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岸边有人家

原创 白下 白瞎了姐 6月21日

故乡的原风景宗次郎 - 史上最优美的背景音乐 Vol.3

运河岸边有人家运河岸边有人家

济宁

运河岸边有人家——题 记

17岁离家去台湾,四十多年后才得以回到故乡河南南阳的台湾诗人痖弦,晚年定居加拿大。他飘洋过海,从南阳运回祖母和母亲生前用过的槌衣石,安放在温哥华的家门前。也许在梦里,他还能听见祖母和母亲洗衣的槌声,仿佛她们还在身边。

那是一种怎样的乡愁啊。

运河岸边有人家

一河,一船,一座桥 。将我与世界装进记忆的相框

运河岸边有人家运河岸边有人家运河岸边有人家

两千多岁的京杭大运河打京城一路向南至杭州,一路上容汇了四方之水,辗转流淌到了山东济宁微山的地界,流过村庄,又绕城而下,从微山湖穿流而过,愈发清澈温润。沿运河两岸,白墙黛瓦依水而筑,青石桥边绿柳夹岸,鹅鸭成群水中畅游,细橹轻摇枕水而眠,岸边洗衣女槌声嘭嘭,三两顽童捉鱼逮虾,处处是一副水乡小城的模样。姥姥家在运河边上,我童年的故乡,也在运河边上。从我家撑船走运河,十多里水路,可以直接到姥姥家。

几十年前的运河边,野兔们白天潜伏,吃庄稼地里的黄豆、玉米,然后在夕阳西下、月亮升空时出来活动。中秋节前后,正是野兔子频繁出没的时节。在沙河崖北的运河大堤,月明之夜,常会有捉野兔子的壮汉,牵着狗,肩上架着老鹰,在运河大堤上溜达着。兔子只要一出现,肩上鹰会像离弦之箭,一翅膀打晕兔子。后面追赶的狗一个箭步冲过去,一口咬住献给主人。第二天拿到集上卖了,买了野兔的人中秋节就多了一道下酒菜。

因为运河底全是河沙,运河常年发大水,水漫河堤,水退去,河沙就留在了堤上,日积月累,河堤就变成了沙地,种地瓜再好不过了。结的地瓜极好,是栗子味的,面而香。别的地方就长不出这么好吃的。因为好吃,生产队也格外重视,有点肥料就撒到地里。地瓜丰收了,就分给各家各户。然后就家家煮地瓜,满村地瓜香。

------

几十年前的运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最开心的事就是去姥姥家,和姥姥姥爷打个招呼就急忙跑去河边,用罐头瓶放上碎煎饼抓鱼玩。瓶口系一根细绳,里面放些碎煎饼,斜着瓶口放到水里,小鱼一进去吃煎饼,就迅速提拉瓶子,就抓到鱼了。小鱼太多了,手脚伸到水里,鱼儿就成群结队地游过来啃食,啃得痒痒的。一片柳叶儿飘忽到了水面,小鱼以为是吃的,飞快地游一群过来。那边又落了一片叶子,立马叶子下又黑了一块。或者从河边往岸上挖出一条小沟,沟的另一头挖成小坑,不停泼水把鱼儿顺着沟赶到坑里。玩够了,再放回河里。舅舅是抓鱼高手,自己做个鱼叉,看到大鱼靠近,叉子“嗖”一声飞出去,几乎一叉一个准。我们端着盆跟在舅舅身后,抓一条就用盆装一条。后来鱼多了,一个人端不动,就两个人架着盆像螃蟹一样横着走,一路傻笑不停。不抓鱼的时候,沿着河边走,还经常能捡到鹅鸭下在河边的蛋。有一回居然捡了两个。夜幕降临,乡人干了一天活,就在运河里洗澡。男的在这边,女的在那边,中间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晒了一天的河水是温热的,河底清浅,河沙细软。运河水洗过的头发,黑亮顺滑。河岸树丛里鸟叫虫鸣,男孩们戏水打闹不停,到处乱窜。一会就有人喊,过界啦过界啦。原来有调皮的小子游到女的那边去了。少不了被赶回去。洗完了上岸,不时有大人喊着孩子的乳名——要回家睡觉了。

运河上起初是没有桥的,只有一条孤零零的小船横在岸边。有着急办事或走亲戚的,就自己撑船过去。船是姥姥家村里的,所以大多时候都停在姥姥家的北岸,南岸有人要过河,就要招呼北岸的洗衣人把船撑过去。有顽童帮忙撑船,遇到大方的人还会给一两分钱作为打赏。后来乡人集资修了一座木桥。又过些年月,车多了,木桥无法承重,又修了一座石桥,名曰便民桥。

运河岸边有人家

河边的古槐和古泉,庇佑乡人世代平安

运河岸边有人家运河岸边有人家

姥姥家正对着的这段运河北岸曾是个繁忙的码头,南来北往的船只和乡人一年到头川流不息。北岸有一座春秋阁庙,庙里供的是水神。庙东一棵四百多年怀中抱子的古槐,名曰龙爪槐。古槐东南角有一眼清泉,名曰双龙泉,祖辈人说从开凿运河时就存在了,终年流水潺潺,喷涌不止。有古庙有古槐,又有千年古泉,此处便多了些神秘色彩,或者说更像一块福地。南阳岛使船的渔家人乘船经过,都会停船来庙里上香。每年三月敬水神,香客纷至沓来,庙里终日烟雾缭绕。上完香,香客们还会把铜钱等贵重物件扔进运河中,暗自在心里讨个好的愿念。

龙爪槐是一棵国槐,树围3米多,树干5米多高,怀里的子树树围也有1.3米,需两个大人张开手臂才能围拢。树冠覆盖面积达350多平方米。枝干虬曲苍劲,布满了岁月的皱纹。古槐从未让人失望过,即便有一段已经枯死,也没影响它年年遮天蔽日,枝柯交错,浓绿如云,昂首云天。秋天,槐树结满了槐豆,香客们也会捡拾几颗回家,仿佛这些槐豆也沾了水神之气。古槐的作用不仅仅是遮阳祈福,几百年间,又不知不觉地承担了月老的角色。大王庙人相亲,大都约在这棵古槐树下。媒人领着小伙子在树下等候,一会儿,打扮一新的女孩子也被媒人领着来了。也有特别害羞的人,不愿去树下见面交谈,只趁着人多,远远地相互偷看一眼,看对眼了,就去树下接着聊,觉得不满意,就各自回去了。

有一年,附近的村子出了一个人命事件。起因是按当时的风俗,同村的人不能通婚,更不能没经媒人自己找对象。村里一对年轻人偏偏看对眼了,非要结婚。双方家里都竭力反对,很快,媒人给女孩找了个婆家,吹吹打打地出嫁了。当天夜里,男孩就上了吊。本是个悲剧,在当时却是个丢人的事。男孩的母亲想念死去的儿子,却不能找人倾诉,夜夜摇着纺车,垂泪到天明。如今同村人不能通婚的陋习早消逝多年了。双龙泉终年清澈甘甜,周边几个村的人都吃这泉里的水。我也担着铁桶给姥姥挑过水。泉口是圆的,很大。泉底不停地往上冒着一串串的气泡。我趴在泉沿往里看,里面清晰地映着蓝天、槐树和我扎着辫子的小脸。双龙泉有三米多深,到了丰水期,泉水会漫过泉沿,顺着一条小沟汩汩地流入大运河。每年春天水位最低的时候,村人会齐钱进行隆重的扒泉活动,扒泉前要先放鞭炮。委派两名壮汉把泉壁清理干净,好让人们吃上更干净的泉水。壮汉先用水桶把泉水一桶一桶提上来倒入运河,直到把水清干,再把泉底部和四周清洗冲刷干净。因泉眼是石头砌成,经年累月腐蚀出很多小洞,里面就生长了很多鳝鱼,每年都从泉底清出一大盆。这些鳝鱼就归扒泉人所有了。围观的人艳羡不已,称赞着鳝鱼的肥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血吸虫病在很多地区流行,当时做赤脚医生的三姨夫挨家挨户扎耳垂取血化验。化验的结果,周边村庄多有感染,唯独大王庙村无一人感染。大王庙村有老人说,要好好感谢古槐和古泉啊,没有它们的庇护,村里哪能这么多年相安无事?古槐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不言不语,见证了大王庙村生生不息的变迁,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悲与欢。

运河岸边有人家

运河底挖出来的古钱两个换一斤盐

运河岸边有人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大运河沿岸数万群众参加疏浚运河。每年冬季,乡里和村大队组织全体劳力去修水渠、修大坝、修水库、扒河。人们自带被褥、铁锹,扁担,箩筐、布兜子、独轮车等工具,吃住都在工地上,少则一个多月,多则干到明年开春。所谓的扒河就是给河道清淤,没有机械,全靠人力一点点挖出来,再一点点从河底抬到岸边。布兜子因为是用白布缝制的,长期使用会沤烂,晚上收了工,还会派人洗净晾干,第二天再接着用。那时候挖河不给工钱只算工分,当时的人们大都吃不饱饭,但是挖河的却能吃到白面馒头,有人还能省下几个馒头带给家人。他们在河堤上搭灶台做饭,每到饭点,香飘几里。人们用布兜子、独轮车把河泥挑上来,掺上麦糠,要先堆在河堤上晒干。让小孩把晒干的河泥砸碎,再拉到地里当肥料。小孩是没有工分的,但他们也不会白干。河泥里有大量的铜钱和银元、铜壶,铜烟袋等,都是历年历代的香客扔进运河里去的。结成块的河泥一旦被砸碎,这些沉寂多年的宝贝就纷纷冒出来了。那个年代这些东西是不值钱的,孩子们只觉得好玩好看,回家找个陶罐装着随意扔在窗台上。其实又不只是用来玩,还可以当钱用。家里盐坛子空了,当娘的就会说,我儿来,去拿两个铜钱换点盐。孩子们就自豪地从罐里拿出两个,跑去供销社换一斤盐。有时候还能多得一两块硬水果糖,吃着糖捧着盐,兴高采烈地回家了。流淌不息的运河水中,有无数挖河人的汗水。正是一代代先辈的辛苦付出,大运河才能千里通波,又反过来滋养了无数运河人。妈妈偷藏了一领编得最好的席托人卖了,给爸爸买了一双尼龙袜子。大运河和微山湖像兄妹俩,各自分流又唇齿相依,运河蜿蜒曲折流淌了一路,到了湖边又融为一体。

《秦风·蒹葭》里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的蒹葭,就是芦苇。微山湖盛产芦苇。端午节前,女人们成群结队去湖里采摘苇叶包粽子。怕影响其生长,一株上面只摘两三片最宽的叶子,扎成捆,逢集去卖了,也是个进项。夏天,芦苇在湖里疯长,到了秋天,湖里处处是随风招摇的芦花,在夕阳下分外凄美。到了冬天,芦苇叶片干枯,苇杆脱水变成淡黄色的,就可以收割了。姥姥家离微山湖远一些。到了农闲时,湖边人就割了芦苇,卖给运河沿岸的人家编席用。用芦苇编席始于哪个朝代已不可考,只知道运河沿岸的女人,个个都会编苇席。编席是个技术活,也是穷苦人家才愿意做的苦差事。编席子没法偷懒藏拙,编的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不好的没人要,尺寸不够的也没人要。买来的芦苇要先剥皮去叶,名为剥苇子。剥完就要破篾子,把整根苇杆划成几片。然后再把篾子在水里浸泡。冬天,运河水冻得像石头蛋子一样硬,砸都砸不开,取水全靠双龙泉。因为是泉水,冬天也是温热的,不会结冰,远远望去,泉上氤氲着,像妈妈煮好饭时刚掀盖的大锅。穿的花花绿绿的大姑娘小媳妇们聚在泉边,提水、泡篾子、洗衣服。泡好的篾子才有韧性,不容易断裂,和包粽子之前要浸泡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泡完后需要用人力滚动沉重的苇碡把篾子碾压成平面。压好的苇篾子按长短分类,编席时按不同部位使用。编好后进行收边,然后再压平,一领苇席才算编好。“这闺女可能干了,一天就能编出三领席。”运河人家往往用一天能编几领席来辨别女孩能不能干。快手一天可以编好几领,慢的也能编出一领。编好的席子分民用和官用两种,民用主要用作炕席或乘凉、晒粮食用,官用主要用作建筑工地搭工棚,或储存粮食做囤笆。为了赶进度,一天编席时间多达十几个小时,白天黑夜都不歇息的也有。有月亮的夜晚,更是不能放过,家家在院子里的月光下编席。编席又苦又累,时间长了,浑身无一处不疼痛。有眼毒的看一眼女人的屁股就能知道是不是编席的——因为常年坐在地上,那样的女人屁股大都是扁而宽的。老年后,也多见驼背者。编好的席,要拉到八九里之外的镇供销社去卖。按质量好坏分为一、二、三等。有检验员拿着尺子现场验席。只有验到一等席,一领席才能赚两毛钱,二等席不挣钱,三等席就要赔钱了。收购的苇席,一多半往大粮仓东北走,用来做粮笆。

姥姥家女孩多,个个都是编席的好手。1970年,妈妈和爸爸定了亲,还没结婚。妈妈见爸爸穿的袜子都是破的,偷偷藏了一张编得最好最大的席,委托对门的邻居去镇上捎带着卖了,换了2.38元。妈妈用这钱给爸爸买了一双尼龙袜子。到结婚时,爸爸就穿了那双袜子。卖了席子,就可以买点地瓜干、大米、油盐酱醋茶,姑娘们还可以扯一块花布做件衣裳犒劳自己。有了编席的技能,虽无大富之家,也少见贫寒之人,只要愿意干,总归能吃饱饭。

运河岸边有人家

那童谣声声唱了又唱 将我带到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

运河岸边有人家

辛劳的运河人也会在童谣中寻找欢乐。

流传在运河沿岸的童谣大都和亲人、牲畜、食物、农具和太阳月亮等有关,其中又特别喜欢以月亮做开头。他们管做饭叫揍饭。有童谣唱道:月姥娘,圆又圆,里头坐个花木兰。花木兰,会打铁,一打打个爹。爹、爹会扬场,一扬扬个娘。娘、娘会簸麦,一簸簸个妮儿。妮儿、妮儿会割草,一割割个小儿。小儿、小儿会揍饭,一揍一锅驴屎蛋儿。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带洋刀,洋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红枣,红枣红,切紫菱,紫菱紫,切麻籽,麻籽麻,切板铡,板铡板,切黑碗,黑碗黑切粪堆,粪堆臭切腊肉,腊肉辣切苦瓜,苦瓜苦切老虎,老虎一瞪眼,七个碟子八个碗。

------

麦收完,很快就放暑假了,一放假,孩子们最先去的就是姥姥家。孩子们又唱道:月姥娘,打场场,割了麦,走姥娘,姥娘疼~俺,妗子瞅~俺,妗子妗子你别瞅,楝子开花俺就走。

童谣中的楝子就是苦楝树,它喜好湿润的沃土,运河人家喜欢栽于房前屋后。苦楝的花为浅紫色或淡红色,风吹来,有微微的淡香。苦楝一开花,夏天就来了。花谢了,会结满一串串淡黄色的楝子豆,孩童捡来当玩具玩。外皮不能弄破,里面是苦的,还有点臭,所以叫苦楝树吧。

在济宁枣庄一代的运河沿岸,亲人会为新婚夫妇准备一张楝子木(谐音恋子)做的新床,寓意吉祥,又充满了爱子之情。熟悉的运河童谣令人魂牵梦绕,牵引着人们去重温运河人家的过往,去了解运河文化的演变。

多年后,不知有多少身在异乡的老人,听着家乡熟悉的童谣,在回忆中湿了眼眶?

------

是夜,月光如水,水波拍岸。

河牵着村,绕着城,人挨着河,亲着河。

时光千年流转,人与河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运河岸边有人家运河岸边有人家

白瞎了姐

白下的理想国,来这里陪你认真生活

图 | 网络整理

文 | 白下

排版 | DAJ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修水   运河   苇席   河泥   布兜   河沙   香客   媒人   河堤   野兔   大运河   月亮   童谣   地瓜   芦苇   岸边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