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提到晋祠,你能想到什么?


... ...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晋祠之于山西.

就仿佛紫禁城之于北京,中山陵之于南京。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晋祠坐落在山西省会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经过历朝扩建,现占地面积近130余万平方米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晋祠鸟瞰图


晋祠融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为一体;

集儒教、佛教、道教文化于一祠;

汇园林、古建筑、碑刻、雕塑艺术和古树名泉为一处。


堪称皇家园林典范、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西周时期

晋祠初建是为了纪念「桐叶封弟」的西周唐王唐叔虞,因其在三晋大地调理水源、开荒兴农,使百姓富足,开晋国百年霸业之始。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桐叶封弟图


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晋阳,正在唐叔虞祠前祭旗誓师。得天下后立国号为“唐”,唐太宗李世民扩建晋祠,还亲自撰写铭文刻碑传世。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唐碑 全称为《晋祠之铭并序》碑


宋代增建圣母殿及殿前架起鱼沼飞梁、通会仙桥、筑金人台。

金代又新增献殿。

大明万历年间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晋祠中轴线建筑组布局图


这一组建筑群集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稳布晋祠中轴线上,布局严谨,结构分明,被誉为国之瑰宝。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一般大家都会先沿中轴线游览,依次领略晋祠三绝的风采,但是也千万别忽略晋祠的三宝三名匾


晋祠三宝


晋祠三宝的“宝”指国宝。

也就是说这三座古建,是被国家文化部官方盖章认定为国宝级建筑文物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献殿

献殿建于金世宗大定八年,位于圣母殿前方,是给供奉圣母邑姜,用以存放贡品供奉祭品的享殿,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献殿内部视角 看着就很通风


虽说是殿,更像是亭。

通风透气的结构使献殿温度低于四周,适合贡品保存,被誉为“宋代的冰箱”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鱼沼飞梁


在献殿和圣母殿之间,有一片养鱼的方形水池,名为鱼沼。

“架虚为桥,若飞也”,鱼沼飞梁就是建造在鱼沼之上的十字形桥梁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十字形的鱼沼飞梁 连接圣母殿与献殿


据《水经注》记载,鱼沼飞梁至少有1500多年的建造史,如此类似现代立交桥形制、又历史悠久的古桥,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是硕果仅存的。


所以在中国桥梁史上堪称国宝,可同卢沟桥、赵州桥相提并论。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圣母殿


圣母殿是宋仁宗追封唐叔虞时一并为叔虞的母亲邑姜所修建的,坐落在整座晋祠的中心,亦是晋祠三绝之首。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圣母殿在建筑层面的价值不限于: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比“耶”的木制蟠龙


还有“副阶周匝”、“柱升起”、“柱侧角”等建筑巧思,处处皆具北宋匠人的巧思与匠心。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不妨打开丽雀导游,让小丽为你讲解吧~


晋祠三绝


圣母殿


晋祠三绝第一绝就是上文所提,圣母殿。

除了恢宏又不失精细的建筑结构,圣母殿中令人称绝的还有43尊北宋彩塑,尊尊如真人大小,姿态优美自然: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主尊是圣母邑姜——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王后,戴凤冠着蟒袍端坐;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两侧42尊侍奉圣母的宦官和女官,即侍女像。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歌舞妓中的内卷 被表扬和被冷落一眼分明


侍女像衣冠、发饰、等级排布均按照北宋宫廷礼仪创作,宜喜宜嗔、栩栩如生。

放眼望去,宛如北宋皇朝的宫廷生活定格照。


难老泉


第二绝,晋阳之源难老泉。

难老泉亭建于圣母殿南侧的难老泉眼之上,是为了保护难老泉而修建的。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难老”这两个字最早出自《诗经·鲁颂》中的“永锡(赐)难老”,意思是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的意思。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正如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地下5米的岩缝里,不分旱涝从不断流,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7-18℃。

千百年来灌溉万顷良田。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周柏


第三绝是晋祠最古老的主人——周柏。

这株长在圣母殿北侧、有3000多年树龄的柏树,树高17米,向南倾斜45°,横枝如龙,也被称为“卧龙柏”。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据说,西周初年这里种下的柏树有两棵,但因一棵惜毁于清道光年间。

这棵千年周柏是在另一棵柏树被伐倒时起,因为过度伤心慢慢倾斜的。


晋祠三名匾


晋祠中为人称道的,即是亭台楼阁之间无数匾额楹联,涵盖了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

其中最著名有三匾: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晋祠第一名匾”即为难老泉亭中的“难老”二字,出自清代著名书法家、思想家傅山先生之手,堪称神来之笔。


值得一提的是傅山先生正是太原人,一生书画作品、医学著作无数。晋祠中还为他单设一处“傅山纪念馆”,收藏了他百余书画作品和著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在难老泉东胜瀛楼侧欣赏。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其余两匾分别位于晋祠水镜台正中和献殿之前的对越坊


“水镜台”三字取意《汉书·韩安国传》中的“清水名镜不可以形逃”,提醒世人忠奸是非终会水落石出。

是清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杨二酉的作品,笔力雄劲,字形端庄且潇洒。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是报答(先王恩典)、颂扬(先王盛德)的意思。

为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行体榜书,金钩贴画,霸气十足。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当你沿中轴线览尽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晋祠主体建筑群,将晋祠三宝、三绝、三匾看了个遍,仍感意犹未尽。


不妨由北-南游览。

将北线、南线的建筑群一一走过: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唐叔虞祠


北线建筑组从文昌宫起,包含东岳祠、关帝庙、唐叔虞祠、善利泉、静怡园、读书台、吕祖阁等。

错综排列、宏丽壮观,更藏有诗词碑帖,令人意犹未尽。


南线建筑组从胜瀛楼起,包含白鹤亭、傅山纪念馆、三圣祠、水母楼、胜瀛楼、晋溪书院和董寿平美术馆等。

泉水环绕,绿树成荫,移步换景,让人流连忘返。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三圣祠彩塑


当然,无论你走到哪里,小丽的语音讲解和智能导览都会陪伴在你的左右。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或许你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如果为山西全省的旅行串起一个主题,那我想一定是寻古——探寻千年古建与文物。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图源:地球知识局


晋地多山,易守难攻,战争难以波及山西,加之北方气候干燥,政治条件与自然条件为保护古建,尤其是木质建筑打下了良好基础。


所以如今我们还能有幸见识这些历尽千年的建筑宝藏,领略它们逐渐开裂的木材、颜色脱落的壁画、落满灰尘的佛像与彩塑背后的风霜过往。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东汉·广胜寺


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北魏·悬空寺


悬空寺以木柱为基础,腾空架在悬崖之上,是国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北魏·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由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举国之力雕凿,历时64年,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更是我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辽代·华严寺


大雄宝殿采用了典型的“减柱法”,大殿内共减去12根柱子,仅靠2根金柱支撑整座殿宇,是古代的能工巧匠利用结构力学的经典案例。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佛光寺的巨大斗拱


唐代·佛光寺


始建于北魏的佛光寺遭灭佛损毁后,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高大的斗拱、粗壮的柱子与古朴的门窗,共同构成了这座国宝级的唐制佛殿。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辽代·应县木塔


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也是唯一一例多层木结构建筑。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还有我们前面介绍的,晋祠的圣母殿、鱼沼飞梁等,都向我们展示着:

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从年代跨度上看,山西古建文物都是毋庸置疑的全国之首。


在千年前的大殿前停留,感受到古木的呼吸,想象与古人在同一屋檐下驻足的场景....


只要你乐于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低调古朴却精彩非凡的山西古建一定会震撼你的心灵,为你带来沉浸式的寻古体验。


晋祠博物馆 | 三晋之胜,皆在晋祠


如果你想在这个十一,来一场与众不同的旅行。

不妨选择山西,到那些一两千年前的建筑前,聆听它们的心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云冈石窟   佛光寺   彩塑   镜台   形制   北魏   柏树   西周   山西   书法家   北宋   圣母   年间   博物馆   建筑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