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参观博物馆已经是我的习惯,来到山西如果首选一家必去的博物馆,毫无疑问,是山西博物院。它不仅仅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更在于它承载着岁月,承载着山川,承载着一部山西华夏文明史。山西旅行第一站:山西博物院。出发之前就提前关注了山西博物院的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了参观时间。

山西大地上经常会发掘出古代遗址,钱币、陶器、石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出土,集聚文明精华的山西博物院绝对不可错过。

山西博物院高大的建筑本身就很值得观赏,主馆4层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的审美取向。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征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中间位置的晋侯鸟尊图案取之于是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晋侯鸟尊。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 1919 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迄今已有101年的历史,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和山西历史文化的职责使命。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 7 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 5 个艺术专题构成。以多种文化视角展示山西历史文化之美。

夏商踪迹:夏商时期,山西中西部吕梁山一线属于各部族“方国”领域。这些方国与华夏民族长期交往,深受影响,文化丰富多彩而独具地域特色。

这个区域的重要展品之一是兽面纹龙首提梁卣:高34.8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是商代晚期的盛酒器,整体呈椭圆形,龙首形提梁,饰方格纹。腹部花纹由雷纹、目纹、夔纹和蝉纹等组成倒置的兽面纹,圈足饰有一圈云雷纹。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晋国霸业: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屏藩王室。成王“桐叶封弟”,叔虞入主唐国,其子燮父改号为“晋”。其后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逐渐强盛。晋国鼎盛时期,地跨晋、豫、冀、鲁,疆域辽阔。春秋晚期,公室衰落,六卿专权,最终导致“三家分晋”。晋国六百年伟业,奠定了山西历史文化的基石。

这个区域的重要展品有晋侯鸟尊,我们在博物院外墙上已经见过它啦: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自出土以来,它就备受人们关注,墓地曾经被盗墓者破坏,而鸟尊出土的位置比较接近盗洞,出土时鸟喙出现残缺,鸟尊尾部大象鼻子的中间部分也出现缺失。正是因为这关键一段的缺失,自鸟尊出土以来,关于象鼻究竟应该是向内卷还是向外翻,争论从未停止,为鸟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鸟盖人足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高34.6厘米,盉身直径20.6—21.8厘米,器体扁圆,鸟盖,熊链,龙流,兽鋬,半蹲裸人足。造型别致,构思奇特,极富艺术想象力。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战国铜牺立人擎盘也是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该器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虞弘墓汉白玉石椁也是镇院之宝之一:通高217厘米,通长295厘米,宽220厘米。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开皇十二年(592年)虞弘墓出土。整体呈仿木构三开间歇山顶房屋。汉白玉石,由底座、椁身、顶三部分组成,以及支撑石椁的石狮8件。石椁内外皆雕刻并施彩绘,由50多个单体图案组成,内容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行旅等。图案中的人物深目高鼻黑发,属于地中海高加索人种,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及花草树木等,均具有浓厚的中亚和波斯风格,部分画面带有祆教的内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中国来往,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见证了北朝山西在古代“一带一路”上的盛大和辉煌,展现了墓主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虞弘是中亚鱼国人,北齐时入华,曾任职于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民族熔炉: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不仅极具军事战略价值,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繁荣。粟特商人带来了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奇珍异宝和文化艺术。北魏首都平城和北齐别都晋阳,相继成为国际性都市,成为华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镇院之宝之一雁鱼铜灯:通高53.8厘米,长31.3厘米,盘径10.5厘米。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覆口,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交错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屏板、鱼鳞和雁翅均有彩绘。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四神染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山西省朔州市平朔汉墓出土,高24厘米,染是一种调味的豉酱,又有浸、蘸等动作之意。染炉可盛装调味酱,燃炭加热以供蘸食,是汉代上层社会的高级饪食器。这古人的火锅真是很高级啊,比现代火锅精致多了。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佛风余韵: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南北朝社会动荡佛教成为乱世之中百姓的精神寄托,与之相应佛教艺术迅速发展,成为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早期的佛教雕塑外来风格浓郁,北朝至唐中原风格日益明显,唐以后逐渐走向世俗化。体现出异域的宗教被吸收改造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的过程。

释迦立像:北周(557-581年)山西省万荣县征集,高90厘米、宽42厘米,红砂岩质,本尊为立像,馒头形矮发髻,佛发边缘呈如意状。眉目清秀,神态恬静安详。双目微合,似俯视众生。佛内着僧袛支,双系在胸前打成一节,外穿通肩大衣,衣纹呈“U”形,均为较粗的阴刻线,匠师在褶皱的处理上简洁干净而又不显粗陋。双手及双脚缺失。佛身后有头光及背光,头光为一组七个同心圆,内心套有一浮雕莲花,最外缘的圆内刻有变形莲花纹饰。舟形背光,由两条阴刻线将其分为里外两组纹饰,内纹饰为交叉格纹及竖状条纹。外纹饰为火焰纹,是佛教中佛法的象征,在北朝佛造像背光中多有应用。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释迦坐像:唐,通高93厘米,宽45厘米。1982年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出土。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上,内着袒右肩僧衣,外披袈裟,衣裙裹腿。脸型丰圆,闭目合唇,面带微笑,慈祥平和。右手残缺,左手作降魔触地印。台座下框部分刻铭文,“大唐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弟子张敬节为七世先……帝及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同出……供养”等字。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唐,高57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菩萨呈“S”形微倾立于一圆形座上,上身袒露,圆润的左肩披搭帛带,下体裙裾轻薄柔滑,可惜贴金与彩绘已大部脱落。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程哲碑: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山西省长治市袁家漏村征集,高120厘米,宽67厘米,厚26厘米,青石质,造像碑呈长方形倭角,碑阳浮雕坐佛于拱形龛内。佛龛外四周阴线刻脚踏莲台的胁侍菩萨,上部为衣袂飘舞的飞天,下部为护法狮子、供养人。碑刻程哲碑文,31行,行45字,记述程氏家族的历史功绩。造像碑是北朝时期仿造石窟寺造像式样,在寺庙或佛堂祭拜用的小型供养雕刻。一般在正侧三面开龛造像,背面刻造像经过及供养人名姓等。此碑则是造像碑与墓志结合的产物,颇具时代特点。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戏曲故乡: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戏曲舞台遍布村镇,戏曲文物丰富多彩,有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直到今天,我们仍能领略到异彩纷呈的戏曲文物遗存和经久不衰的戏曲艺术传承,其中最具有代表的社火表演砖雕十分生动活灵活现。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明清晋商: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和“开中”盐法的推行为契机,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其后不断扩大经营地域。二三百年间,足迹遍及全中国,采取多种经营,开拓对外贸易。“晋商”称富海内名闻天下,成为中国明清时代最重要的商帮之一。清道光年间(19世纪),晋商创办“票号”,构筑起了四通八达的金融汇兑网络,使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为一体,执金融界牛耳近百年。清末,晋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商作为封建王朝体制下的民间经济集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巨变而走向衰落。

土木华章:山西素有“中国建筑宝库”的美誉,现存历代古建筑18000余座,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体,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园林杰作都凝聚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精华,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

土木华章展示了大量结构精巧制作精细的古建筑模型,其中的: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鱼沼飞梁、华严寺大雄宝殿、崇福寺弥勒殿、边靖楼、悬空寺、佛宫寺释迦塔都是这次山西旅行要造访的地方,现在看到这些模型有点激动,博物院之行日后的实地参观很有帮助。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古壁丹青:中国壁画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岩画,秦汉以后特别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道两教兴盛,寺观壁画成为中国古代壁画的主流,山西现存寺观壁画达2.7万余平方米,这些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画艺高超,令人惊叹。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寺观彩塑艺术:中国雕塑艺术和寺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现存历代彩塑分布范围广时代跨度大,山西彩塑从北朝石窟开始,自唐至清绵延不断,构成了完整有序的彩塑艺术体系。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方圆世界:中国古代货币,以金属铸币为主,产生于夏商,终结于清末。数千年间连绵不断,并影响到邻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里展出的的中国古代钱币,品类丰富,绵延有序,再现了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最早的贝币到铜币、铲币、金饼,穷人看不懂这纷乱的方圆世界。

海贝:商(约前16—前11世纪)1971年山西省保德县林遮峪村商墓出土,长1.5-2.2厘米,最宽处1.2-1.6厘米,重0.7-1.6克货贝,通体白色,椭圆形,腹面较平,面正中一道贝齿,背部凸起部分磨平。根据出土货贝穿孔形制,可分为小孔式、大孔式、背磨式三个阶段。墓葬共出土的112枚海贝,形制全部为第三阶段的“背磨式”,由此可以判定这批贝币为殷商晚期货币。这批海贝与同时出土的铜贝一起与车马器同出,应该是做为车马饰的装饰品,与黄金饰马有相同的经济意义,是体现财富的象征。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瓷苑艺葩: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瓷器烧造虽然不是山西最值得炫耀的部分,但是随着北朝晚期北方青瓷趋于成熟,白瓷也烧纸成功,隋唐时期白瓷工艺迅速发展。唐代开始山西白瓷、青瓷、黑瓷的烧造技术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山西作为宋元时期北方重要的瓷器产地,其产品朴实粗犷、独具风韵。北朝和隋唐瓷器在山西各地多有出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

白瓷玉壶春瓶:元(1271-1368)山西省襄汾县出土,高26.5厘米,口径6.7厘米,腹径14厘米。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粉彩窑工制瓷图:高60.3、口径22.2、腹径24厘米。嘉庆时期作品,通体彩绘。内容为景德镇御制窑厂瓷器生产流程,共有九组画面,分别为采石、淘泥、碹坯、画坯、吹釉、满窑、烧窑、彩器、烧炉的生产场面,构图丰满,所绘人物达50人之多,除4人外,大都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各种工匠。以房屋、工棚为间隔,形成不同的场景,生动描绘各色人物和生产工具。用淡雅柔和的粉彩,简练细腻的线条,真实地再现了御窑厂的生产情况。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粉彩婴戏图碗:高5. 6 、口径11. 2 、 底径5 厘米。底部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胎白且薄,外壁通体绘满婴戏图,以房舍、山石、树木、小桥、流水为背景,姿态各异的儿童在其中嬉戏玩耍, 热闹异常。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白釉镂空熏炉:北宋,通高11.7、口径6.1厘米。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炉呈卵形,细短柄,喇叭形底座,边缘一周斜削。炉盖镂空,扣于子口炉身之上。细白胎,坚致。白釉闪青,光亮,无开片。山西介休窑烧造。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壁上乾坤:墓葬壁画是山西博物院的特色收藏,其中的北朝壁画作品更是丰富精彩。壁上乾坤是博物院的临展,展出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北朝时期,山西是北魏和东魏北齐的核心统治区域,是民族融合的熔炉、文化汇聚的舞台,平城和晋阳地区大量的北朝文物遗存。北朝壁画初期以草原风格为主,后来逐渐汲取南朝风格,兼容并蓄形成北南融合特色。上承汉晋,下启隋唐,其中墓葬壁画颇为引人瞩目。

夫妇并坐图:北齐 (550—577年)纵276厘米,横495厘米,朔州水泉梁北齐墓壁画墓室北壁。画面中部墓主夫妇端坐于帷帐中的床榻之上,两侧及帷帐之外为男女伎乐与侍从。帷帐为庑殿顶凉亭式样,前方两端各有一根立柱,中间以类似额枋的构件横向相连,顶部正脊两端及立柱顶端有金黄色鸱吻的建筑构件,屋脊上有圆球及羽毛装饰。墓主夫妇坐姿及服饰大致相同,男左女右。男主人圆形发髻,头戴高柱双尖折翅纱冠,身披黑色大衣,面部、颈部及肩部画面残损,左袖垂膝,右手持物形制不详。女主人上身正直,梳飞鸟髻,脸丰腴,一字短粗眉,两眼正视前方,神情肃穆。肩披黑色大衣,下身为宽袍,饰以横向红色条纹。右手持杯,左手隐于袖中自然扶于膝上。两人面前有十数种美食佳肴盛放在高足豆和平底盘中。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门楼图:北朝,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墓道北壁局部。墓道北壁绘有一座三开间庑殿顶的门楼,两侧有廊相连,应为宫殿门楼。图中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高级形制,象征着墓主人显赫的政治地位。正门紧闭,侧门半开,门扇各有四路门钉,一对衔环铺首。门廊彩砖墁地,设有朱栏。两侧门内均有两名顾盼相视的女子,两边廊子分立两名侍女。宫门正脊上方是一座颇为巨大的博山炉,盛放在莲花座上,莲花座两边探出枝叶和结着莲蓬的花朵。这是第一次在绘画中看到北朝建筑的风采,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拱是在同时期墓葬中首次发现。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牛车出行图:北齐 (550—577年)纵277厘米,横390厘米,朔州水泉梁北齐墓墓室西壁。画面中部绘一辆向南行驶的牛车,上部为浅黄色卷棚顶,前后出檐较多。车体黑色,车厢前部为直棂窗,后部垂有黑色车帘。车辕内为一头健硕的黄牛,牛车两侧各有一个黑发虬髯的胡人形象驭手。黄牛左侧驭手上身后倾,腿部弯曲,两手平举正在用力向后扯拽缰绳。另一侧驭手仅露出头部及部分上身,两人头部相向,口部张开,正互相合力控制黄牛。黄牛左前蹄直立,右前蹄抬起,头部受缰绳的扯拽而略向上抬起。牛车后为侍女,共五人。五人头部均为飞鸟髻,牛车后第二人穿裲裆衫长裙,左手持团扇,其余四人为右衽长裙,双手相握隐于袖中,放于腹部。第二、三侍女之间竖有一方形伞盖,伞盖顶部中央凸起,盖面边缘下垂,四角饰有红色蝴蝶状绳结。牛头以上空白处绘一组五人仪仗马队,举有四面三旒旗。马匹相互交错,仪卫作前后回首交谈状。牛前蹄下方空白处墨线勾绘有一株花卉。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鞍马仪仗图:北齐 (550—577年)纵276厘米,横400厘米,朔州水泉梁北齐墓墓室东壁。画面中心是一匹高大的淡红色骏马,马头微垂,鬃毛浓密,头下系有硕大的缨子,前蹄并立,后腿微屈,马尾整齐下垂,马背上鞍鞯俱全。马前方为六人仪仗队伍,除去马头遮挡一人以外,其余均头戴软巾,身着圆领或右衽窄袖长衫,穿窄腿裤,腰系革带。第一、二人手持长矛,矛头下方缠绕褐色编织物。第三人双手捧唾盂,正回望骏马,软巾作上卷打结状。第四人右手持羽扇,第五人右臂微屈,手隐于袖内,左手牵骏马缰绳。第六人上半部分身体被骏马遮挡,推测可知其手持方形伞盖。骏马侧后方另有侍从两人,一人黑发虬髯,身体大部分被马遮挡;另一人紧随其后,左小臂平举,上搭有一件衣物,正迈步前行。这二人身后空白处绘有两组远景骑兵马队,均为六人、六马和五面三旒旗。 画面斜下方墨线勾勒一株对称花卉。整幅壁画表现侍从、马匹等从南向北徐徐行进。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壁画中迎亲的队伍有四人两两相对站立,他们高举着手中的长角,把腮帮子鼓起,脸色憋得通红,正在用力地鼓吹着。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狩猎图,总面积70多平方米,内容丰富、描绘逼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北朝时期长卷式狩猎图。在高低起伏的山丘间,有一名男子骑在马上,右手持一张大弓,左手拉满弦,正在瞄准前方奔跑的野羊,他的身后是慌张逃跑的两只鹿,其中一只背上中箭,血流不止,一位骑着白马的士兵紧追不舍,准备放箭。而在另一处山林之间,两人正在合力猎虎,只见扑上来的猛虎已经咬住马臀,猎手迅速转身,拉开大弓对准猛虎,正要射箭,后边一人紧随其后,急忙追上来,用力将矛刺向虎背。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背包走山西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山西博物院篇

山西博物院

参观博物院一眼穿越千年是件很烧脑的事情,山西博物院是了解山西历史的终点,也是继续探索山西的起点。一个下午的时间都给了山西博物院,一直逗留到闭馆才出来,从博物院走出来的感觉是脑袋满了、肚子空了、腿脚酸了。

山西博物院观展Tips: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限流措施:山西博物院每天参观人数限额为1200人,瞬时观众量不超过400人。可提前3日(含当天)通过“山西博物院”官方微信分时段实名预约,每个预约单最多预约2人(每人都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每张身份证每天限约1次,请务必保存好预约凭证。

参观方式:疫情防控期间,山西博物院仅向公众开放东门(临近滨河西路)。要需在预约时段内,出示本人身份证、预约凭证、显示为绿色的“山西健康码”,并接受安检、登记、测温,均符合规定后方可入馆参观,超过预约时段需重新预约成功后参观。参观过程中须全程佩戴口罩。

乘865路公交车,山西博物院站下车;乘69路公交车,省博物院站下车即到。

乘6、602、803、807、831、845、866路公交车,漪汾桥西站下车,沿望景路南行约1000米即到。

乘1、38、611、618、809、813、822、818、848、855、859、863、308路公交车,迎泽桥西站下车,沿文兴路北行约1000米即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博物院   山西   晋国   水泉   中亚   山西省   佛教   北齐   北朝   造像   墓葬   牛车   壁画   背包   时期   艺术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