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成都多河,也就多桥。北门大桥,顾名思义,是在北大街向北的位置。

解放前,北门大桥的南边就是城墙,有城门洞。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北门大桥历史比较悠久,唐代时期叫清远桥。

清代的时候,成都北门叫大安门,这里是由成都,出四川到陕西进京的必经之路。因为大安门,这座桥得名“大安桥”。现在的北门大桥下跨过的两条马路,靠南的就是大安路。

当时,清朝的中央官员到成都来,都是从北门进,成都当地的官员在这里恭迎圣旨,取“迎接皇恩”的意思,因而大安门又被称为“迎恩门”,这座桥又被称为“迎恩桥”。但老成都都习惯把这座桥叫做北门大桥。

北门大桥原来为三洞拱桥,桥窄坡陡,交通经常堵塞。1958年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成都主城在清初重建兴盛的时候,是先从北门修起的,因此北门最热闹,商业气氛也浓厚,不像现在随着城市中心南移,北门早已经没有当年的繁华。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那个时候,从北门大桥一带到合江亭、九眼桥一线水运业十分繁荣,这里是成都地区与新津、金堂并列的三大河运港口之一。几十年前,北门大桥一带还留有一些船码头,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客商都云集在此,河边码头林立,按柴草、煤炭、百货、盐、砖石、石灰等物资分门别类,有很多大的市场,好不热闹。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解放初,北门大桥四角处的房屋均是建在一半地上一半水上,在水中安放大石头,粗状的木头安在石头上的园凹槽内,在木头上方架樑,樑上设龙骨,龙骨上再铺地板,地板上就能和地面一样建房了,这就是所谓的吊脚木楼。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上世纪的北门大桥,经过多次改造扩建,为双向两车道,两侧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远处高楼是华西集团。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在北门大桥的南头东侧,有一家很有名气的面馆,名字叫“师友面馆”,是成都一家专业面食店,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因是几个师兄、朋友合伙开办,故取名“师友面”。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师友面”经营的品种主要有“宋嫂面”“牌坊面”和“海味煨面”。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记得小时候,父母带我到师友面吃过面条,这里的三鲜面很好吃,有芛子、瘦肉颗颗和带丝,面汤很鲜,吃完面条,汤汤水水都要喝个干净。1995年,师友面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后因府南河改造北门大桥的师友面拆迁停业。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北门大桥的北头东边,曹家巷的口子上,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大安茶铺。大安茶铺过去是这里最有老成都特色的地方。解放前的大安茶铺位于北门大桥拐弯进曹家巷的陡坡处,当街的一面有两层,老虎灶终日红红火火,十多把紫铜水壶冒着腾腾白气,楼上楼下进出的茶客似乎永远络绎不绝;茶铺背靠府河,地面向河上延伸出好长一段。这是早先成都平原临河民居中常见的吊脚楼。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现在的大安茶铺位于北门大桥与曹家巷连接处的十字立交桥下的路旁,树林茂密,但与过去这里的大安茶铺比起来,更多的是现代休闲,而少了些老成都的韵味。

老成都的回忆,北门大桥

今天的北门大桥依旧车水马龙,周边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桥下的锦江至今仍在流淌,北门大桥的往事还深深铭刻在老成都的脑海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合江   成都   北门   金堂   新津   大桥   成都平原   师友   铺位   解放前   龙骨   大安   桥下   面条   木头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