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卫星之父”累倒在西昌,同住院成了夫妻难得的相聚时光

五十多年,他一直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是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总体部的负责人,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实践一号”的总设计师,第一颗同步卫星 “东方红二号”的总设计师,第二代卫星“东方红三号”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总设计师,

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他又担任了“嫦娥工程”总设计师,此时的他已经75岁了。

他就是孙家栋,是中国名副其实的 “卫星之父”

65岁的“卫星之父”累倒在西昌,同住院成了夫妻难得的相聚时光

中国 “卫星之父”

祖国需要人才,我要学业有成,报效祖国

1950年,21岁的孙家栋,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被选入航校学习飞行。他的同学有后来的空战英雄张积慧

65岁的“卫星之父”累倒在西昌,同住院成了夫妻难得的相聚时光

1951年,孙家栋因学业优秀,被派往苏联学习。孙家栋更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孙家栋有一个念头,祖国需要人才,我要学业有成,报效祖国。

孙家栋的专业是飞机发动机技术,回国后被分配到导弹总体设计部。

他聪明敏捷,工作积极,引起了钱学森的注意,1964年,孙家栋被任命为第一枚中程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

此后,一专多能多的他,又与卫星有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38岁的孙家栋身上有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劲,他以搞卫星为所有工作的核心,全面了解卫星研制的基本情况后,详细考察了各单位的技术人才,选出了18名“航天罗汉”。

已经有了上一代科学家打下的科研基础,加上年轻科学家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情,大家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工作不久就取得了较大进展。

此时,美国和苏联早已掌握了卫星技术,法国也马上要发射,同时,日本也在加快推进,对于我们的卫星,全国人民有很大的期待。

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清

如何将卫星送上天?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顶着巨大压力,孙家栋大胆提出,简化发射卫星的任务计划,就12个字:一是上得去,二是抓得住,三是看得见,四是听得清。

孙家栋的12个字,明确了“东方红一号”的目标,同时也大大加速了项目进程。

因为这12字中,上得去抓得住属于技术问题,并不难。孙家栋决定用卫星天线发送《东方红》信号,由地面无线站接收后,再通过广播发出去,听得见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问题的关键是,“东方红一号”体积太小,到了太空中,怎么看得见呢?

65岁的“卫星之父”累倒在西昌,同住院成了夫妻难得的相聚时光

经过研究,决定将 “东方红一号”设计成一个球体,经过测试,如果天气状况好的话,就可以看见,如果天气状况不好,就不好说了。

此时,孙家栋又了新的办法,计划再做一个直径3米的球体,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因为它的反光更强,找到它以后,再找到“东方红一号”就不难了。

1970年4月9日,“东方红一号”到达发射场,4月14日,做发射前的最后一次调试。4月24日的21时34分,“东方红一号”点火升空,卫星成功发射,3个小时以后,广播里传来了歌曲《东方红》。

65岁的“卫星之父”累倒在西昌,同住院成了夫妻难得的相聚时光

“东方红一号”闪耀在浩瀚太空中,全国人民一片欢腾,孙家栋难掩心中喜悦,悄悄加入到了欢乐的游行人群中。

善于攻坚克难的领头人

紧接着,孙家栋又带领团队攻关返回式遥感卫星。有了上次的成功,大家这次也是充满了信心。

但是,意外出现了,1974年11月5日,火箭点火之后,只飞行了20多秒,就掉下来了。

大家也都愣住了,很多人抱在一起痛哭,孙家栋也十分难过,但他马上振作了起来,决心找到失败的原因。

孙家栋鼓励大家擦干眼泪,直奔发射场。当时还是数九寒冬,大家却热得满头大汗,跑遍了发射场找卫星的残骸,每一根电线,每一块碎片都要把它认真收集起来。

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终于查明了原因,是一根导线断了,一个很小的问题,却造成了如此严重的结果,这一教训,孙家栋一直不能忘怀。

失败并没有让孙家栋失去斗志,不到一年,一颗新的卫星高高升起。

1984年4月8日,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成功进入轨道,不过又出现了意外,卫星上面的蓄电池发生了热失控,很有可能烧坏蓄电池。那样,卫星也就报销了。

问题发现后,孙家栋开展了应急处理,决定大角度调整卫星姿态。但这样会超过原本的设计范围,而且故障已经发生,姿态调整将难上加难。

怎么办?孙家栋果断拍板,调!经过惊心动魄的调试,终于排除了故障。

此后,孙家栋的团队又陆续将一颗又一颗卫星送上了太空。孙家栋也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卫星之父”。

75岁的“嫦娥一号”总设计师,除了搞科研,还要搞外贸

改革开放以后,孙家栋又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帮助外国发射卫星,中国的火箭昂首进入国际市场,所以每次联系项目,孙家栋都非常有耐心的向买方国家介绍。

孙家栋凭借自己高超的专业知识和精心细致的谈判,马上就为中国航天事业揽到了第一笔国外的生意。

1990年,帮助美国成功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此后,孙家栋就成了商务谈判桌上的常客,除了搞科研,还要搞外贸,他留给妻子和孩子的时间几乎为零。

65岁的“卫星之父”累倒在西昌,同住院成了夫妻难得的相聚时光

亚洲一号

1994年,身在西昌的孙家栋又接到一个谈判任务,他马上前往北京,马上准备谈判资料。此时,孙家栋的夫人魏素萍因为脑血栓已经在北京住院半个月了。

因为担心影响孙家栋,魏素萍是偷偷来住院的,没有想到由于年事已高,加上来回奔波,孙家栋也累倒了。

夫妻的久别重逢,却是在医院同住一个病房,这段日子竟成了夫妻难得的相聚时光。

65岁的“卫星之父”累倒在西昌,同住院成了夫妻难得的相聚时光

钱学森和孙家栋夫妇

近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2004年的“嫦娥”工程却不同寻常,卫星不是在地球轨道,而是在月球轨道。

面临新的课题,75岁的孙家栋欣然领命。孙家栋认为,我们现在不缺航天人才,但缺乏经验。

作为总设计师,孙家栋带领团队再次进军,经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孙家栋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嫦娥一号”终于成功!

2007年10月24日,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盼,“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

65岁的“卫星之父”累倒在西昌,同住院成了夫妻难得的相聚时光

嫦娥

“嫦娥一号”成功了,但对于孙家栋和无数伟大的航天人们来说,这又意味着新的征程,神秘浩瀚的太空还有太多未知的秘密,在等待着他们去揭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西昌   发射场   苏联   球体   学业有成   亚洲   美国   嫦娥   导弹   中国   航天   轨道   祖国   设计师   科研   时光   团队   夫妻   旅游   卫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