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闯王"李自成的人生落幕

大家好,这里是趣味杂谈录,我是杂谈君。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李自成的彪悍人生,对于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之前讲解的崇祯皇帝就是被他逼到煤山自尽的。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造反,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但这样的人是怎么走上历史舞台呢? 他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和大家一探究竟。

你所不知道的:

我们之前讲过,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当时政治腐败,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历史上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二十一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不久,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

李自成、张献忠也在前后也加入了农民军的队伍。

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转战陕﹑晋﹑畿南﹑豫楚等地。

崇祯七年,高迎祥的农民军被围困于汉中附近峡谷中,李自成重贿明总督陈奇瑜,伪称解甲归农,得脱围困。既出栈道,连破麟游永寿等七县,势力愈强。

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在陕西盩厔(今周至)战败,被俘牺牲,李自成承袭“闯王”名号,转战于陕南及四川东北部地区。李岩和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一年,农民军败于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剑州(今四川剑阁)入甘肃,又走避宁羌(今陕西宁强)。六月至汉中。是时,农民军首领大多败降,唯李自成农民军仍坚持战斗。

是年冬,明三边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设伏于潼关原,农民军损失过重,潜伏陕南山区。崇祯十二年,避走巴东。崇祯十三年二月,李自成军又在奉节鱼腹山失利,为避实就虚,乃走大宁(今四川巫溪)﹑竹山,返陕南,再次潜伏商雒山(今陕西商县东南)中。

同年,河南省发生严重灾荒,农民纷起暴动。十一月中旬,农民军经陕南商州突出武关,转战河南,农民争附,连下豫西南各州县。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

崇祯十四年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三次围攻开封,连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执杀明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及陕督杨文岳等,大败陕督孙传庭。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部众近百万,其它农民军首领如罗汝才﹑袁时中等多归附李自成,李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

自占领洛阳始,李自成渐将过去的流动作战,改为每得一城,分兵据守的军事战略。

崇祯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钟祥),打出“剿兵安民”旗号,散发“三年不征”传单。寻移檄黄州,揭露朱明暴政,宣传自己兴仁义之师﹑拯民于水火的作战宗旨。

两年多,席卷河南五府数十州县,及湖广荆﹑襄诸府。

崇祯十六年二月,改襄阳(今湖北襄樊)为襄京,成立新顺政府,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辖区西起潼关,东至归德(今河南商丘)﹑汝宁(今河南汝南),北滨黄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今湖南澧县),派遣地方官吏者凡七十多州县。

农民军雄据荆襄,遂图谋取京师。李自成采纳谋士顾君恩之策,先取陕西,作为根据地。

崇祯十六年九月,农民军与孙传庭战于河南郏县,深沟高垒以疲明军,并利用连日阴雨,明军粮运不继之际,遣轻骑出汝州(今河南临汝)断截明军粮道,大败孙传庭,杀伤明军四万多人,获器仗辎重数十万计,孙传庭奔潼关。

此后,农民军分两路,进兵陕西,一路经淅川下商州(今陕西商县)入陕南;李自成则亲率大军趋潼关。十月,攻陷潼关,孙传庭战死,明军溃败。

崇祯十七年正月,农民军攻克西安,乘胜取宁夏﹑兰州﹑西宁﹑永昌﹑庄浪等地。

农民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以李继迁为太祖,改元永昌,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然后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明朝种种罪状。山西农民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下,李自成遂率军北上,经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

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最后投向清军。李自成在北京得到吴三桂降清的消息后,即派明降将唐通率二万骑兵出一片石(今河北山海关北),绕道关外以切断吴三桂退路,并亲率二十万大军于四月十三日北上讨伐吴三桂。

你所不知道的:

清军在接到吴三桂飞书告急后,连夜疾驰,二十一日,清军败唐通部于一片石,随即进入山海关。次日,清军、吴军与大顺军在山海关前对垒,清军统帅多尔衮先命吴三桂军与大顺军交战。两军酣战至中午,正当吴军被农民军包围难以支撑之时,隐伏于阵后的清军精骑突然从吴军右翼全部出击,猛攻大顺军左侧,农民军顿时阵势大乱,全线溃散,向北京撤退。清军紧紧跟随,在永平(今河北卢龙)再败李自成。

李自成回到北京后,连兵十八营反击尾随而至的清兵,失利。此时,农民军内外交困,形势严峻,李自成无心眷恋北地,于四月十九日在武英殿匆匆登基后,便放弃北京,向西安撤退。

在大顺军撤退途中,清军先于保定、定州(今河北定县)两挫农民军,接着向山西进攻。大同守将姜瓖投降,平阳(今山西临汾)陈永福被俘。全晋落入清军之手。同时,河北、山东大部分地区也被清军占领。

五月初,清军进入北京后,全国军事形势已呈现出四分五裂的局面。清军控制着辽东、畿辅、山西、山东等地区;大顺政权管辖着整个西北和山西、河南、湖广的部分地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正在收取四川的进程中;大明则统治着整个南部中国。

由于清军和吴三桂步步紧逼,李自成先是逃到西安,接着又率残部退到襄阳。

一路上,李自成且战且败,且败且逃,又转至武昌、江西等地。

在逃亡的过程中,一些追随他的农民军将领,眼看李自成大势已去,于是改投清军。这让李自成疑心重重,因此冤杀了手下不少将领,这最终导致农民军更加人心涣散。

到了最后,真正追随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少之又少,只有十几个人。

李自成逃至湖北通山九宫山牛脊岭一带,由于山高林密,又逢大雨,李自成将十几个人分成几组,分开走。

李自成独自一人勒马登岭,打算看一看周围地形再做决定。

然而,就在李自成登高远眺时,他们被人发现。被当成流寇杀死而去世,大顺政权遂而瓦解。李自成的人生落下帷幕。余部三十余万后来在李过、李来亨等领导下归顺大明,继续抗清,最后,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失败。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关注我,一起分享更多的奇闻趣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闯王   陕南   潼关   崇祯   山海关   大顺   永昌   起义军   山西   陕西   西安   河北   河南   北京   农民   人生   旅游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