略)。小石棚三处,均用自然花岗岩。1号小石棚距大石棚东6.10米。东西向。东壁石向后倾斜。南北壁已残。盖石残破,向西错动,前端落地,后端压在南北壁石上。石棚内出土夹砂红陶罐。2号小石棚距大石棚东北25.8米,在1号小石棚的东北。现仅存北壁石。东西向。3号小石棚位于大石棚北8米。南北向。现仅存残断的西壁石。

刘屯石棚一处,位于新金县安波公社刘屯大队小刘屯东山坡上。自然花岗岩。南北向。壁石倒塌,盖石破碎。东壁石倒放。西壁石向东倾斜压在底石的西半部。北壁石向后仰。铺底石长1.54米,残宽0.80米。盖石破碎数块堆放在铺底石上。石棚附近有大石盖墓群。

杨屯石棚五处,位于安波公社杨屯大队西山顶部四处,山下一处。均用自然花岗岩。东西向。成排。山顶四处石棚,分南北两行排列,与大石盖墓群混在一起。其中1号石棚保存较好。南、北壁石直立。东壁石较小,镶砌在南北壁石之间。盖石呈圆角方形,伸出壁石外,有棚檐。2号石棚在1号石棚西32米,残存南北两壁石。3号石棚在2号石棚南7米,残存两块壁石。盖石近方形,倒放在壁石南10米处。4号石棚在3号石棚东8米。仅存北壁石。2-4号石棚的壁石规格,大体与1号石棚壁石相同。5号石棚位于杨屯大队西山脚下果园内。已塌。壁石倾倒,盖石侧压。杨屯石棚群与大石盖墓、积石墓混在一起。经初步调查,这里发现12座大石盖墓,1座积石墓。距石棚群北600米处,又有大石盖墓六座。

台前石棚两处,位于安波公社德胜大队台前西山。1号石棚倒塌。自然花岗岩。西壁石向里卧倒,破裂为三块。东壁石压在西壁石上。北壁石向后倒。2号石棚距1号石棚北30米,现仅存断裂成两块的北壁石。台前石棚群附近有三座大石盖墓。

双房石棚六处,位于安波公社德胜大队双房小队西山上,均用自然花岗岩,东西向。1号石棚位于山顶中部,残立北壁石。其他两块壁石已错动,不知其原位。一块长1.20,宽0.90,厚0.25米。另一块长1.80,宽1.40,厚0.20-0.25米。石棚底是砂石生土。2号石棚,位于1号石棚东南10米左右。北壁石完整直立,其他东、西、南三壁石残坏。铺底石长1.75,宽1.00,厚0.25米(图略)。清理铺底石上堆土,出土了火烧人骨、夹砂红陶壶、石纺轮等(图略)。5号石棚北距2号石棚11米,现存直立南壁石。铺底石长1.45,宽0.70,厚0.10米。7号石棚位于石群最南端,北距5号石棚34米。现存有盖石。两块壁石,一块长1.40,宽0.90,厚0.27米,另一块长1.40,宽0.85,厚0.25米。8号石棚北距2号石棚4.7米。现仅存铺底石,长1.20,宽0.74,厚0.20米。9号石棚位于1号石棚西北105米,现存有盖石。一块壁石长1.50,宽1.35,厚0.24米。3号、4号、6号为大石盖墓。

三台子石棚一处,位于双塔公社杨屯大队三台子东山坡。自然花岗岩。东西向。已倾倒。现仅存北壁石和盖石。北壁石向南斜。盖石呈圆形,由南向北斜压在壁石上。石棚北是排列有序的19座大石盖墓(图略)。

王营石棚三处,位于双塔公社杨屯大队西北山王营。东西向。自然花岗岩。3座均残。其中一号石棚,现有直立四壁石。石棚内曾出土陶罐。

安平寨石棚两处,位于双塔公社红旗大队安平寨东山上。1号石棚,东西向。自然花岗岩。西和北壁石直立。南壁石向外倾斜。东壁石向后倒。盖石平放在东壁石外。壁石外有碎石堆土,石棚呈现出室内低室外高。2号石棚位于1号石棚东北50米。南北向。用自然花岗岩。现倒塌,仅存壁石。北壁石直立南壁石向外倾。东壁石侧倒。西壁石残破。壁石外有碎石堆土,室内低室外高。

(四)复县台子石棚、榆树房石棚、铧铜矿石棚共七处。

台子石棚一处,位于复县松树公社台子大队北山上。东南距万家岭火车站13华里,因而又称它为“万家岭石棚”。在清乾隆年间,石棚为庙宇所用,石棚被盖在庙中,盖石和壁石上绘有壁画室内砌有长1.00,宽1.70,高1.00供奉神像的石方台。石棚为南北向。用加工磨制的花岗岩。东、西、北壁石成箱式套合,有侧脚。北壁石向东西壁石伸出0.18和0.13米。盖石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宽北窄,南端修成0.20米宽减薄阶梯状前檐。盖石伸出东西壁石各0.70和0.12米。伸出南北棚石各1.00和1.05米,形成棚檐。铺底石伸出室外0.10米,长2.40,宽1.70米。

榆树房石棚两处,位于复县李官公社榆树房的西山上。均用加工磨制花岗岩。一南一北。南石棚早年倒塌。地面残存有铺底石。盖石向西倾斜压在底石上。北石棚在村西北,距南石棚300多米。现已破坏。

铧铜矿石棚四处,位于复县李官公社铧铜矿大队。现已不存。从报导资料所知,石棚四壁套合成箱形,盖石伸出壁石之外,有棚檐。石棚内发掘出有人骨,有随葬品。其器物有青色软玉仿青铜器的多瘤状石器(系棍棒头)。三件陶器,两件为陶罐,广口深腹,一个内深0.20,一个内深0.178米,表面为鼠灰色,胎土中含滑石粉,口沿周围有细带状刻划纹。另一件是陶壶,广口鼓腹,红褐色,高0.15米,素面磨光。

(五)庄河县白店子石棚、大荒地石棚、杨屯石棚等六处。白店子石棚两处,位于庄河县英烈公社小房身大队白店子小队北姑嫂石山上。白店子曾归石山子管辖过,因而又称为“石山子石棚”。该石棚原有两处,相传“姑嫂修石升天”的故事,故当地又将两石棚分别称为“姑石”和“嫂石”。“嫂石”在“姑石”东北20多米,现已不存。“姑石”,南北向。用加工磨制的花岗岩。四壁石套合成箱式,有侧脚。东壁石后上部残破。南壁石向里扭斜。西壁石内面与南北壁石相对应处凿有两道沟槽。盖石伸出壁石外0.50-0.80米为棚檐。有铺底石。西壁石与铺底石之间的缝隙,出有人骨碎片和半个石纺轮。

大荒地石棚一处,位于庄河县塔岭公社大荒地大队南1里姑嫂石山上。南北向。用加工磨制的花岗岩。东、西、北三壁石套合整齐,有侧脚。北壁石下半部两侧修成慢坡状底座,内面与东西壁石相接处有两道凹槽,套合时成为子母口。北壁石伸出东西壁石外0.50和0.30米。南壁石残断被压在南半部盖石下面。盖石由中间断为两块,各向南北错动,一端落地,一端斜搭在壁石。铺底石仅存东北角,残长1.50,宽1.00米(图略)。

杨屯石棚三处,位于庄河县太平岭公社帽盔大队杨屯西北的姑嫂石山上。早已破坏。经当地群众介绍,石棚为自然花岗岩,第一座为南北向。有东西两壁石。盖石东、西、北三边与下面壁石平齐,南边伸出壁石之外约0.70米成棚檐。该石棚曾出土了夹砂红褐陶片,磨制较精的三棱石镞和人骨碎片。距第一石棚约200米远的附近两个山丘上,有两个倒塌的小石棚。其中一座仅有铺底石,四壁和盖石不存。铺底石上出有人骨,上有铜锈痕迹。

(六)岫岩县兴隆沟石棚两处。这两处石棚,一大一小,称为大小石棚。大石棚位于岫岩县兴隆沟公社兴隆沟大队粉房小队东南姑嫂石山上。石棚北壁用石灰岩,其他均用加工磨制的花岗岩。南北向。壁石套合整齐,有侧脚。东西壁石完好。北壁石西部残破。盖石呈长方形,伸出东西壁石为0.8和1.00米,伸出南北壁石为1.20和1.40米(图略)。

小石棚位于大石棚西南500米的平地上。东西向。自然花岗岩。东、南、北三壁石直立套合不整齐。盖石呈不规则长条形,与壁石平齐不出檐。

历史遗迹 | 辽东半岛石棚综述

图源:网络 作者见水印

(七)盖县石棚山、仰山村、石佛石棚共三处。石棚山石棚,位于盖县二台子农场石棚山大队南山顶,东南距许家屯6华里,东北距九寨5华里。因此,又称它为“许家屯石棚”、“九寨石棚”。石棚店被庙宇所用,成为“古云寺”,故当地又称它为“石庙子”。石棚保存较好,规模较大,是辽东半岛石棚中最大的一个。南北向。用加工磨制成的花岗岩。东、西、北壁石套合整齐,有侧脚。北壁石两端分别伸出东西壁石外0.18和0.19 米。盖石呈长方形,各伸出东西壁石1.50,南北壁石2.65米,形成较大棚檐。铺底石前端破碎,后端完好,长2.70,宽2.16米(图略)。

仰山村石棚一处,位于盖县归州公社仰山村北平地上。已破坏。石棚原为南北向。用加工磨制的花岗岩。有东、西南壁石。北壁石断缺。盖石破裂成三块。有铺底石。

(八)营口县官屯石棚峪石棚一处。石棚峪石棚,位于营口县官屯公社石棚峪大队村西石棚山上。西去分水车站7华里。分水原归海城管辖,后又划为营口县。因此,又称该石棚为“分水石棚”、“海城分水石棚”、“营口分水石棚”等。石棚为东西向。用加工磨制花岗岩。南、北、西壁石套合整齐,有侧脚。东壁石仅存残部。南北壁石伸出西壁石外0.27米。盖石近方形,伸出壁石外为0.55-0.90米,形成棚檐。铺底石长2.30,宽1.90米。(图略)

(九)海城县析木城石棚两处。析木城石棚,又称“姑嫂石”。原两处,一站一倒。站着的当地称为“站姑”,倒着的当地称为“倒姑”。

“站姑”位于海城县析木城公社姑嫂石大队南山上。保存较好。用加工磨制花岗岩。南北向。东、西、北壁石套合整齐,有侧脚。北壁石伸出东西壁石各0.13米。南壁石只半截,它的宽度比其他三壁石窄。盖石呈长方形,向东、西、北三壁石伸出1.50 ,向南壁石伸出1.90米,铺底石高出地面0.25米,长2.20,宽1.60,厚0.25米。南壁石前0.50米处有一类似阶条石,长2.71,高0.12,厚0.10-0.15米。

“倒姑”位于“站姑”北约350米的平地上。壁石倒卧,长1.50,宽1.35,厚0.40米。

(十)清原县曾家沟石棚一处。曾家沟石棚,位于清原县苍石公社鎯头沟大队曾家沟小队南山上,西北约8华里是南杂木火车站,因此,又称它为“南杂木石棚”。

石棚为南北向。用稍经加工的花岗岩。盖石破碎,现仅存四块倒放在南北两边。东、西、北壁石套合不整齐,微有侧脚。铺底石长1.70,宽1.50,厚0.20米。从铺底石上发现有夹砂红褐陶片。

(十一)新宾县上夹河公社胜利大队仙人堂、河西大队付家坟、赵家坟、南嘉禾大队王家、南沟大队河北石棚共五处。⑤仙人堂石棚,位于新宾县上夹河公社胜利大队村后平地上。当地称为“仙人堂”、“飞来石”。石棚保存较好。用不规则厚薄不均的自然花岗岩。东西向。东、西、南壁石直立套合不整齐。西壁石残破。盖石呈屋脊式,长条形,中间厚两边薄。付家坟石棚,位于新宾县上夹河公社河西大队南付家坟地上。石棚用自然花岗岩。东西向。盖石破碎,倒放在东边,四壁石向外倾斜。有铺底石,长1.20,宽0.70,厚0.10-0.20米。铺底石上出土被压碎的陶器。赵家坟石棚,位于新宾县上夹河公社河西大队赵家坟地上。已倒塌,仅存壁石三块,无盖石。南嘉禾大队王家村。有南、北、西三壁石,盖石弃置一旁。南沟河北石棚,位于新宾县上夹河公社南沟大队河北村。有东、西、北三壁石,无盖石。西壁石由两块组成。石棚底铺有河卵石。(辽东半岛各石棚的石室、盖石、壁石具体数字,详见统计表)。

三、辽东半岛石棚的特点及其文化性质

(一)辽东半岛石棚的特点:

1.大部分石棚座落在临河呈蘑菇状的丘陵台地上,少数在平地,但很少在高山峻岭上。多数石棚所在地和附近有遗址。

2.石棚的分布,有一个两个的,也有三个四个或更多的石棚在一起,形成石棚群。从石棚群分布范围,大部分集中在新金县北部,复县的东部,庄河县的西部。我们认为这带可能是辽东半岛石棚的中心区。

3.除岫岩兴隆沟大石棚的北壁石是石灰岩以外,其他石棚多为花岗岩。辽东半岛石棚,从规模大小,建筑精简等方面可分大小两种形制。

大石棚高约2米左右,盖石长宽约4-5米。最大的盖县石棚山石棚,盖石长8.10,宽5.60,厚0.45米,重达几十吨。大石棚的壁石与盖石多经加工磨制。壁石套合较整齐,有侧脚。有的壁石上有沟槽。盖石伸出壁石之外,形成较大的棚檐。有铺底石。

小石棚高仅1米以下,盖石长宽约2米左右。多用自然花岗岩。壁石之间套合不整齐。壁石直立,没有侧脚和沟槽。盖石微伸出壁石之外,呈短棚檐。有的盖石不伸出壁石,没有棚檐。小石棚多在低矮的台地和平地上,有的成排成群在一起,成为石棚群。

这大小石棚,虽然是两种形制,但两者有很多相同的因素,如两者共存在一起,石棚内出土遗物基本上相同。因此,这大小石棚,可能是同一时期所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制。

4.辽东半岛石棚的建筑方式。辽东半岛石棚的建筑方式。小石棚建筑简单,大石棚建筑比较复杂。如庄河县白店子大石棚的建筑方式,先将铺底石平放在地上,然后在铺底石四周向下挖约1.50米左右的坑,再将南、北、东三壁石立于坑中埋上一段。为了使壁石与底石套合牢固,壁石下面各凿一道横沟槽,其宽度与铺底石边的宽度相等,壁石与铺底石套合时,形成子母口式的卯榫。三壁石立好后,埋上土,外部堆成坡状。然后将盖石从坡上拖到壁石之上,取掉土,盖石与壁石就压在一起,最后将西壁石合上去,成为一种封门石。由于西壁石是后合上,没有合好,成为斜壁,与铺底石之间尚有0.30米的缝隙。白店子石棚这种建筑特点,可能是辽东半岛大石棚建筑的代表方式。

(二)辽东半岛石棚的性质。辽东半岛石棚究竟作什么用的?它的性质如何?目前有的认为是一种巨石坟墓;有的认为它是一种宗教祭祀建筑物;有的认为它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等等。我们根据调查发掘的材料,认为它应是一种墓葬。

1.不少石棚内出土了人骨和随葬品。如双房二号石棚发现了人骨、石纺轮、陶壶;铧铜矿石棚出土了人骨、多瘤状石棍棒头、两个陶罐、一个陶壶;庄河县杨屯石棚出土了人骨、磨制三棱石镞、夹砂红陶器;白店子石棚出土了人骨、石纺轮;此外,金县小关屯石棚、石棚沟石棚、王营石棚、曾家沟石棚、付家坟石棚等也发现了石器和陶器。

2.石棚有一个或两个,但也有三个四个用至更多个在一起,有的和大石盖墓、积石墓等成群的在一起。如果石棚是宗教祭祀建筑物和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那么有一两个即可,何以要三个四个和更多,甚至成群?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石棚是墓葬,石棚群就是石棚墓群。

(三)关于辽东半岛石棚的年代。在分析石棚的年代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从石棚所在遗址的年代来分析,辽东半岛石棚所在地或其附近,大部分有遗址。遗址与石棚有着密切联系。石棚一般是座落在遗址上,石棚内出土遗物,有的与遗址相同,有的与遗址不同。经调查所知,辽东半岛石棚所在地和附近的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如庄河县杨屯石棚所在地遗址,出土夹砂红褐陶、刻划纹陶片、扁平柳叶形石镞,时认相当于郭家村上层类型,年代为四千年以上;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器时代初期的,如旅大市西岗区大佛山石棚所在地遗址,出土夹砂褐陶罐、壶、饰点线纹和彩绘,属于旅顺于家村上下层类型,年代为三至四千年左右;此外绝大多数是属于青铜时期,如大荒地、石棚沟、刘屯、小关屯三台子、榆树房等遗址,出土的遗物主要是夹砂粗红陶素面磨光,器形多壶、甗、口沿饰附加堆纹筒形罐、桥状横耳、贴耳,石器有扁平斜刃石斧、三棱石镞、双孔石刀、石矛等,属于上马石上层类型,年代相当于三千年以下。

总之,石棚所在地遗址大部分是青铜时期,个别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棚年代应与遗址同时和稍晚。

2.从石棚中的随葬品来分析,双房西山二号石棚出土了陶壶、石纺轮;铧铜矿石棚出土了夹砂褐陶罐、壶、仿铜器的多瘤状棍棒头;白店子石棚出土石纺轮;庄河杨屯石棚出土三棱石镞;石棚沟石棚出夹砂素面磨光褐陶罐等遗物,它们大都是青铜时期的器物。尤其是杨屯石棚中发现人骨上有铜锈的痕迹,这就说明,石棚内可能随葬了青铜器。

3.从石棚的规模和建筑技术来看,陈明达同志对海城析木城石棚建筑结构的研究认为:“海城姑嫂石是经过详细的设计和高度的施工准备,表面平整,厚薄均匀,具备有高度优良的工具它不可能是简单工具条件下的创作物,自然也不可能认为是巨石文化时代的遗物。”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辽东半岛石棚具有一定规模和建筑形式,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才能建成的。因此,绝大部分应是青铜时代、阶级社会的产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石棚的年代,上限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但绝大多数石棚已是青铜时代,有的可能晚到春秋。石棚的墓主人身份应是大小奴隶主贵族或氏族部落酋长。

(四)关于辽东半岛石棚与大石盖墓、积石墓和石棺墓的关系。

大石盖墓是用自然的规则和不规则的大石盖放在地上,下面盖有用板石、积石、土坑等不同形制的墓室,有的还有壁龛。大石盖墓与石棚同样分布在世界很多地区。有的人把这种墓也算为石棚,称它为“未露地面的石棚”、“棋盘式石棚”,说它形制原始,制作简单,作为早期第一式石棚;而把石棚称为“露出地面石棚”、“桌子式石棚”,说它形制进步,制作精细,作为晚期第二式石棚。其实,石棚与大石盖墓的结构不同不应统称为石棚,而应区分开来。辽东半岛很多地方存在大石盖墓。就新金县来说,就有双塔公社红旗大队乔屯、杨屯大队三台子、西北山王营,安波公社德胜大队台前西山、双房西山、刘屯大队小刘屯、杨屯大队西山、石庙子,乐甲公社永茂大队梨树底等地,均有大石盖墓。它们有几个或十几个成群成排的在一起,成为大石盖墓群。关于大石盖墓年代问题,双房西山、乔屯、刘屯、梨树底等大石盖墓中,出土了夹砂褐陶口沿饰附加堆纹筒形罐、高领圆腹壶、大型扁平斜刃石斧、滑石斧范和旅大地区早期曲刃短剑等,说明大石盖墓的年代已是青铜时代,可以晚到春秋。大石盖墓有的和石棚可能是同时,有的要稍晚于石棚。

积石墓是一种用自然砾石、石块等砌成方形、圆形的并列或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多室墓,上面用砾石和碎石堆成石冢。这种墓大多位于高山峻岭的顶部,成排的在一起。积石墓与大石盖墓、石棚可能有一定联系。如从安波公社杨屯西山积石墓、大石盖墓、石棚共存在一起;从梨树底大石盖墓的墓室结构,上面是大石盖,下面是积石墓室,这些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承袭关系。关于积石墓的年代,我们从老铁山、四平山、东大山等积石墓中出土的袋足鬶、豆、带把杯等遗物可以看出,它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郭家村上层类型,年代为四千年以上。从将军山、于家村积石墓中出土的夹砂褐陶、点线纹和塑贴泥条作为装饰花纹,器类有罐、豆、壶、碗,以及石纺轮、环状器、青铜泡、青铜镞、青铜鱼钩等遗物来分析,属于青铜时代,年代约三-四千年。据此,我们认为积石墓的上限要早于大石盖墓和石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积石墓的下限延续的时间较长,已到了青铜时代或更晚时期。

石棺墓它是用薄石板,镶砌在一起,构成墓室埋入地下,有的称它为“箱式石棺墓”。这种石棺墓的形制,与大石盖墓、大石棚有些相似,不过石棺墓的盖石较小,壁石变薄,埋入地下。从辽东半岛已发现的抚顺大伙房、辽阳二道河子、旅顺后牧城驿、尹家村南河等石棺墓中,均出土了青铜短剑。同样的石棺墓在其他地方如唐山小官庄、吉林骚达沟、土城子、二道沟、雹神庙、赤峰红山后等石棺墓中,也出有青铜斧、刀、环、扣等铜器。因此,石棺墓的年代属于青铜时代,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墓葬,要晚于石棚和大石盖墓。

归结起来,辽东半岛的积石墓、石棚、大石盖墓、石棺墓等,它们之间应有一定联系,其年代顺序是:积石墓出现较早,其上限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次是石棚和大石盖墓,它们主要是青铜时代;石墓棺的时代更晚,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

(五)关于“巨石文化”的提出问题。有些考古学者把石棚、立石、环石、列石、石碣、积石墓等巨石建筑,称为“巨石文化”。欧洲语即:“门希尔”、“多尔门”、“苦轮利亚”、“恺尔恩”。但这种古代巨石建筑,分布在世界各地,延续时间较长,有的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青铜时代或更晚阶段。如果将世界各地,各个不同时期的巨石建筑笼统称为“巨石文化”,就说明不了各地区各时期的文化性质,而且容易造成混乱。因此,我们觉得“巨石文化”一名,不太确切,太笼统,而应以这种巨石建筑分别属于那种文化类型的名字来称呼它。

注释:

①《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

②《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③鸟居龙藏:《中国石棚之研究》燕京学报三十一卷。

④侠夫:《小石棚》,旅大日报1961.9.17日。

⑤佟达:《我省东部山区发现古代巨石坟墓——石棚》,《辽宁日报》1980.8.20。


历史遗迹 | 辽东半岛石棚综述

盖州二台子石棚 图源:网络

姑嫂石——辽宁省海城市析木城石棚文化之谜

石棚是原始社会时期酋长的墓穴吗?

以前,日本学者认为石棚是原始社会时期酋长的墓穴。从解放后石棚的大量清理工作来看,很多石棚中都发现有火烧人骨,且伴有较多随葬品。另外,过去学者们认为石棚大多是单独存在的,但是,现在知道,石棚不仅仅是单个存在,或者成双出现,更有的是三四个组成一个群体而出现,有的石棚还和积石墓、大石盖墓等分布在一起成为石墓群。因此,石棚是墓葬的观点还是可信的。

石棚中原先埋葬的应该是对于某族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本族的重大事情都应决于石棚之前,这与后世有重大军事行动或宗室的婚丧嫁娶都要到告于宗庙一样。这样一来,石棚墓葬便含有了宗教祭祀纪念物的性质。

石棚与巨人族的传说

由于石棚的巨大,建造不易,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历史上关于巨人族的记载。传说大禹疏导洪水之后,在涂山大会诸侯,防风氏因为蔑视禹而迟到,被禹执住杀死。若干年后,有人挖到防风氏的人骨,整整装了好几车。《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国,在摄耳东,其为人大”,也就是追日的夸父。《山海经·海外东经》载“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当然,这些都是传说,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通过考古与文献的结合。

文献多记载有东夷族。所谓东夷是先秦时期居住在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族群,他们的祖先可以上推至传说中的少昊、太昊两个氏族。东夷本身也并非成分单一,它包括淮夷、徐夷、莱夷、东北夷等,典籍中有所谓“九夷”之说,证明其族群之多,势力之大。傅朗云先生在《东北民族史略》一书中甚至把辽东半岛石棚文化的主人精确为“阳夷”一支。严文明先生推测石棚文化主人可能为夏代的“岛夷”。综合各种文献以及出土资料,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辽东半岛石棚是居住在辽西滨海地区的东北夷的文化遗存。

近年来,通过对更多石棚的清理,有了新的发现,首先,这些石棚所在地遗址绝大部分属于青铜时代遗址,其次,石棚中出土物多是青铜时代遗物,如瓦房店、庄河等地石棚中发现的筒形罐、壶、多瘤状石棍棒头、凹尾石镞等都具青铜时代遗物特征。另外,从石棚本身的建筑来看,大石棚盖石规模大,壁石均匀规整,有的壁石还凿有沟槽。瓦房店市台子石棚的盖石上,有一道明显的金属加工的水槽,海城析木城石棚、盖州石棚山石棚的石壁上还有金属工具加工过的凹槽。因此,辽东半岛石棚除一部分建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更多的则是人类社会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辽东半岛   宾县   东西向   庄河   海城   西山   铺底   姑嫂   青铜时代   台子   花岗岩   遗迹   遗址   大队   公社   自然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