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赤道上的不同视位而制定的。由于它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便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冻地开化,生机勃勃,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农民谚语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所以说,清明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老人也常讲"春捂秋冻",那么春捂一般捂到什么时候呢?"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指的就是清明。立春以后,冻人不冻冰,到了清明老人就开始换装了。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与纪念意义。特别是清明节,也是我国民间的一个祭祖、扫墓的节日。每到清明这一天,我国劳动人民纷纷祭祖、上坟、扫墓,追忆先烈------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这个历史传承也与《介子推火烧绵山》有关。重耳走国十九年,成就霸业,即位晋文公,论功行赏,竟然忘了 "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有人不满,竟张贴"小字报"——《龙蛇歌》,悬于朝门,"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雨露。一蛇羞之,桥(指枯木)于中野",替介子推鸣冤叫屈。重耳看后大惊,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推,哪知,介子推"不言禄",背着母亲隐蔽于绵山之中。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重耳便亲自去找。绵山蜿蜒数百里,树木成林,百草丛生,一连几日也没有找到。不知谁出的馊主意,"介子推非常孝顺母亲,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着母亲出来"。哪知,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二人心坚如石,守志不出,竟然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重耳见其骸骨,不由痛哭。收拾遗体时,竟在树洞里发现一衣襟,上写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重耳看后更是悲痛,为了纪念表彰介子推清廉谦退的品格,令人将其母子安葬在绵山脚下,立祠祭祀,改绵山为介山,以示自己的过失。后在绵山立县,叫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也是介休县的来历。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因当地人民思慕介子推,到了重耳火烧绵山那日,不忍生火,遂有至其亡月不敢烟炊而寒食的礼仪,相传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民皆冷食,以纪念焚于绵山中的介子推。这又是寒食节的来历。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到了第二年寒食节的第二天,晋文公又来到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祭祀,竟惊奇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复活了,长出青青的柳条,他感慨万分,不由想起介子推的话意,"我不要求你如何封赏,只愿你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为此,晋文公老泪横流,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定这一天为"清明节"。这又是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自此,清明节流传下来,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仅进行祭祖、扫墓,而且也留下了好多民间习俗,如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等。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历代文人描写的诗词更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他的《江上偶见》:"楚乡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草色连云人去住,水纹如縠燕差池。"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唐朝王昌龄《寒食即事》:"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西见子推庙,空为人所怜。"

唐朝卢象《咏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朝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唐朝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唐朝胡曾《绵上气节》:"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各颠连。食君刳骨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至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北宋苏轼《寒食雨二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也曾写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这是南北两大千古忠孝之人有着的共同语言,不计名,不计利,各自留下了世代人民祭奠的节日,一是南屈原"端午节",一是北介子"寒食节"即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每到清明,我也写过祭奠诗,一是唐山丰南大地震后第一个清明节:"祭奠罹魂心颤抖,纸钱焚绕众坟头。铭幡遍野山河暗,哀怨欲绝神鬼愁。柳絮飞花春戴孝,初雷炸响雨垂眸。情怀延续人间火,岁月扬帆希望舟。"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二是:"地震抹杀多少情,年年祭奠又清明。平时不愿多言语,一触伤疤即感疼。"三是:"又到清明垂泪雨,痛哭罹难众乡亲。浮生数载常惊梦,总是倏忽见故人。"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因我总也忘不了在家的那个"五七"(即地震后第三十五天)凌晨惊天动地的大恸哭:"嚎啕骤起连成片,阵阵喧嚣诉泄冤。家家烧纸飞灰尽,遍地新坟扬白幡。"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诗词与祭奠亲人

又到清明,祭奠先人,"二十四万同日死,十六万人伤势沉",仍泪流满面,"满墙名讳祭亲贤,肃立人间哭永年"。

九口2021-4-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淮南子   介休   清明节   来历   屈原   清明   寒食节   介子   纸钱   主公   气节   节气   唐朝   诗词   亲人   节日   母亲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