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匠班子@

记忆里鼓匠“二保四”是个实瞎子,一个体壮的徒弟用大二八自行车驮着,他个子很高,佝偻着背,背个唢呐,一张大黑脸(听说是抽大烟的原因),有武侠小说中江湖老怪的感觉,虽然实瞎,还可以摸出钱的面值,小时候觉得很神奇,现在了解了原理,他摸钱的码。

北方人提起鼓匠,妇孺皆知。谁家里办红白喜事时,都要雇班鼓匠。我们这里一般办白事才用,没钱的人家雇一班子,富裕的人家,会雇个两三班子。鼓匠组织和乐队相似,一班子五六个人,一个唢呐手,一个鼓手,一个打镲,一个吹竽(滥竽充数本地叫sheng)剩下的一个是敲锣的,往往还会有学徒的跟着一两个。

鼓匠班子@

鼓匠班里,唢呐手是整个团队绝对的领导核心,他们吹的水平,决定来看的人群的多少和场面的红火度,也决定十里八街的名声,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收入多少。

在过去,一说起“鼓匠班子”,都认为“下九流”行业,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对于一些家庭,若看着孩子有眼疾的,体质不好或腿脚残疾不能重体力劳动的,便会把孩子送到鼓匠班子里,求师傅收下,学点儿手艺,有个谋生的手段,也有祖传和个别眉清目秀的特别喜欢吹唢呐的孩子。

鼓匠班子分为出名的,较好的和差的三类,出名的班子,方圆几十里,有钱人家都会请,价格还高。较好的班子,不会缺少生意,都能解决生计。差的班子,人们在雇鼓匠时,实在雇不到时,才会考虑他们,算是勉强维持,到后来就成了自己跑提前去事宴上,东家给点钱就开吹,等好的来了他们就撤啦!

我们南边有两个村子就有鼓匠班子,经常能听到徒弟们在吹唢呐。每天凌晨四点多,天还黑着,不论寒霜雨雪,雷打不动,举着三四斤重的唢呐,到村外去吹。为了防止吵到别人,需要走出村子一里多地,还是对着村外吹。

鼓匠班子@

鼓匠是吃苦卖命的手艺。小时候常在冬天里看鼓匠,主人家雇两班子。看热闹的在夜里看叫夜时,把两班鼓匠围住不让走,随着夜深了,天气冷站不住,附近的人家就把火堆上再添些柴火,熊熊的火焰,映红鼓匠们的脸,冒起的浓浓烟雾也呛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两班鼓匠,就像两军对垒一样,唢呐高举,加油助威的锣鼓声一声胜过一声高昂,你吹一个传统曲目“定锅“、他吹一个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到接下来的“口技”类似“百鸟朝凤“,你用鼻子吹一曲,他把口哨去掉粗声粗气来一曲,还要比拼谁吹得气长。。。我们看热闹的也会分成两派,分别支持自己喜欢的班子,擦着鼻涕,呐喊着“好!好!再来一个,再来一个。“两班鼓匠都不服对方,你来我往吹到深夜,脸也憋得通红,有的甚至把鼓敲烂了,翻过来音不对了还继续敲,有的吹吐了血还继续吹。当年人们也是没有别的娱乐可看,会忍着冻一直站在旁边陪着,只有主人家出面要求回,催促下才各自回了。

鼓匠吃的饭,往往会是客人吃剩的,经常是冷饭凉汤;住的,也是冰冷的常年不过火的南房,不脱衣服,哆哆嗦嗦地挤到一两床被窝里,勉强凑合到天亮,然后接着吹。

好在一切都在变,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一切都在变,而且是在向好的一面转变。

过去“下九流”的行业,如今算民间艺术。

鼓匠班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鼓匠也在演变着。由以前单一的玩命地吹,也变成了当下的吹奏和当地的演唱相结合,随着农村里人们越来越少,人们也不再那么死命要求了。鼓匠的工作量,也大大减轻了。同时,工作的环境,社会地位,以及收入待遇,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提高,比如由原来的吃冷菜凉汤,还有睡凉炕,现在是酒席上的上宾,睡的是热乎的正房里或者自己的房车里。


快手直播兴起,女鼓匠也越来越多,火了好多人,虽然说吹久了对身体不好!高额的回报,还是让美女们前赴后继。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保持乡土气息,保留乡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能让想回忆的人有回忆的东西,让人记住民间还有鼓匠班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班子   白事   方圆   红白喜事   粗声粗气   唢呐   主人家   手艺   徒弟   村子   勉强   小时候   不好   孩子   旅游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